雷晓晨

牛初乳好吗为师之道与做学生的本份-智勇国学书院

为师之道与做学生的本份-智勇国学书院
智勇书院,文武起修,证悟本具,培养内圣外王,促进人类文明跃迁之领袖人物的摇篮。
内功心法不轻易传授,这在传统太极拳界是一种“共识”,冯天魁因为,内功心法一旦掌握(功夫上身),其展示的威力超过普通人的想象,一旦落在不应该掌握的歹人、匪人、恶人手中,会给当师父的带来无尽的祸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安定;所以,前辈传授太极拳均要择人传授。那么,择人传授的标准是什么的呢?传统杨式太极拳“门里边”一直有“五可传”和“八不传”的“门规”。这是作为师者及为徒者必须遵循的“戒律”。现把这“五可传”和“八不传”介绍如下,并略做一点解释;此外,我们还根据国学文武之道——心性太极拳学(亦称心学太极)的构架,简述一下为师之道和做学生的本份。
心性太极学体系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通过思想的整合和传播体系的构建,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自由自觉。其内容,全部来自前辈的传授。
一、五可传
五可传:忠孝知恩者可传;心气平和者可传;宗道不失者可传;真以为师者可传;始终如一者可传。
忠诚心奉献国家,孝顺心侍奉父母,感恩心仁义众人。此三心具备或可传授。
心气平和指的是七情不被外物牵引,涵养道德,如此方能与太极拳的中和之性有天然的缘分。有此缘分,或可传授陈硕贞。
宗道,以探研太极之阴阳规律和运化法则为永恒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循此修正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如此终生不贰之人或可传授。
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老师的人才可传授。如此之人,老师所授内功心法,才能变成物质能量,才能真正得改变其命运走向,从而优化生命。
始终如一地习练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神明太极拳,终生不渝。这样的人或可传授。当然,始终如一的系列其中的一种拳术也可以。
以上“五可传”思想,我们这里是用心性太极拳体系的思路来进行解说的。

二、八不传
一不传不忠不孝之人;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三不传心术不正之人;四不传鲁莽灭裂之人;五不传目中无人之人;六不传知礼无恩之人;七不传反复无常之人;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不忠于国家不孝顺父母之人不可传授。忠贞报国为国家栋梁,所学可之太极功夫可造福更多的人群;有孝道,则家庭和睦,福报无穷。
根底不好,难以理解太极文化之形而上的深刻内涵和境界,比如虚而实、空而不空、有无相生、三道气圈等,其实都是真实不虚的宇宙真实。但先天整体性不好、心性不宁静的人,对之则不能传授。
心术不正之人,不能体会太极拳之根本大道;如传授之,其就会用太极拳“技击之末技”去做邪事、恶事,所以,为师者不可不慎重。
鲁莽之人心虽不坏,但总把事情办得阴差阳错,太极拳之性情涵养,虽能帮助这样的人有所改变,然而位面神农,为师所费心力会无端的消耗很多生命能量,引渡之责,不可不慎重。灭裂之人,“口谩”而让人生厌,传之,则会损害为师者的名声清誉。
目中无人之人,自以为是,传授其技艺,总是眼高手低,不容易成就太极拳之“舍己从人”功夫。
“不知礼,无以立也”,立不起来的“阿斗”,会让为师者“操心不已”无恩之人,轻则“心虚不下来”,重则“欺师灭祖”。所以要慎之慎之。
反复无常则不能长久,不易把精神气质归于“中”,如此之人,心中不能有片刻的宁静,学什么都不能成功。
得易则失易,因此,前辈先贤,都用“事上磨”的方式锤炼徒弟的心性,让其得之不易;得之不易,则在未来的岁月中不容易丢掉功夫,从而使得功夫这门技艺能得以传承下去峪宏中学。
选徒弟时,老师要根据以上“八不传”之要义来考察。这“八不传”和上面的“五可传”言简意赅,是杨式太极拳前辈智慧的结晶,我辈可循此而不断地修养自身之心性,从而让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和智慧之光芒,真正地造福于自身。
当然,现代人学练太极拳大多数都不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修养身心,因此,“五可传”和“八不传”可当成戒律或修养身心的目标来实践之,不可拘泥。然而,先辈的智慧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蓝晟老师指出,在著名学者杜维明与范曾做的对谈中,明确提出未来的时代,将进入心学时代乌拉拉夫妇,因此,我们举办阳明心学夏令营正逢其时。

三、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的要求。
对于传承心性太极拳体系的人,其太极拳功道内涵,社会上并不多见,也很少有人能表述清楚。这和一般人平时所建立的参照系没有关系。这是一种以“心为令”为主导的参照系。在这种参照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为师者的口传心授,学练者是不容易掌握的。
传道——太极拳“内功心法”和“形而上”的理念,必须为师者“以心印心”地把其中的规律和法则阐述清楚,并帮助学生(徒弟)领悟、实践这种规律和法则,从而“起心动念”都充满太极之道的智慧。传道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徒弟)建立参照系(心性太极拳的参照系)。
授业——太极拳的技艺,是立命之基,是修身之本。这门技艺,为师者要不辞辛苦地“手把手”地传承给学练者,让学练者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是为师者的职责。
解惑——心性太极拳之师,由于内在里圆融无碍,因此,安抚学生的心灵,解决学生的疑难町井勋,开释学生心中的困惑,本就是份内之事。不能解惑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不能让学生战胜人生迷茫的老师,其实是老师的失职。
以上六个字,乃为师者应遵循的原则。

四、做学生的本份
第一条本份:尊师重道
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物质、规律、法则。太极拳,是拳架姿势、内功心法、人生修养融为一体的道。如果把太极拳当成一法一术,就会只见枝末而不见整体,从而“舍本逐末”。天地之间,唯道才是最根本的。修炼太极功夫,一定要修根本大道,不能停留在一法一术上。
重道,实际上就是尊重太极文化,对太极文化的理论和方法,要用虔诚之心来敬重、来领悟、来“功夫上身”。太极文化是对人的身心重新塑造的命运之手,是优化生命的智慧。命运即是生命运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命运动,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智慧。心性太极拳能提高人们的生命运动水平,帮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并进而促使学练者获得身心的解放和身心的自由(这是太极文化传承者自身的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每一个探研心性太极拳的人,都必须从内心深处敬重心性太极拳之理法。怎样重道呢?就是按照太极之道的规律和法则来要求自己,言谈举止,不离这个。
尊师不是为了师道尊严,而是为了更好的承接老师的“真知灼见”。这些“真知灼见”会引领着自己前进,从而使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获得提升。对于这样的老师发自内心的敬重,就容易和老师的思维同步,从而能较快地通过老师来激发自身的生命力。此外,还要把周围的人都看成老师,这样,见到好的,向他们学习,赶上他们;见到不好的,警惕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心。”
如何尊师重道呢?使自己经常保持恭敬和谨慎的状态,精神集中而不散漫懈殆,宁静自然而不浮越张狂。作为太极文化的探研者重生猪王,除了具体教授太极功夫的师父外,还要至少有三个老师。第一个老师,以圣贤为师,经常诵读圣贤的智慧结晶——经典著作;第二个老师,以大自然为师——道法自然;第三个老师,以自性为师——本具。一定要让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大自然的生命气息相互融合,所谓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扩得生机充天地,妙用全在一炁中”。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就抵达了周濂溪诗中所云的境界了:“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窗深草长松当道,尽日今人看不厌。”
第二条本份:道律身心
探研太极之道,实际上是用心性太极拳濡养身心,使身心获得健康,使生命获得优化的过程。如何濡养牛初乳好吗?道、律、身、心。
道律身心,就是用太极阴阳变化之规律来锤炼身心,来修养人生孙立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把握了阴阳之道,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安舒”,就能“治病必求于本”,就能“圣医治未病”;从人生事业的角度来看,把握了阴阳变化规律,就能使自己不管处在人生的什么状态,高潮也好,低谷也会,胜利也好,失败也好,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之,因为他会懂得高潮、低谷、胜利、失败,都不过是阴阳之变化的过程,从而顺态势起心动念,循变化而洒扫应对,进而与道和心,与心和妙,很好的实现人生的所有生涯规划——如果能做到用太极之道来道律身心的话。
道律身心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是修养人生的活水源头。萧天石说:“惟修养可以变化气质,惟修养可以提高人格,惟修养可以完成事功,惟修养可以光辉人性。”修养是道律身心的核心秘决。我在《健康成功学》一书中提出了道律身心的六大方略:诵读经典、话疗解压、音乐调整、松散训练、中庸境界、慎独律己科莫多龙。这其中松散训练、中庸境界、慎独律己均是从太极功夫修炼所体悟的方略。此外,“心中一静”可帮助我们宁静致远;“身如钟鼎”可帮助我们沉稳充实;“三道气圈”可帮助我们内外融通;“意在形先”可帮助我们把握先机;“浩然正气”可帮助我们勇于担当……
第三条本份:心念专一
心性太极拳融拳功道一体,所传播的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含三为一,这些拳架,功法、道理,讲究“心为令”、“心意用功夫”。这里的心,仿佛有些虚无缥缈,不好理解,其实指的是神。神通心。神指的精神、气质、眼神、元神、意之发轫点、意元体等。总之,不在于什么名称,而在于一种特殊的生命境界,是人最高级、最智慧的状态。心神是清澈透底的湖水,波纹不起;心神是真正做主的主人;是本性之圆满圆融圆通;是觉悟的智慧之花。
念指的是意念、念头、想法、识神、思维等。人的头脑总是念念相续,总是各种想法丛生,这样的“念”和“想法”不是混元太极文化体系所推崇的,而是必须想办法、或通过某种途径战胜之、抛弃之。因为这样的“念”和“想法”是不符合太极文化理念的思维方式。
念是湖面的波纹、涟漪;是做主的主人一刹那间的决断之力;是本性圆满圆融圆通的满、融、通的随缘而化;是智慧之花绽放的空间和时间。混元太极文化体系所倡导、所训练的“念”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没有杂念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专一”。“专一”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称之为“专注一方”、“意注一点”、“发落点”等。专一才有穿透的力量,专一了,混化的力量方能展现,专一是成功的路线图、航标灯。
心念专一,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活动逐渐形成“节奏”感——有序化麻城二中。有序化程度越高,生命优化和生命跃迁才能有规律可循,才有矢志不渝的力量可凭借。
心念专一习惯的建立,对于学练太极功夫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不可等闲视之。
第四条本份: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是成就任何学问的正确途径。一般来说,一门深入至少要管10年北大法意。10年之后,才能实践《中庸》中所提出的学问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内在承载了道,方有悟道圆满。
心学太极(心性太极拳)亦既是修道——国学文武之道。这个道,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依据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次第,可一一证道,或者可期取证。
实际上,心性太极(心性太极拳)并不仅仅是一套拳法技艺,而是从根本上促使人实现自由自觉的功夫之学、人生之学、智慧之学。
功夫之学,必须用时间和生命的力量来攻克之,古人说:“功夫者,克功也”。
人生之学,必须用“事上磨”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来实践之,这就是太极论中所说的:“默识揣摩”。
智慧之学,必须从起心动念和“时机奥妙”处入手来修炼之,如此方有“豁然贯通”的可能。
偈曰有三:
本具为核
动静语默时,缘起性空中,
性海摸空寂,如如来下种。
三心二意
三心:人心、道心、忠心,心为太极;
二意:内求之意,外求之意,意到即空,空而不空。
三生万法
修缘、随缘、化缘,因缘和合,天清气朗;
边见知见识见,见机行事,事上磨,不离道心;
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自由往来;
圣贤为师、自然为师、自性为师张拉拉,尊师重道。
1
END
1

智勇书院

心太极

蓝晟的文武之道
智勇国学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