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淮南特产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解读版)-无忧鸟快来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解读版)-无忧鸟快来学习


如果一个人只满足于完成别人所要求的事情,那么,他只能是个奴隶,只有当他超越了这个限度,才会成为一个自由人。
——哈佛学习格言
关于作者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耻辱诊察室,还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创始人。
“零点项目”主要是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以及人类的学习等相关问题。其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增强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该项目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在哈佛读博士的珀金斯就参与其中,成为这个伟大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核心
本书珀金斯主要探讨什么知识才值得学习。由于值得学习的知识多、范围广,所以,作者将其讨论的内容范围做了限制:只探讨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大学一年级的通识课程中哪些知识值得学的问题。
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其在书中论述了在中小学课程中如何识别、教授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作者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但学习过后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并且告诉我们需要培养好奇心、增强自主性和责任感年雪宾,积极且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解读纲要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以一种有远见的视角来看待学习,既要关注已知,也要关注未知。
这本书主要是为教育者写的书。从教育者角度应该如何为未知而教、如何识别出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来组织课堂教学。
但是,我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学习。
所以,我还是从家长、学习者角度来讲解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我也力求消除家长和学生们的焦虑,为大家梳理出一条可以感知的学习路线图,让大家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和目标感。
认识学校的课程
这部分讲解学校课程的缺陷以及我们应对的策略。
认识学习
对于学习没有全面的认识,你就很难融化冰冷的知识,更不用说将其吸收并最终变为你大脑组织结构的一部分特工类小说。
校内课程:掌握点石成金的思维方法
利用思维习惯和思维工具包来收割知识,有意识地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校外拓展:学校无力教授的知识与能力
学校不教的可能更重要。俗话说,“无用之学”更有用。
解读正文
约翰·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中说:“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
可见,教育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刚刚出现的问题,而是一直存在而为解决的问题。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教育问题就是屋子里面的大象,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认识学校的课程
学校的课程教学只负责教授知识。不负责解释知识有什么用,更不负责解释这个知识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探寻。
在传统课堂中学习,一般只会有第一类和第二类接触,并不会产生第三类接触。而第三类接触才是我们学习真正的核心目的——为生活而学,为应用而学。学校课堂中只是教授知识,并不教授知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甚至知识与生活有什么具体的联系这一层关系都未能给学习者点明。
我们的课堂还停留在学知识,考高分的阶段。心中能有学习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这个宏大目标就很不错了,具体这些知识到底和将来工作、生活有没有关系都不考虑。不过,正是这种情况让我们处于糟糕的境地,以至于很多年后得出一句:上学无用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它们会逐渐消失。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在具有生活价值。这样正是,许多人多了那么多年书,回过头来感觉在学校中几乎没学到生活中有价值的知识。
作为已经念过大学的过来人都清楚地很:中小学、甚至大学中绝大部分的知识都被遗忘了。除了基本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如识字、读书、计算一直未脱离生活实际。其他的知识,包括初高中以及大学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都统统用不上!
作者用“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来引发读者思考。如果学了,但都忘记了,没有生活上的实际价值,作者认为这是不值得学习的。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他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
正因如此,作者用一本书来专门探讨中小学中哪些知识具有生活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做到了解即可,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
学校的课程内容不能应对变化和未知。应对变化和未知需要我们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当今世界只停留在“熟悉、了解”水平上的百科全书式教育,堆砌教科书里的大量信息,这种定位本身已经存在严重问题了,学习者现在面对的世界灵活多变,兼具已知和未知。
一直以来,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重点在于教授已知的知识、已验证过的事实和已经确立的法则。这种情况在当孩子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父辈环境相同时候十分有效。但如今,明天与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需要掌握那些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未来,感知未来,预测未来,有意识地未来做准备。
现实情况下,我们大多条件下的教育还未能达到“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虽然境况如此,但我并不感到悲观。
因为,首先意识到为未来而学,为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而学才是我们追求的学习,这就足以让我们在学习这场竞赛中有了正确的方向。方向正确最重要,即使走得慢些又何妨,我们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走的更远。
我们需要从之前的两种态度过渡到第三种态度。
面对学校的教学我们通常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从未思考过学校课堂教授的知识是否有价值。
这是默认状态:“学校的课程内容都很好呀,毕竟,那么多教育专家把它们编入了教科书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不用想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意义,只需把作业认真作完,争取考一个好成绩。
第二种:有了初步的思考。
他们知道课程中的知识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如科学、历史、数学 、文学。但里面涉及到的知识都一概而论,不分轻重都花费大量时间学习。
实际,面对所学知识还有第三种态度。它对我们要求更高,但同时也对我们在学习上的“投资回报”更高。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我在哪些生活方面可以用到这个知识?提出这些问题并去积极探寻答案能够让我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
珀金斯列举了几个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事例:
一位学习了法国大革命的学习者这样说:
通过了解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种世界争端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和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
显然,对于这位学习者,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只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事物的透镜。由此麦迪格,他能够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争端和冲突。所以,这样的学习对他是有生活价值的。
一位学习了能源和气候问题的学习者这样说:
认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用,如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或者选择购买哪种商品。而且,在政策制定、社会交往和生活哲学方面也非常有用。
我们所生的时代有着令人担忧的生活问题,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把地球的困境放在心上,这还需要打个问号。而这个人很显然做到了这点,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个人生活领域迁移到了其他方面。
一位学习了音乐和表演的学习者这样说:
在迄今为止的生活中,音乐和表演艺术已经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课、表演、比赛,都与之密切相关。这些经验和学习是我在传统教育之外的一个出口,让我学会了自律,获得了一些分析技能,形成了专注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参加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也让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且拥有了合作能力、有效倾听的能力以及领导力。这些能力在任何组织中都是必需的,无论是合唱队、舞蹈团还是非营利性艺术组织。我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将其运用于商业机构、学校以及我涉足的所有机构中祁东天气预报。
仔细分析这几个示例就会发现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学习者在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价值时,都超越了显而易见的层面,进而拓展到世界的其他方面,或者上升到他们的个人信念和个人行为的层面。鞠婧袆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如作者所说:
为了上课,为了考试,学生必须学习在其今后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价值的大量知识——这些知识或许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再次出现或发挥作用。
意识到这点,我们应该尽力避免掉入这样的知识陷阱。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有意识地发展这类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对自己而言具有生活价值,并尽量围绕这类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要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1年或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决定时候,机会成本是一个根本要素:当我们选择采取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会带来的利益。
希望家长和学生都能更认真、更严谨并充满创造性地去设想什么样的学习更重要。例如侯珊燕,家长可以思考这样一些可能性:我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2.认识学习
事实上,大体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实践运用。如果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中能够被整合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决定、做计划或者帮助理解外部世界,那么凤雏是谁,它就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准备。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即:某项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也并不意味着它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为生活做准备。
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能够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特洛伊人一样,他们能够轻易地获得相关信息,但并未将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木马可能是空的?如果是空的木马,里面可能有人?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在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马赫五号,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孟婆的碗。“来自百科”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正确而熟练地计算分数是否就代表学习者真正理解分数了吗?答案是:不一定。
是否理解为什么以分数为被除数时需要取到数、做乘法?是否理解以分数为被除数的意义?是否能够理解分数的不同含义:如分数是整体的一部分;与“每”有关的分数(如,公里/小时);表示比例的分数(如班级中男女比例为3:5);表示概率的分数(如,发生某事和不发生某事的概率1:1)。
可见,只是停留在熟练计算上的学习还未达到理解的程度,能够知道知识背后的意义、规律并由此能用来解释一些现象才是真的理解。
进一步说,理解意味着能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诣组词,而不仅仅是知道标准答案或者正确而熟练地完成常规任务。例如,我们理解了分数,就可以理解班级中男女比例3:5的概念,进而可以做一些推论性的分析和应用。
有效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做到背诵或解答明确的习题,或者轻易地被错误概念和刻板印象绊住脚步曾嘉莉,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学习即运用
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有一次,作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其中有个人回答说:“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由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推导得出,欧姆还是高中教师时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张媛琦。欧姆定律程序了电流运动的规律,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已知其中任意两者,可以计算出第三者。
作者又接着问:“你是如何做到理解这个知识的?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呢?”
这个人说:“大学期间,他再次接触了欧姆定律,一位舍友告诉他,欧姆定律的原则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比如,用于推算热导管的气流量。在此,欧姆定律的基本形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气流量(电流量)等于气压(电压)除以导管阻力(电阻)。因为,我家有些房间比较冷,我就运用这个知识将家里的通风系统做了改进。后来,供暖系统显然更有效了,屋子比改造之前暖和了。”
这个说出欧姆定律的人是真的理解了该定律。因为,他可以灵活运用这个定律。他可以借助欧姆定律来考虑其他事情,而不只是思考定律本身。他甚至可以依据欧姆定律来设计供暖管道,而不是只解决电路问题。
透彻地理解某个主题本身是一回事龙慧祺,而理解某个主题、以它为工具来思考其他问题、在各种场合运用它来理解同类事情刘会远,这是另一回事。
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而非将知识转变为理解、解决其他问题的工具思维教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幸。我们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转变为一种思维工具。用这些思维工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即注意
有句谚语说:“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一般是指手里可用的工具太少,以至于无论什么问题都用锤子来解决。然后,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相反的一种情况:
手里拿着锤子,就是找不到钉子。
学习即注意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有了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思维的工具后,还要注意去找钉子。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几乎可以不自觉地运用任何一种思维技巧,但现实是我们完全没有充分地利用已经拥有的思维工具。
学习即感兴趣
“为自己而理解”的思维方式是优秀学习者和思考者必备的品质。理由很简单,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深刻的理解。而且,只有当你出于自己的意愿希望理解某些状况时淮南特产,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解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或许你并不是欧姆定律的爱好者,很可能你压根不关心它。但是,在欧姆定律的例子里中彩那天续写,那位男士就对它感兴趣,而且不只局限于关心欧姆定律本身。他还将其扩展到了其他问题领域,这与“蜷缩在电路的技术角落”的欧姆定律相比,更具有生活价值。
同样,你可能对朝鲜战争毫无兴趣,但是,把朝鲜战争作为类比工具要比战争本身更具有启迪意义。你可能仍然不喜欢通过朝鲜战争来分析其他危险,但至少你可以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性。
有一些因素能让我们源于自己的兴趣建立起对事物的理解,我们要重视这些因素。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对某事物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主动去探索、发现和培养兴趣。
学习即融会贯通
前面,我们谈到学习要理解、思考、运用、注意女相王妃,并要对它感兴趣。最终我们要将学到的东西恰当地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对,就是要达到知识迁移,融会贯通的境界。
知识迁移本身并不难,而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其中一个问题是: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而迅速串讲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上述任何一种要求。另一个问题是: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在学校的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服务于现在、本节课、本单元,并以完成作业和考试为目的。因此,学校在教授某个主题或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思考、运用、注意和感兴趣这几点要求,甚至半点都做不到。
学生获得了某个主题的信息,但却没思考这个主题;或者认真地思考主题内容,但却只是专注于主题本身,而没有拓展运用;或者在其他地方运用了主题内容,但也只是遵从教师或教材的要求来做,并没有发现真正的运用场合,所以,他们也没有学会注意施欣余。有时,即便上述3点要求都实现了,但这种主题的信息却没有激起学生发现或自主的感受,它仅仅只是一种练习而已。
学习过程中应当包括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滑雪;不爬上峭壁,就永远学不会攀岩。相应的,如果你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尝试一下,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
最后,多说一句,知道了某个知识就以为掌握了知识,以为学会了?实际上学会有很多个层次,较高层次是全面的理解、知识的迁移、应用于生活,更高级的学会是创新。
3.校内课程:掌握点石成金的思维方法
将一个个“思维方式”看成一个个用于收割知识的工具放入工具箱是我们终生都应该做的事情。这些“思维工具”是我们解剖复杂知识体的手术刀。本书中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两种强有力的思维工具:全局式的理解和开放性的问题。
全局性理解
全局性理解是作者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作者在全书中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讨论生活中有价值的学习。该思维方式为我们全面理解一个知识、主题或概念提供了思考的框架。顺着这个框架我们可以将折叠的知识打开,一层层剖析,甚至透过知识的浅层表象直达其核心,从而感悟到支配纷繁乱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白晓菁,掌握其背后的强大力量。
全局性理解的框架结构体现在四个方面,作者将其作为全局性理解的判断标准:
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即知识背后的规律、方法、原则、模式等具有普适性的认知。
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即能够为我们行动提供判断、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的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理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即知识最终要服务于人,让人变的更善、更完美。
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即知识要可以用于到不同的场景下解决问题。
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获得闯荡世界的激情与力量。
一句“为什么你们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的发问,让戴蒙德创作出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本获得了1998年普利策奖的好书。戴蒙德用全新的观点回答了具有开放性的历史性问题:为什么白人拥有那么多物质财富?为什么欧洲和亚洲人能够在世界各地获得如此巨大成功?而新几内亚人却没有。
戴德蒙从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地理、生态方面的独特优势方面给出了答案。虽然,其解释备受争议,但它仍然是回答开放性问题的一种深思熟虑而且充满想象力的尝试。
就像另一位普利策奖得主、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的亲身经历。他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自己的妈妈却问:“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开放性问题和全局性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在学习者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开放性问题并不难找。我们只需退后一步,对几乎所有事情进行一次全盘扫描,开放性问题就会在我们的好奇心的关照下脱颖而出。
我们从哪里来?(可以从进化论、宗教、社会发展、神话传说等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将要到哪里去?(这需要我们更好地感知即将发生的事情:运用我的推测、预言、甚至是志向,它们能够将我们带到目的地。)
和平与战争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平与战争?
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式这些问题才能带领我们进入知识的最高殿堂。孩子们问的“为什么”是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问出“为什么”的前奏;同样,孩子问的“怎么做”,也是为工程师、政治家或工匠做好准备。人们广泛地探索“那是什么”的问题,几乎触及了万事万物,从人体细胞的内部结构到黑洞的内部。
开放性问题需要好奇心的支持。好奇心鼓舞并引导着我们对于未知的困惑。未知没有起始和终结,也没有东西南北之分。而且,坦白来说,许多未知的事物并不那么有趣,并非万事万物都是奇妙的。但正是对于未知的好奇,让我们找到了关注的方向,并且为开放性问题之光提供了可以照耀的空间。
不要认为好奇心与困惑感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会失去这种敏感性的危险。我们要为此有所警惕。
像X一样思考
理解一门学科的真正意义,绝不仅仅是积累信息或解决代表性的问题而已。不同学科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会不同课的思维方式。
学科思维和其他的思维方式符合大学前各个教育阶段的任务要求,即:至少在简单而有帮助的层面,培养学生“像X一样思考”,X可以是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或者类似的专业人士。
我们确实可以更早地学习各种学科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而且必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可能,更是适当的。在中小学阶段接触某些重要的认知方式的初级版本,或许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历。一方面,认知方式相比较于具体的知识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了解学科认知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学科,从而促进学习。
4.校外拓展:学校无力教授的知识与能力
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真正的传统的问题不仅是“什么知识值得学习”,更是“什么知识值得在哪里学习”——传统学校并不总是最佳场所。
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车轴山中学,学校不教授的知识可能更加对我们重要,我们要去主动探寻、思考、学习这些对我们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都有哪些我们需要超越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去拓展学习的呢?本书对比列出了不同的综合能力框架。
瓦格纳的七大核心技能:
瓦格纳在其著作《全球成就鸿沟》中,描绘了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一系列核心“生存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意识。他的观点十分新颖,书中指出了即使是最优秀的传统学校也无力教授或测验的7大技能:
批判性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网络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感召力来领导的能力
灵活性与适应性
主动性与企业家精神
高效的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
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
可适用于大学前的通识教育的哈佛大学项目,其主题主要包括:
美学与阐释性理解
文化与信仰
实证与数学推理
道德推理
生命系统科学
物理宇宙科学
世界中的各类社会
世界中的美国(如果换作我们就是世界中的中国,哈哈)
欧洲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
母语交流能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能力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学会学习
社会性与社交能力
主动性与创业精神
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
很显然,这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即是为未来而学,为未来生活而准备。
结束语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种说法似乎具有矛盾性,我们怎么可能充分地认识未知并且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呢?
退一步想,这个挑战似乎是可以解决的。虽然我们不知道10年后、4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却可以预测!除了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一些已知各种综合能力也十分重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不是一个无从解决的矛盾,而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诱人任务!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不应知难而退,相反,它应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培养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在这里,如果能够让您意识到了以前未曾意识到的东西,那也许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有意识,是我们改变的开始!
我们每篇文章力图用简练的语言,表明一个观点,引发思考,讨论,希望学友们通过学习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知识。

快来学习,同成长、共进步,奔向未来,体验精彩人生人鱼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