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玉环房产网为何安立菩萨十地?-心淘智心馆

为何安立菩萨十地?-心淘智心馆

摄大乘论56-1
--为何安立菩萨十地?

今天第六分是讲彼修差别分,还是把动词放前边,就是修彼。地上菩萨修的是清净六度,修清净六度的差别。这次不是讲菩萨与凡夫的差别了,是讲菩萨与菩萨的差别。就是讲菩萨在修六度时要经过哪些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
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菩萨要经过多少个阶段呀?经过十个阶段,就是十地。从初地到十地,这一品讲每一地的菩萨在干什么,他解决什么问题。一地的任务是什么、二地的任务又是什么,十地的任务完成了就圆满成佛了。所以讲菩萨修地上六度时的差别。一地与二地有什么差别,二地与三地有什么差别,一直到十地的差别。我们来了解一下将来我们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虽然不准确,因为他是离言状态,我们在时间空间里假安立肯定是走样了,但是我们也能大概地作一个了解。
现在了解干什么呀?那是你前进的方向,你就了解佛菩萨大概是什么样了。现在很多人对佛菩萨的理解是他心中的佛菩萨,那是不对的,如果那样说成佛成什么佛呀凡人物语?肯定是他想的佛,什么大气功师、神通广大,能发大财,他追求的佛是那样一个佛。实际上跟佛心、跟经义上讲的是不相应的,他必须要先学经论,看懂佛说的意思,他才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去接近佛的真实境界。
世间的问题最后也归结到没有正见这里,你见不正确,把方向定错了怎么可能追求到幸福呢?我们世间谁也追求不到幸福,越追求越乱,就是因为把方向搞错了。没有东西却去追求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佛教的宝贵处在哪?他从梦中醒来了告诉你真实了,他告诉你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有心,你好好地修自己的心一切都会改变,见对了所以手段也就对了。
现在我们开始讲十地的差别接龙牌。《摄大乘论》一共三卷,卷是怎么分的程铁环?分卷跟内容没有关系,不要看这一卷讲什么、那一卷讲什么不潮不花钱。卷是开始时古人在竹签上写、刻,竹签都是用绳子串起来的卷成一卷,如果无限地写下去人就搬不动了,所以大概规定多少算一卷,多少卷是这篇文章的长短,表示这篇文章的长短,跟内容没有关系。《摄大乘论》三卷,一卷大概多少字?大概不到一万字古剑奇侠,八九千七八千字,所以摄论不到三万字,实际上是两万八千字。这是介绍一下分卷,跟内容没有关系,所以有时一品还剩一点就断了跑到下一卷上了,卷是管字数的。
“彼修差别分第六”
反过来读就是修行地上六度的差别。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
如上边这样已经说明了进入初地因和果。我怎么能够见到、知道修地上六度的差别呢?
“由菩萨十地”,
用菩萨的十地就让你见菩萨修六度的差别了,有十种差别。菩萨要读十年级,从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就圆满了。
“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哪些东西是这十样呢?先把名字给列出来。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
这些地为什么要安立为十个?这个道理在哪?解决数的问题。
“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
为什么菩萨要修十地?因为有十种无明需要对治。什么叫无明?那个地方有东西我们看不明白,如果把所有东西都看明白了就成佛了。现在有十相东西看不明白、十种无明需要对治,一个地里对治一种,重点解决一样。这样就把所有的障、所治障都给去掉了。实际上就是种子,把染污种子去掉了没有障了,你就成了佛一切都知道了。所以有十种无明。
“所以者何?”
为什么有十种呢?
“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
为什么有十个无明需要对治呢?因为有十相所知法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有十个所应知、你所应该知道的法界,也叫所能知,每一个应该能够知道这十样东西,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为什么呀?因为障碍把你挡住了,所以我们就去障碍,如果你想成佛就必须知道这十个东西,要想知道这十个东西就要把十个障去掉。所以菩萨要修十地。

“云何十相所知法界?”
你说的我们所需要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呀黄柏塬?他给介绍一下。
1 “谓初地中由遍行义”,
初地你应该知道遍行。什么遍行呀?比如我们说五蕴皆空,你应该是五蕴皆空,所有有五蕴的地方你都应该知道它是空。
我们现在是看到书上写着的字知道五蕴是空,可是早晨你一睁眼白乎乎的,你想到它空了吗?声音来了你想到它空了吗?当你拿起佛经时,你想到了色即是空,色声香味触都没有。我们不遍行,一会儿行一会儿不行,而且行的时候少,到初地就达到遍行,就是五蕴皆空,他梦没有了当然五蕴皆空了。遍行义,就是说他的法义是遍行的。应该遍行,你知道这个真理应该时时处处都遍行,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件事上都是用真理来看待世界,这叫遍行,初地达到这个了天台人才网。
2“第二地中由最胜义”,
就是持戒。持戒你意识到的你能持戒,对于凡夫来讲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有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应该持戒,比如伤害别人了自己还不知道,这种事很多,但是到二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不作意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我所有的言行保证不犯戒、保证不伤害有情,为什么呀?他把种子清净了,所以他持戒最胜。这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说在不伤害众生上也应该遍行良心无悔,达到真正不伤害。
3“第三地由胜流义”,
我们说过流是圣者境界的意思。第三地的流有一个具体所指,就是法,就是佛法,这个法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第三地忍辱成功之后心不动了,心清净了,心清净了定就成功了。怎么定才成功呀?凡夫四禅八定我们就说得定了牵挂你的我,定成功了。实际上这个定还是不遍行,入定是那个境界、出定就不是那个境界了。到三地的定圆满玉环房产网,他的心达到这个定力了,就永远是这个定力,圆满了,不存在一会定、一会不定的情况。
第三地定圆满之后达到什么殊胜的法?他看到什么没有忘的时候了,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读了一遍没记住,到三地之后不存在这个问题,看过就不忘。这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什么,不只是经义,不管看到什么事实、什么景象,全都不忘。阿难背的功夫已经不得了,但是他不能跟地上菩萨比,因为地上菩萨是圆满。
4“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
不摄受什么?不摄受我、我所,小乘主要解决人我问题,大乘连法我也空了,但是习气里有我。我们执著有我时间太长了,习气里还是有我、我所,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还有这些习气。到第四地时无摄受,把我、我所的习气也丢了,从此在习气上也没有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些种子了,把人我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后边就只剩法我了,法我难解决,第四个就解决了人我,后边六个都是在解决法我。最后要把法空的清干净才行。郝璐璐
5“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
相续是什么?相续经常是有情代名词,我们有情也叫相续。为什么有情也叫相续呢?就是你在六道转来转去总不断,所以有情叫相续。到第五地的菩萨他总入梦去度众生,他入梦去度众生时,你是牛他是马这些差别在他眼里没有了。因为梦里是这些景象嘛,他就没有分别了,他不分别你是马他是牛,但是他的现量智还是能看到这是牛那是马,他还是有这个分别的,是现量分别。
到第五地圆满一个相续无差别,他看待所有众生就是一颗心,牛的心、马的心、凡夫心、天人心、地狱众生的心在他那没有差别,就是一颗心,该怎么度就怎么度,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相续无差别。
6 “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
看待有情没有差别了,但是法还有差别。这个人在修佛法、清净法,那个人在修邪法是恶法。分别善恶法的习气还是有,现行分别有,到第六地智慧圆满了之后没有杂染清净法了。
怎么会没有杂染清净法呢?就是他把烦恼也看成菩提,没有绝对的烦恼,当然有绝对的菩提,他看你的烦恼也看菩提的那一面,一个事情都有两面,他看一切没有善恶的差别了。到第六地智慧圆满之后看一切都是清净、看一切都是菩提。
有一句话叫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呀?说你修菩提离不了烦恼,如果没有烦恼怎么修菩提呀?不用去烦恼了就没有智慧了。现在你有烦恼,你就想这个烦恼我用什么智慧去度?去解决它?所以菩提离不了烦恼。在地上菩萨那不是这样了,地上佛法很纯熟,一看这个情况智慧就来了,这个情况怎么解决?全是智慧,没有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就是反正众生都是从不圆满的地方向圆满的地方走嘛,所以都是菩提,没有杂染清净义了。越来越超越。
7 “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
第七地解决什么问题呀?佛说的法,我们现在说小乘法窄、大乘法广徐万茂,二时法还没圆满只说空,三时法空有都说才圆满,我们对法是有差别的。我在读《金刚经》就不是在读《楞伽经》,到第七地达到什么呀?不管佛说的什么法什么经,他一看就知道佛说的是什么意思,就知道佛的根本意思,他一看就知道佛讲的圆满的意思,所以一切经一切法对他来说没有差别了。
这就是理解得好,不像我们现在佛说了这几个字先得找这几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慢慢地去接近佛意。这个过程也没有了,只要是佛说的法没有差别,他一看全部最了义、他一看就能看明白究竟义。佛的究竟义就一个义就是五蕴皆空,把种子也解决了不就成佛了嘛。
8“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
不增不减义:六地以前是有相的,有相当然有增有减。我善法增加了、染污法减少了,转染成净,我熏心了清净法的种子把染污种子换掉了。到第七地无相了心还在行、还在动,也是在增减。到第八地自动运行,不作意不用去想我要度这个、要度那个,不用去想池田依来沙。为什么呀?因为心里都是那个作意,佛菩萨心里全是度众生的意。无始劫来发了多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在他的心里都是这些作意。到第八地都是自动运行了不需再作意,他的心本身就去度众生。他心不再作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心不动了。
不增不减实际上还在增加善法、减少染污法,还在转染成净,但是菩萨本身感觉无增无减,他不去想要转染成净,他的心自动就在转染成净,在菩萨的修行上不增不减,所以到第八地叫无功用行。这就等于到了八地之后就是一个程序性的,就好像发射卫星倒计时一样,到八地自动运行,十九八七最后成佛,因为不存在速度的问题,说我歇一会儿没有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相自在依止义:众生需要什么相就显现什么相,是在众生那现出的相,他的心触动的,这是相自在。相自在是指他在众生面前现一个什么相。
土自在:是指我们众生看到周围的东西,国土,如楼房、桌子、板凳等这些东西。就跟济公似的,他需要什么道具那个道具就来了,身体之外的东西自在叫土自在。到第八地解决这么三个问题。
9“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故”,
第九地重点解决智慧的问题。他的法以佛法为主,佛法就包含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佛法度一切苦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只要众生那有一个法,他这儿就有一个与他对治的法,所以这个智就是一切智慧。法都明白,法的义也都明白,你拿来《圣经》、拿来《古兰经》,菩萨一看都没有问题,所有的语言、所有的义、所有的辩论及方法没有失败的时候,因为他全知道嘛。一个全知道的人跟有知道还有不知道的人相比,你就不可能有取胜的可能性。第九地智慧圆满了。
10“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
第十地也是三相,一个是业自在。业有身口意三业,到十地的菩萨他的身口意三业圆满。为什么前边还没圆满呢?因为他的种子还有一些是染污的,所以他还能身口意自在,到十地所有种子全解决了,那他就业自在,他想在众生面前表现什么业就表现什么业。
如释迦佛想表现一个业是要到一个国王家投胎,我要表现八相成佛奶豆腐的做法,我们凡夫理解就是他的业,他为什么生在国王家呀乡村小保安?因为他造了生在国王家的业所以生在国王家,我们叫作业,这就叫业自在,十地菩萨已经业自在了。他在众生面前为所欲为。
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两个门也自在。陀罗尼是总持、有的翻译成咒,译意就是总持,用一个很简单的句子把一种法概括起来。比如《金刚经》最后的颂子就叫它的总持,你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理解了背过了,你就算懂了《金刚经》,这就是总持《金刚经》,四句偈就完了。总持门就是智慧门就是法门,还有一个总总持五蕴皆空,你总持得好,为什么说门呢?是说总持有很多,《金刚经》一个颂子、《摄大乘论》有好几个颂子,有很多门,有很多入佛法的门,总持很多。陀罗尼门自在就是说所有的法他愿意用哪个门、愿意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总持,实际上我们凡夫法也是这样,只是我们智慧达不到。十地菩萨就达到这种程度了,就是任何法都是总持,陀罗尼门自在,我们现在执著这个是咒那个不是咒,这就是我们水平不行,这就是陀罗尼门自在的意思。
三摩地门:三摩地是定,禅定、入定。入定自在有什么用呢?六度之前五度都是为了得定,得定是为了对治散乱,你去干别的事情不修行了,所以前五度都是为了得三摩地门。三摩地也很重要,没定力你智慧什么都没有。三摩地虽然是前行的准备但是很重要。
十地菩萨三摩地门自在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他的三摩地到处都是门,定圆满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常见佛这样的话,佛入定就是一刹那,我们要入定了要先把座铺好,准备半天,然后要先调心、调息。佛入定一刹那就入定,因为佛本来就在拿伽大定当中,他行住坐卧他的心就是那样的,在我们面前的表现也是非常特殊的,入禅就是一刹那,想入几禅就入几禅,这叫三摩地门自在,十地这个圆满了。

“此中有三颂”,
这三个颂子就把一到十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知道什么总结出来了,这个内容就是总结一下,为了让你好回忆前边的内容。
“遍行最胜义”
一二地“及与胜流义”
三地,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无杂染净义”
这是四至六地,
“种种无别义”
就是种种佛法无差别了这是七地,
“不增不减义”
八地,
“四自在依止义”
是九地和十地,都是依止,九地是智自在依止,十地是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和定自在依止。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法界是我们整个世界,一共有十种不染污无明,菩萨解决的是不染污无明。那什么叫染污无明?有烦恼的无明叫染污无明,我们凡夫有烦恼,有贪嗔痴、我们发愁,这叫染污的无明。地上菩萨没有梦当然没有可贪可嗔,烦恼不现行了,这就叫不染污。
不染污没有烦恼了还有什么无明呀?对法无明,有好多法你不知道。小乘阿罗汉没有烦恼,你骂他他心不动,忍辱没有问题,八风吹不动。没有烦恼,但是他每天得起床得分别,他有这些不染污无明,就是没有烦恼的无明,对法认识不清,阿罗汉还在梦里,还没看到真相,所以菩萨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染污无明。这也对比出大小乘的一个区别,小乘只解决烦恼问题,小乘解决了烦恼问题,阿罗汉的状态就是没有烦恼,实际如果按大乘来说他还有很多微细的烦恼,大乘以分别为烦恼。阿罗汉有没有分别的烦恼呀?从醒一直到睡着全有分别的烦恼,他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妙老说小乘是一个掏粪工,《法华经》里说的比喻,就是说他是把人最粗的烦恼给断了。贪嗔痴,别人一骂我就要回骂、要发火,贪得怒火中烧,把这些粗的烦恼断了,细的烦恼还在,他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只是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人。大乘是一个大富长者,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有很多财富有很多智慧,他可以享乐,小乘只是没有苦了也没有乐白头翁叫声。有人说他喜欢修头陀行就是苦行,不喜欢跟人说话,没事自己在那坐着,不是在享受法乐吗?他那只是定中平静的法乐,没有烦恼,心里很安静、安祥这种法乐。大乘菩萨有大法乐,每天度众生,众生解脱了他很高兴,这是大的法乐,他是大富长者,他有很高的智慧有很多财富,他来度众生,那才叫乐他有乐,小乘是没有苦也没有法乐。大乘解决的是不染污无明,十地里有十种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解决无明的问题,无明是我看不到、没有明我看不到,看不到这十种应该知道的东西,把这十个障给对治掉,
“故安立十地”,
为了见到这十个世界上真正有的东西,我把我的障治掉,所以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
菩萨所要对治的十地里的不染污无明,对于声闻来说不是染污。为什么?声闻不求见真理,他求断烦恼,他说能不能让我没有烦恼呀?佛说可以,你不要执著有我,他就没有烦恼了。所以烦恼对他来说是染污,不染污无明对他来说不是染污,对声闻来说这个就叫不染污无明。所以不染污无明是跟声闻对照说出来的,但是对菩萨来说就是染污数据散修,大乘要求高美人鱼蓝玉,你的不染污对我来说就是染污,我要断分别。菩萨的不染污无明仅仅是对于声闻来说才不是染污。
“于诸菩萨是染污”
菩萨要断这个染污,虽然费劲大但是果殊胜哈儿师长,永远不退,而且完全达到自在。

延伸阅读:
■为何六度是六个?
■圣者与凡夫六度的七个区别
■六度的相是什么?
美工:老白
校稿:爽儿
(微信号:xintaozhixin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