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王妍之为何说明朝的亲王最幸福?朱元璋为何又恢复隋朝后沉寂的分封制?-颖子播爆

为何说明朝的亲王最幸福?朱元璋为何又恢复隋朝后沉寂的分封制?-颖子播爆
洪武九年(1376),一位名叫叶伯巨的明朝低级官员阴宅凶灵,胆大包天地上万言书指责皇帝朱元璋施政中的三大弊端,即“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刚愎自用的朱元璋自然无法容忍如此尖锐的批评,叶伯巨最后落得瘐毙牢狱的下场。但解决了指出弊政之人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三大弊政尤其是其中的“分封太侈”,不仅成为整个洪武时期的政治基调,更伴随明朝近三百年统治始终……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确立一代之制时,就将分封视为一项核心制度。他于洪武二年(1369)四月开始着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第二年四月辛酉,朱元璋更是在大封功臣之前,先行完成分封的议程,以确立诸王、功臣尊卑之序:“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到了洪武六年(1373),《祖训录》大功告成,分封制度以“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皇明祖训”形式固定下来,朱氏政权“家天下”的格局由此奠定。
朱元璋想得很远。他在祖宗家法里所分封的不仅是自己的儿子,还包括未来繁衍而来的子嗣们。按宗法制度,除了皇帝嫡长子即为皇储之外,朱元璋的其余儿子皆封亲王,官服一品。亲王以下,其嫡长子“世袭罔替”亲王爵位,其余子皆封郡王,官服二品;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爵位,其余子封镇国将军,官服三品;镇国将军子皆封辅国将军,官服四品;辅国将军子皆封奉国将军,官服五品;奉国将军子皆封镇国中尉,官服六品;镇国中尉子皆封辅国中尉,官服七品;辅国中尉子皆封奉国中尉,官服八品。镇国将军至辅国中尉属于“降袭”,而奉国中尉以下则不再降,“虽十世之外,犹赡以禄”,皆封奉国中尉不变。
为了维护家族秩序,避免子孙重名,朱元璋又借鉴宋代的做法,为皇族各房分别拟定派语二十字失落园。“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曹琴默,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如长房太子朱标一支派语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诸子中,除早夭的虞怀王朱雄英外,其余四子名字皆属允字辈,火旁。再如朱元璋第四子燕府即后来的明太宗(成祖)后裔派语是:“高瞻祁见祐异界军队,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末代的崇祯皇帝即为燕府第十世甘露岩寺,名由检,属由字辈,木旁。这种拟名方法,可以清楚地区分宗室成员的支属和世次。后世,清人声称所册封的明室后裔“延恩侯”朱之琏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之后”,而明代简王谱系中,并无“之”字辈,足见其明朝宗室后裔身份十分可疑。至于各房宗室后裔在年满五岁时凶镜,需向朝廷请名,经宗人府审核合格后,再由礼部官员按照派语拟定双名,最后以皇帝名义赐名,并列入玉牒(皇帝家谱)。获得赐名者,年龄稍长,再依次请封、请婚、请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

明朝亲王地位之隆,为历代罕见。凡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谒,亲王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无权节制亲王和亲王府。甚至当皇帝为亲王晚辈时,亲王还可在便殿内与皇帝互行家人礼,坐受天子四拜,其地位之隆崇可见一斑。但更为重要的是法儿曼,亲王各有封地,诸王在各自的封国里建立王府,凡王府文武官属于境内选用,武官千户、百户等于所部军职内选用庸医治驼。“凡亲王所自用文武官吏并军士,生杀予夺,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凡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人民,敢有违犯及侮慢王者,从王区处,朝廷及风宪官毋得举问。”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分封的诸王在自己封国内,不但具有官员任免的权利,而且还有司法上的特权。
朱元璋共封二十四王。分别是:韩王(开原)、辽王(广宁)、宁王(大宁)、燕王(北平)、谷王(宜府)、代王(大同)、晋王(太原)、秦王(西安)、安王(平凉)、庆王(韦州)、肃王(甘州)、齐王(青州)、鲁王(兖州)、周王(开封)、沈王(潞州)、伊王(洛阳)、唐王(南阳)、郢王(安陆)、楚王(武昌)、湘王(荆州)、蜀王(成都)、潭王(长沙)、岷王(岷州)、靖江王(桂林)。大明版图之内,“惟吴、越不以封朴帅眉,以其膏腴祈望电视剧,闽、广、滇、黔不以封,以其险远”,而除此之外的边塞和内地名城均有诸王坐镇,足以“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按说在历史上,秦亡之后汉有分封,魏灭之后晋有分封。然“封建”之不可恃,亦不足恃。故自隋迄宋,终于沉寂了七八百年王妍之。此时朱元璋为什么会想到恢复这个制度呢?
对此,朱元璋自己在洪武三年四月“以封建诸王告太庙”后,对廷臣说明其建立宗藩体制的缘由:“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问题在于,汉代封王遂有“七国之乱”,晋朝分封亦生“八王之乱”。如何谈得上朱元璋大开历史倒车封建诸王,是为国家长久之计呢?李蕴桥这也正是叶伯巨所说的“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