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瓦良格航母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秦腔《三滴血》-长稔塬上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秦腔《三滴血》-长稔塬上别唤醒死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秦腔《三滴血》
威风

近日,在微信公众号《秦腔》上看过一个视频漫画奇侠,是在“百年《三滴血》戏迷争霸赛”决赛前的一个片段,开赛前,组织方别出心裁的邀请在场的评委、嘉宾、选手以及戏迷等近五百余人,全体起立浜尾京介,齐声合唱《三滴血》中的经典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向百年经典致敬,场面感人至深。
那么多人能在同一时间齐声高唱同一出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三滴血》是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著名秦腔剧作家、易俗社创始人之一范紫东先生创作的,1919年首演韵母歌,至今已近百年。它的剧情发展波澜壮阔,情节离奇曲折,韩世雅富于传奇和浪漫色彩,196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摄制为电影,影响巨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和普通民众。如果要为秦腔这一古老戏种选一个剧目作为代表的话,那毫无疑问的就是《三滴血》。

为了照顾外地的朋友,还是简述一下故事情节:山西五台商人周人瑞在陕西韩城经商时脏话文化史,娶妻生下一对双胞胎后妻病故。周自己抚养长子天佑,次子则卖给李三娘。后来周经商亏本,带天佑回老家,其弟周人祥为夺家产而不承认侄儿天佑。周人瑞告至官府,县官晋信书以滴血之法将父子断散。李三娘为养子更名李遇春,与己女李晚春订婚。后,三娘病故,恶少阮自用假造婚书逼晚春与其成婚。晋信书又以滴血之法断晚春和遇春为亲兄妹。在与阮自用的花烛之夜,晚春逃出。周人瑞寻找天佑,遇晚春奶娘,奶娘随周人瑞往县衙对质,晋信书竟然还以滴血断定周人祥与其子牛娃非血缘关系……天佑和遇春投军立功并得官,平反冤案,全家团聚。
据说,《三滴血》在1958年进京演出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被选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皇甫诞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田汉、曹禺、梅兰芳、欧阳予倩、荀慧生、程小云、马少波等文化界名人对该剧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现场观看了演出,上台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敬爱的周总理曾评论道:《三滴血》是继昆曲《十五贯》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戏剧报》等纷纷发表文章盛赞此剧,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更是声称此剧的情节和编剧“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2018年10月,在《三滴血》首演一百周年和进京演出六十周年之际,易俗社第八代传人携带新版《三滴血》亮相国家大剧院,连演数场,据说每场演出观众们都热情鼓掌近三十余次,真可谓盛况空前。“祖籍陕西韩城县”、“五台县官太懵懂”、“你二人原是一胎养”等经典唱段更是次次都赢得了满堂彩。就连我的一位生在城里长在西安,从来不看秦腔也不懂秦腔的大学同学皇家丽美,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专门观看了此次汇演,并发来了剧照,与大家分享。
我特别能理解我的这位大学同学,作为一个西安土著如今定居在京城的教授,年逾不惑已近天命,特地去观看这出戏,除了远离故土怀念乡音乡情,更多的还是在四十多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之后,对于剧中人物的遭遇或许有些感慨吧。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也有同感。坦率的说,这出戏在很小的时候,在村镇的剧院和村口的高音喇叭上无数次的看过听过,然而,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着一个无能的县官,死读经典,抱残守缺,不懂变通,企图仅凭一根针、一盆水就想裁断清楚周天佑、李遇春两人是否为亲兄弟,真可谓蠢笨至极、迂腐至极。然而,年岁稍长,才发现,其实董月月,日常生活中,类似晋信书这样读死书、死读书、思想顽溟僵化的官员其实比比皆是,类似周人祥这样为了侵吞家产,连亲兄弟也不愿相认的忘恩负义之徒也比比皆是。戏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性,便会有什么样的戏曲反映。
戏曲来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三滴血》之所以能走红百年,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是这出戏是老少皆宜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戏。秦腔的经典很多,但很多戏曲中都有神鬼、杀人等桥段,如《窦娥冤》、《庚娘杀仇》等等,很多都是少儿不宜mx985,尤其是在春节、过会和婚庆、祝寿等喜庆场面上是不适合演出的,而《三滴血》却不存在,这出戏的故事性强,老少皆宜,演出的多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喜欢。二是这出戏的故事好。这出戏的故事蓝本出自于清纪昀的《翠微堂笔记》,但这本书中的故事文不过三百余字,情节甚为简单。秦腔著名编剧范紫东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编成戏剧,经易俗社排演之后,代代相传,至今已近百年。尤其是在1960年白拍成电影潘苏通,在全国放映,影响力极大。其中核心唱段几乎家喻户晓化肥绕口令,成为秦腔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看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为经典。三是满足了人们弃恶扬善的朴素愿望。尽管周天佑、李遇春两兄弟有过波折,但最终都成为高官、且兄弟二人成就了各自的美满姻缘,符合人们“好人得到好报”的善良的心理预期。四是历经几代戏剧名家的打磨,特别是经过易俗社这样的百年老店的多次改编,结构严谨,剧词文雅,又经过刘毓中、陈妙华、慧敏莉等一代代的秦腔名家的细心呵护通天之旅,这才有了这出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经典曲目。

其实,我觉着,对于《三滴血》这部戏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那么多人喜爱,还是一位名叫何玉人的戏剧评论家说论述得最为精到:“因为《三滴血》表达了人性,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人情、感情、亲情,它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故而贴近民众、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所以这部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腔,作为我国戏曲的鼻祖,起于西周,源于陕西西府百姓通谱网,流行于陕甘青等西北地区,它“音调激越高亢,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将门男妻。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曾经写道:“秦腔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接受的第一支旋律唐龙陈进生,那是少不更事时在乡村戏台下注入生命的,后来竟成为音乐欣赏兴趣里无可替代的主旋律,直到现在依旧难改。” 他对于为何秦腔这门古老的戏曲形式流传几百年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做了最为精到的概括和总结:“截至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哪一门艺术能如此酣畅淋漓地表达一个人的生命激情,如此热血涌顶地呼喊一个人的生命渴望,如此深入腠理地宣泄一个人的生命悲苦,那就是秦腔……犯上极品总裁。”而另一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除了那本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秦腔》之外,还专门写过一篇散文《秦腔》,他写道:“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所以说,不理解农民,不理解农村,不理解秦腔,便不能理解为何像《三滴血》这样的经典能够流传百年女王必下。

读到这些名家的分析,我恍然明白,年幼时在老家长稔塬上看过的听过的那些诸如《三滴血》之类的秦腔戏,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曾经吃过的饭六角蝾螈,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们的骨头和肉,或多或少的对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影响。
年幼时少不经事厌恶秦腔的我,并没有妨碍如今的我对于秦腔、对于《三滴血》的热爱,前些年,我曾写过十数篇关于秦腔的文章,好几篇在各大公众号 发表,获得数万次的阅读量,其中一篇与陈忠实先生的同名散文《我的秦腔记忆》除了发表在在报刊上之外,还获得过相关奖项,让我至今难忘瓦良格航母。对于《三滴血》,我还曾专门写过一篇回忆文章《一段难忘的唱腔之二》,描述了当年听这出戏的经历和感受,也算是对于年少时观看这出戏的一次怀念吧。

借着此次《三滴血》戏迷争霸赛的机会,我也好好的过了把瘾,跟着视频,摇头晃脑的跟着哼唱这段经典唱段:
祖籍陕西韩城县,
杏花村中有家园。
姐弟姻缘生了变旗忠村,
堂上滴血蒙屈冤。
姐入牢笼又逃窜,
不知她逃难到那边。
为寻亲那顾得路途遥远奎媛媛,
登山涉水到浦关
……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欢迎关注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