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甜蜜的家为啥那么快就解决了战斗? (揭秘)武王伐纣-新环球军事

为啥那么快就解决了战斗? (揭秘)武王伐纣-新环球军事
西方历史发源于两河流域,再辐射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等地。印度上古时期被人称为“有悠久历史却没有历史记载的古国”,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已经湮灭,不可考证,而东方历史则世代相传,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开端。
中国第一女战神
回溯中国历史,大约4000年前建立的夏朝至今还没有发现文字记录,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朝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上古兴衰史。无论是传说中的夏朝,还是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都是奴隶制国家。大禹领导黄河沿岸的部落治水成功后,被推举为头领,禹的儿子启世袭了王位,形成了最早的王国夏朝。不过严格而论,夏商时期国家形态还不完善,国王仅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的头领。
据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研究发现,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大约在公元前1675年灭亡了夏国,被尊为共主。不过当时经济水平十分落后,交通也不便,国王无力对外围部落和小方国直接进行统治,只好采取让其臣服纳贡或者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维护统治。这些行动都需要用武力完成,因而夏朝时就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军队。

从商代甲骨文记载中可以看出,国王在一般情况下充当军队统帅的角色,大臣们不分文武,平时理政战时统兵。那时的常备军主要是国王的卫队,大都由贵族和上层平民子弟组成。平民中的男性青壮年亦兵亦农,即战时当兵,平时务农。商朝的军队基本都是步兵,虽然出土过少量马车,并未广泛使用。
商朝的武力在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妇好墓,是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丁的妻子的陵墓。从墓中的发现和甲骨文记载中,可以大致看出商代的军事情况。妇好可能是一个部落或同商关系友好的小邦的公主,嫁过来后深受宠爱,而且这个王后还有封地和自己的3000人卫队,人称她可算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在一次出征中,武丁让妇好统率出征兵力达1.3万人,约占商朝全部军队的一半略多。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妇好虽然贵为主将,恐怕也要上阵作战,从出土文物来看,妇好在战场上使用一把重9千克的青铜大斧,可见这个女人身体强健,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在妇好之后的中国女将,就再也没有使用大斧的了。这也说明了商代军队已主要使用青铜武器。装备这种初级金属兵器的军队,同周围使用石斧、木棒的原始部落或方国已有“代差”,因而绝大多数出征都能获胜。
商朝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平民因为经常服兵役,农业和手工业劳作主要靠奴隶,而奴隶的来源除了靠原有奴隶繁衍就是靠抓捕外族俘虏,因而需要不断对外征战。据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商朝灭亡前的几十年间还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商人又非常迷信,每逢出征必要占卜,而且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求神灵保佑。直到商朝灭亡前夕,纣王(帝辛)还在率军出征,而且此人按《史记》记载是“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是一位亲自上阵的勇猛统帅。

河南省安阳县的“妇好”墓
商朝拥有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君王,为何在公元前1046年突然国覆君亡了呢?古书上一般称纣王荒淫无道,如宠妖妃妲己、剜忠臣之心、设炮烙、“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在小说《封神榜》中远东韵律,更把商纣写成有史以来头号暴虐魔王。其实,“女祸亡国论”本是后世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的谬论,鲁迅一针见血地概括了几千年古代史都是“吃人”史,君主淫乱残暴者各朝各代俯拾皆是,为何商纣王却偏偏国灭身亡呢?
商纣王妖魔化记述流传了三千多年,古史专家郭沫若为此专门进行考证,并为其做过翻案文章,认为“后人是深中了周人宣传的毒”。郭沫若说:“商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僵尸海狸,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英雄末路“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后的谈话中表示同意郭沫若的考证,认为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又认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其实“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32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如果抛开周朝为显示伐纣正义性而做的歪曲宣传和后世文学想象,以科学研究和考古成果为准绳,应该肯定纣王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先进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牧野之虎贲大战,商朝一战而亡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帝辛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忙着开拓疆土时,维持500年的商朝即将走到终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一些早怀二心的诸侯在黄河边的孟津(今洛阳附近)会盟,突然发起“武王伐纣”之战。此时周军联合诸侯武装4.5万人(这个记载数字也可能有所夸大),其主力是“虎贲三千”,即驾着马拉战车的部队。此时商军有战车的主力在东部征战未归,参战的主要是守卫首都朝歌的步兵,临时又补充了大批来自东夷的奴隶。两军在河南北部的牧野遭遇。

这些过去的战俘自然不愿为仇家卖命打仗,纣王又缺少嫡系骨干监押,结果出现战场倒戈。商军的步兵又挡不住战车的冲击,经过一番“血流漂杵”的厮杀后全军崩溃,周军乘势杀入朝歌,心高气傲的纣王自焚。他的儿子武庚一时被迫臣服周武王,有500年国祚的殷商就此覆亡于突然事变。《诗经》对这场战争也曾有过记录,“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这一仗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场车战。
商朝在首都附近的牧野一战而亡,而此前双方并无边境交锋,现代人恐怕会感到奇怪,商朝为何灭亡得如此迅速。若仔细研究历史,从当时的地理环境可以发现,夏、商时期地广人稀、部落林立,统治者还没有“面”的疆土意识,只有“点”的概念。商王朝以首都为统治中心,以向周围部落联盟不断征伐的方式巩固统治和扩大贡赋区。纣王因自恃强大,一直未认真考虑国都设防,将安全单纯地寄托于攻势之上。
在冷兵器时代,筑城是最主要的防御措施,里面有一定守兵和充足粮食,便可坚守待援甚至能拖垮攻城者。河南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夏代都城就修筑过用于防御的城墙。商后期在殷墟(今安阳)建都270余年,临近灭亡才迁都到附近的朝歌。然而,殷墟遗址考古发现,商代都城殷墟城区面积达24平方千米,设有宫殿宗庙、洹北商城、手工作坊等,却没有修筑城墙,只有一条与洹水相连的壕沟。朝歌同样没有城墙前田优希,一旦在野战中失败,国都即危,即使从远方调兵也缓不应急。

纣王东征南讨连战连捷兴平天气预报,获得大量奴隶和财物,位于周原(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周文王又装出一副谦恭模样纳贡卢氏天气预报,这使他几乎没有忧患意识,征战回来便享受淫乐。商朝人又迷信占卜,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很多是问神鬼讨凶吉,这使当权者不能理智地看待局势。武王伐纣的成功,有效地利用了对手长期总体性用兵方略的失误,掌握有利时机,以弱袭强一举成功。从战术角度看,这也显示了在平原地区的作战中吴山酥油饼,车兵对步兵具有很强的优势。
烽火戏诸侯的亡国之路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中国古代兵学,正是在一次次战争的感性知识积累中逐渐发展起来。西周灭商之后以前朝为戒,一方面继续征伐不听命的部落、方国暴风男,一方面在各统治中心修筑坚城,进攻与防御兼备的思想就此树立起来,在某些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代,西周以镐京(今西安)为首都、以成周(今洛阳)为陪都统治254年。此时的国家机构仍不完备,国王仅直辖都城及其附近,诸侯各管其属地履行贡赋义务。据记载,当时中原常常行百里还只见一片荒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剩余产品很有限,朝廷无法养活大量脱产常备军,只能实行兵农合一。西周诸王平时只保留宫廷卫队,也称为禁军,其他应服役的自由民仍要参加生产,遇战事或“秋狩”即农耕季节结束才编入军队操练或出征。西周服兵役的人均是平民,奴隶只能在监管下服苦役。如商朝灭亡后被俘的殷人就被周朝称为“顽民”,被看押着做筑城修路一类劳作,有不服从者便严惩。
西周出土的周鼎金文记载,周军最大建制为“师”,辖2500士兵、100辆战车。西周在鼎盛时有22个师,平时却多是空额。自周成王后几任君主,农闲时都亲自集合军队出征,或讨伐不及时进贡的诸侯,或显示兵威。史籍还称西京教务网,周穆王曾乘八骏马(八匹马拉的车)从镐京西行万里,直至西王母之邦瑶池(有人考证是新疆天池)。按一些现代人的观点,周穆王恐怕算得上是长途自驾游的先驱。

在西周多数地区的生活还保留在蛮荒的时代,驾车远征并非旅游而是艰苦的磨炼。周穆王西巡时,没有后勤支援哈票网,沿途地广人稀,吃食主要靠卫队狩猎。国君能率队靠捕杀野兽进行远征,足以说明自身保持着尚武精神,这对臣属也是一种激励。此次周穆王所率车队西巡能行驶这么远,可以看出西周养马业、木工和制革水平也很高,在保障战车长途行军的同时还是打仗的主力。
周厉王当政时,为了垄断资源,采取了“专利”和“弭谤”的经济政策,宣布山林川泽为国有,不许百姓渔猎,对发怨言者格杀勿论,这一恶政破坏了寓兵于民的动员机制。公元前841年,生计无着的都城四郊国人自发地集结起来,手持木棍、农具做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录的平民暴动。此刻,周厉王身边只有少数卫队,想临时召集的兵士,马秋子恰恰又是这些暴动之民,自然无法镇压。厉王狼狈出逃,只在历史上留下两个知名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场中国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平民暴动即“国人暴动”后,西周的自由民便不大听从王室征兵的动员,而国家规定奴隶不能当兵,此时周朝的常备军就很难征集。古代王朝承平日久,必然滋生享乐之风,作为奴隶制国家的西周又基本实行“世卿世禄”,指挥官由贵族世袭五月思貂裘,这种体制的实行使得后世儿孙养尊处优,丢弃尚武精神。自厉王起几代周王长住深宫不再出征将军红石材,派贵族统兵征伐分散弱小的周边部落,还能凭借军队数量和战车优势勉强取胜,而对付擅长机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接连失利。

周室的常备军衰落后,主要靠周边诸侯指挥私兵来防御外敌,为此要求各诸侯国建立一套应急动员制度黄仲贤,看到烟火警报马上来援。周朝在镐京外围建立连绵相望的烽火台网,发现入侵者,白天放烟,夜间纵火,称得上历史上最早的预警系统。
然而,在君主和长官意志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纵然有好的制度也会任由昏人所废。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幽王在位10年,昏庸无道,为求得宠姬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平时发警报取乐玩耍,失信于诸侯。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枉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废太子宜臼借外祖父申侯之兵,并联合西北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此时,周室已没有多少常备军可动员,烽火发出的警报被各诸侯国视为如同“狼来了”的游戏,不肯救援。几天后,都城便被游牧部落攻破,周幽王逃跑时遇追兵,一刀毙命,美人褒姒被掳去献给犬戎王,繁华的镐京被焚掠成一片废墟。
公元前770年,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勾结外族甜蜜的家,从父亲手中夺回君位,原有统治中心镐京已经残破得无法居住,被迫东迁成周(今洛阳)。周王室直辖区从此大大缩小,诸侯势力超过王权,历史进入了东周阶段也称春秋时期。被尊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灭亡,重要原因在于君王为一己私欲随意乱制,作为其代表的厉王、幽王也被史学家骂作古代昏君的典型,“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若从军事角度进行深层次分析米惠网,西周的灭亡,也是厉王、幽王这两个君王的昏暴之政造成了军队动员体制的废弛,对军制不适时进行有效的改革,任其衰败,这也正是丧身亡国之道。
本文经《军事文摘》授权转载
2017年11月刊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