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个人自查报告【走淮河】鹿邑:众妙之门-安徽省作家协会

【走淮河】鹿邑:众妙之门-安徽省作家协会


2017年,在安徽省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省作协积极组织近百名作家开展了“安徽作家千里走淮河”大型文学采风创作活动,重点走访了3省16市淮河两岸的重要节点地域。创作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8部、诗歌近百首、散文40余篇,并在全国重点刊物发表,引起社会较好反响,同时,省作协还策划出版了“安徽作家千里走淮河”大型采风作品集《走淮河》,现推出《走淮河》系列美文,以飨读者。

鹿邑:众妙之门
储劲松
鹿邑有一座巨大的老子雕像,矗立在太清宫镇老子文化广场门前,用三百六十五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基座呈八角形,暗合道家八卦,高二十七米,耸入半天云上。雕像上的老子,衣貌极古,面容极慈蔼,雕塑者深得《道德经》中“和其光同其尘”“见素抱朴”之旨。

鹿邑的老子,大致是八六版《西游记》里被孙猴子欺侮的太上老君形象,而朴野远过之。少时看电视,眼见得那猴头偷吃了仙丹不算,还一脚踢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那白毛老人四脚朝天仍不忘打躬作揖做求饶之状,一众发小快活得在地上打滚。所谓童子心性,本初之性,全然大自在,一如那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
鹿邑的老子我很喜欢,智慧通达又温良谦逊,一身仙风道骨。但我更喜欢明道宫壁画《宋真宗朝老图》里骑青牛的老子。那智慧的大头颅光溜溜的,可作镜子,上面的肉丘如冈峦起伏,前额凸出一两寸,风中飘着的须髯纯白如拂尘,亲切朴质一如家祖父,可以骑在他的脖子上“牧牛”、揪他的耳朵,也可以撒一泡尿。
鹿邑,麋鹿之邑,当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去鹿邑的路上我这样想。到了县境,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县名的来历,果然与鹿有关。父老云,古代这里麋鹿甚多,常闻鹿鸣,故名之鹿邑。他们说的古代,当是自春秋战国至明清。
麋鹿这种马脸、鹿角、骆驼颈、驴尾谓之四不像的动物,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区,起先是射猎的对象,后来被皇家宫囿圈养,也是祭祀仪式上必备的牺牲,清代绝迹中原,近世又从他国引进国内。中原古时多麋鹿,典籍对此多有记载。《孟子》云:“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当晚住在鹿邑城中九星化煞钱,靠窗悠闲品茶,望城中万家灯火,想象着古老的涡水岸边,群鹿齐鸣于鹿邑的草野之中,农夫荷锄牵牛戴月而归,渐渐有些入戏,仿佛身在西周初年的雍熙之世。晨起,窗外有锄头挖地声,嚓嚓哧哧,想起少年时在故乡山野间劳作的情景。推窗而望,旱地上的作物蓊蓊郁郁,极目处,与天盖相合。
厚土中原,原野粗犷甚至粗粝,风物与吴楚之间的雄秀大不相同。其文化,却又如商彝周鼎,厚重得让人一点点地小下去、矮下去。仅仅那些从前只见于《尚书》《世本》《逸周书》《史记》《春秋》《左传》《战国策》《帝王世纪》的地名,其苍茫古气和儒雅书卷气,就让一个来自长江之滨的外乡人生无穷艳羡心。
鹿邑梨花雪后,这个黄淮平原腹地的小城,远在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植禾渔猎,地下地上遍布古人类的遗迹。毫不夸张地说,走在这片土地上,冷不丁就会踩到秦汉古物,所以得小心翼翼。后世,又因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这里尤其光芒四射,如天上北斗。
鹿邑,商周称苦,楚国置苦县,后来又称鸣鹿、父阳、谷阳、真源、仙源,自殷商起至今,凡九易县名,多与老子有关,名字又多是帝王所赐。在中国版图上,安徽与河南两省境内,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一个狭长地带,古代著名道家和道教学者十有七八出生或者活动在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道家文化发祥地。而在豫东平原上,围绕鹿邑方圆两百里范围内,伏羲、许由、姜尚、管子、尹喜、壶子、文子、范蠡、老子、庄子、扶摇子都在这里诞生或者在这里活动,堪称一片神奇的土地。
思想和智慧无国界,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几乎无人不知,无数人受其启示,沾其雨露。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并将庄子、申子、韩非子列于其下,评论三人学说,“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后来,庄子也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家有煊赫远祖,子孙百世与有荣焉。
公元前479年,楚灭陈,老子遭受亡国之痛,又居周为小吏日久,知周朝的衰颓已不可挽回,于是骑青牛背竹简,经函谷关入秦。他在秦讲学,颇受追捧,最后老死于秦国扶风,葬于槐里。这是关于老子魂归之所的说法之一,如南梁《弘明集》即持此说。《史记》则说,老子为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著《道经》和《德经》上下篇,飘然而去,“莫知其所终”。又有人说,老子得道成仙,住到天上去了。老子的去向是有争议的。
更有争议的,是老子的出生地。还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开篇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28年前那场老子故里之争言犹在耳,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为争老子故里,围绕“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这十个字javpop,举例列证,条分缕析,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激烈辩论。涡阳有九龙井、圣母墓、尹喜墓,鹿邑有太清宫、明道宫、老君台,都是老子故里的有力物证,双方各执一词,诸多学者也卷入其中,热闹一场,迄无定论。
鹿邑归来后,我又系统地阅读了一遍当年那场争论的资料,仍然觉得其间曲直是非太过复杂,所涉典籍也浩浩若千顷之波,才疏学浅如我,只能两存之。真理越辩越明,即使一时不能明了,这种学术争议总归是很有意义的。涡阳与鹿邑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老子故里在河南也罢,在安徽也罢,总归不离涡水之滨,也不离黄淮平原,况且,自古英雄俊杰不问出处。
智哲不问出处,但智哲有父有母。高亨《老子注释》说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其父名李乾,在周朝为官。《周口历史文化通览》说,李乾是周朝御史,老子随父居于东周都城洛邑,即今天的洛阳,但此说没有找到依据。又有一说,老子之父名老佐,宋平公司马,领兵赴彭城,被叛将石鱼射杀,其夫人在逃亡途中生下老子,然后携子入陈国避难。并说老子自幼好学,曾以精通天文地理和礼乐制度的商容为师。
都是一家之言。西汉的司马迁离老子的时代尚不很远,都说不清老子的生平,甚至说春秋末年有三个叫老子的人,他也不知道哪一个“老子”是老子。时间流逝已经两千余年,没有无可辩驳的实物资料来印证,今人又如何能说得清楚孔伯华医馆。很显见的例子是,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起初从《史记》之说,言老子有三人,后来他写《老子杂辩》,却又说老子有10位之多。
孔子当年初见老子,也即适周问礼,回来对他的弟子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西汉以后,老子又逐渐被神化。老子既然是龙,是神,自然不知其所来,也不知其所往。正是:老子腾云驾雾,后人一头迷雾。
道,万物之宗主,一团混沌之气。

明道宫巴勒斯坦毒蝎,老子讲学处,也是宋真宗率文武大臣、娇妻美妾来鹿邑太清宫朝拜老子时的驻跸之所。父老言,明道宫上空常见紫气祥云。紫气大道上,众妙之门牌坊颇为壮丽雄伟,“玄之又玄个人自查报告,众妙之门”,道曰,紫气门曰众妙无尘室吸尘器,实在大妙。宫中建筑之名,抱朴亭、澄清亭、玄元殿之属,多取自《道德经》,玄远幽邃可我心意。五千余言《道德经》如玉盘珠玑,随意拈几个字来,就是绝妙好词,也可以作上佳的文章。
宫中多桧柏,极葱翠,树龄多在数百年,其中13棵古柏据说是唐时之物。又多皂角、石榴、银杏,迎风簌簌然,披拂映带蔚成风景。地下遍布太极图,人行其上,步步太极。八卦台正中央,黑白双鱼硕大如巨鲸,阴阳宇宙和辩证法在此间也。老君台下,合欢花开如红丝扇,据说是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所化。33级崇台之上,传说是老子聚众弟子讲学的课堂,并不大,甚至有些局促。大殿前壁东侧墙上,嵌有《孔子问礼处》碑刻一通,系明代之物,碑首刻二龙戏珠,周围饰以忍冬图案,可惜碑文在“文革”中被凿坏,已不可识。

一眼看见老子享堂的左侧,竟然有一座财神殿。财神殿后又有好运石,如葫芦形,中空,香客争相往葫芦口中投硬币。再细看,周边柏树上挂着千百条丝绸,是朝拜者祈福所系。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的话,“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在中国,无论是神仙还是圣贤,其庙宇殿堂都有媚俗的成分,都可以用来祈求、祷告为我所用,否则无人肯来一观,更无论朝觐。媚俗也好,能取悦吃瓜群众,不然神仙圣贤踞坐于上,抱虚守静,高冷久了,必然寂寞无聊。
明道宫与太清宫之间,杨树夹道,两侧田野里玉米高过人头,新种的玉米秧才出土半尺。路过一条小河,河那边的桃园里油桃正值丰收季,两个鹿邑女子在园中提篮摘桃。戏讨一个,果然隔河扔了一只过来,其桃与人,一般红艳可爱。这也是我钟情鹿邑的理由之一。
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的岸边,新石器时代隐山遗址左边,太清宫大如紫禁城。宫中多数殿宇状貌颇新,对嗜古成癖的我而言,初见时不免大失望。然而,当我弄清楚,今天的太清宫是在唐宋原址上修建和扩建的,脚所到处数米深的地下,埋藏着尚未发掘的大量太清宫故物,敬意瞬间蓬勃而生。鹿邑学者说,今太清宫太极殿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地下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20年前,经考古发掘,仅在3000多平方米的地片上,就出土了200余件遗迹和遗物,包括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大型马坑、碑刻、牺牲人殉、青铜器、兵器、石器、陶器、瓷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就有6件。同时发掘出唐、宋、金、元等多个时期的建筑,以及大量的祭祀器皿。

在太清宫中,见到唐《道德经注碑》、宋《先天太后之赞碑》、元《太清宫圣旨碑》《太清宫执照碑》《海都太子令旨碑》、金《亳州请疏碑》《续修太清宫记碑》、清《重修太极殿记碑》和民国《老子造像碑》。太清宫原本高大的殿宇,在我眼中,似林间春笋一样迅速长高,与云齐,与天接。
与淮阳的宛丘古都城一样,因为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太清宫遗址已经深埋于地下4到5米。这也就是为什么那几块唐宋古碑如《道德经注碑》,碑基安放在地下四米深处的原因。
太清,天道也,天空也。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初名老子庙。清光绪版《鹿邑县志》:“汉延熹八年立。《水经注》:涡水又北,径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边韶所写祭文,即《老子铭》,碑文称桓帝“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川村雪绘。《鹿邑县志》又记:“唐高祖武德三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吴锡豪特起宫阙如帝者居范元成。高宗乾封元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易紫极为太清。”读志可知,汉桓帝时,鹿邑已经有老子祠存在。可以这样设想,老子逝世之后,或者像民间所传羽化登仙之后,也就是春秋末年,鹿邑就有了祭祀老子的场所。至少从汉桓帝建老子庙开始,太清宫就与帝王家有着紧密的联系贺州党建网。唐高祖李渊更是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奉太清宫为家庙,拨帑银大加扩建,拟于帝王宫殿,并派500名军士驻守。据说,太清宫在盛唐时,占地872亩,周围40里,连宇高甍,金碧辉煌,颇类长安皇宫。后黄巢起义,火烧李唐家祠谍影行动,太清宫毁于一旦。
历史上,因为兵燹和无知,太清宫毁了又建、建了又毁。
宋时,真宗赵恒好道,自称道君皇帝,发国库银两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占地超过千亩。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率群臣来鹿邑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碑》。这应当就是世人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的缘起。又经吴承恩《西游记》演绎,童叟妇孺无人不知有大仙太上老君,著《道德经》的大哲学家老子反倒只为读书人所知。
宋末靖康之乱,金人南侵,太清宫毁于土寇。金大定年间又建,历六十余年才告竣工。元末红巾军起义,其领袖韩林儿占据亳州,拆除太清宫将材料运到亳州建其宫室,宫室还未建成,韩林儿就莫名其妙地沉入了江中,有人说是朱元璋使的阴招。清康熙年间,鹿邑父老又集资重修,“文革”时再遭破坏汨罗花鼓戏。2005年,鹿邑县加以扩建和修缮,持续十余年才初具气象。
故事太长,说起来叫人昏昏欲睡。大智大慧如老子,其祭祀之所尚且如此命运多舛,遑论俗子凡夫。
宫中多米芾、苏轼、赵孟頫、欧阳修手迹诗章,对此可以长啸复鸣琴。
下午5点钟光景,太极殿前一左一右、一阴一阳二古柏上,各有一只花喜鹊在鸣啭。抬头去看,又望见太清宫东北隅的上空,似有团团紫色云气。那里是隐山,原始社会的人类聚落,相传也是北宋道家学者、养生家扶摇子陈抟炼丹处。《许志》说隐山,“高数丈千蛊江山,广袤可六七亩,岏起伏,望之常有云气”。
云气,祥云之气、仙道之气,也是自然之气。老子云气霭霭,《道德经》云气霭霭,隐山云气霭霭,鹿邑也云气霭霭。

云气霭霭里,鹿邑闫广军兄领着我们去了两河口。所谓两河口,是涡河与惠济河交叉处的一个窄而长的三角洲。这两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基本平行地走了很远,然后在河南与安徽交界处,像阔别重逢的恋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汇集后继续东流,一直奔入淮河的怀抱。正是黄昏,两河口水雾蒙蒙,水中养鱼的网箱密布,几个渔民在杨树林中打纸牌。落日熔金,白杨青草,汤汤流水,太美。
不远处,就是安徽亳州谯城区的地界。喝淮河水好多天了,竟然有淡淡的乡愁。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储劲松,安徽岳西人,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长篇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天涯》《滇池》《散文选刊》《阳光》《延河》《安徽文学》《清明》《散文诗》《海外文摘》《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著有散文随笔集《黑夜笔记》《书鱼记:漫谈中国志怪小说·野史及其他》《雪夜闲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