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韩元对人民币汇率【记忆】田林新村前世今生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上海发布

【记忆】田林新村前世今生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上海发布


从徐家汇坐公交车往西南方向3、4站路就到田林了。这里是一片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街区,老式公房和高层住宅鳞次栉比,田林路的喧嚣热闹以及那种特有的亲切感是淮海路南京路无法替代的。这片热土曾有一个极具时代感的名字——田林工人新村。

从郊野到城市
田林地区最早的范围是:东界漕溪路,东北沿沪杭铁路,西至桂林路和南北向的蒲汇塘,南临漕宝路,北抵沪杭铁路徐虹支线、陵园路折向南至蒲汇塘一线,随着城区不断扩张,以及各种道路的改造,目前的田林街道辖区东起漕溪路,西至张虹路、桂林路,南临漕宝路,北接古羊路。

1918年上海地图中标注的田林地区。可见许多村落的名称
这里的发展与上海许多地区一样,都有着从水乡村落到城市新区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之前此地是浜河纵横、村舍点布的郊野即景。历史上比较大的自然村落有马家宅、上澳塘、毛家塘、周家宅(分为东、中、西)、艾家宅、冯家宅、乔家塘、汤家塘、许家堰、芦家宅、林家弄、罗汉松、闸东沈家宅、周沈巷、金家弄、曹家宅、渡船角、盛家宅、童家宅、褚家湾、塘湾等,还有一处著名的小闸镇风速歌。

1948年田林地区的航拍图,大片的农田中点缀着若干村落
1957年漕河泾镇部分地块被规划为上海仪表工业区,陆续迁、建工厂20余家文津国际酒店。1962年起先后建造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28幢三层和五层职工住宅。1965年迁入居民900余户、近4000人。工人新村的雏形开始出现。

1985年漕河泾分区规划图

“田林”从何而来
有一些说法讲,因这片地区的道路规划呈现“田”字,而且原来是一派田园林木风光,故名“田林”,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误传。
田林地区得名于田林路。1958年,国务院将原隶属江苏省10个县划入上海市。上海便在市区外围吴淞、北新泾、彭浦、漕河泾等新辟的近郊工业区开筑道路。当时的命名原则还是沿用之前方法,仍以中国省、市、县名命名,并注意与地理方位的对应。如:杨浦区选用东北各省地名,浦东沿黄浦江区域选用山东省地名,而位于上海西南地区的徐汇区新筑道路则选用同样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有田林路、桂林路、苍梧路、百色路,还有晚些时间修筑的钦州(南北)路等。田林路就是1958年第一批修筑的道路,以广西百色市下辖田林县命名。

1979年田林地区的航拍图,当时的田林路与现今相比只是一段。而东段还可以看到河道

工人新村的崛起
中国的工人新村诞生于1949年以后。解放后建设初期的上海,在郊区新建了一些工业区。工人新村往往选址于靠近工厂的地方,甚至当时一些新工厂的规划已经把工人新村考虑进去了。生活地点靠近工作地点,在方便通勤交通的同时,也形成“以厂为家” “舍小家顾大家”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难以利用中心城已有的基础设施,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就相对比较齐全,几乎为居民提供较为齐全的日常基本生活设施,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一种集体化的新村生活。
田林地区工人新村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之后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田林地区被列为上海市新辟的12个居民住宅小区之一,其后不断扩大。第一期工程(柳州路以西)从1981年始建,第二期工程(柳州路以东)1983年始建,建筑类型多样。1983年9月,由上海县所属龙华乡、虹桥乡和漕河泾镇的部分地区组成田林新村办事处饶阳天气预报,归漕河泾镇人民政府管辖。1984年9月,漕河泾镇划归徐汇区后,仍隶漕河泾镇,1985年,将镇辖漕溪路以西、上澳塘以东、漕宝路以北地区划出,正式建立徐汇区人民政府田林街道办事处。1986年2月,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及原上海县漕宝路以北、虹梅路以东、蒲汇塘以南地区1.33平方公里划入街道。1990年12月,将桂林路以西地区划出,另建虹梅路街道办事处。
随着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电视一厂等工业企业陆续迁入,工厂周边也就陆续出现了让工人家庭安居的工房——这些煤卫合用,出口面街的三层楼房,后来成为田林一、二、三、四村。到1975年,按照前苏联的工人新村样式,田林出现五、六、七村。这批新村住宅一般五层楼,大多为一梯八户,入住者除工人,还有部分是因征地而迁入的本地农户。田林八、九、十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主要分配给文艺界人士和一些科研院所的高级知识分子居住。


田林新村旧影
随着人口的聚集,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开始蓬勃发展。幼儿园、小、中学相继设立,另外还有地段医院、影剧院等医疗文化设施伊野尾理枝。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在核心区域——田林路周边展开。田林地区最早的一家百货店是在桂林路田林路口的东南角。而随着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引导,田林路商业街的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据1987年9月20日的文汇报报道:“田林新村27家商店同时开张……淮海中路和徐家汇一大批名店、大店、特色店如中央洗染店、勤丰土特产商店、红玫瑰美发厅、新标准钟表眼镜店、现代家用电器商店纷纷在新村开设分店分号和门市部……”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田林百货商店

1995年10月,田林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揭牌。背景中的徐汇影剧院是田林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设施之一

20世纪90年代田林地区航拍,拍摄方向为西望视角。图中部可见一些厂房及办公建筑。图右侧可见田林宾馆及大片新村住宅区
至1990年,已设有商店116家、菜场2家、集贸市场2处俞扬和。居民们的“开门七件事”都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解决,而且还有与市中心一样的购物体验,“田林的淮海路”名副其实。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田林宾馆和千鹤宾馆(现已改名神旺大酒店)相继落成迎客,田林地区的商旅接待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位于田林九村的田林第四幼儿园2007年毕业典礼。这些孩子很多已是第三、四代田林人了

田林新苑惊艳亮相
“侨汇房”这个名词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奇怪,可在当时是十分时髦的。上海解放后,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李方丁,全市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调拨和无偿分配的用房体制妊神星,房地产业退出商品流通领域。1958年华侨公寓在余庆路建成,徐汇区侨汇房经营首开先河。1963年,由国家投资在中山南二路850弄建成华侨新村,侨汇商品房经营初具规模。1980年起,随着改革开放,侨民和港澳同胞定居或投资经营增多,侨汇商品房需求激增。而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的出台,“侨汇房”“商品房”这些名词开始频繁见诸报端。田林新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89年3月,《文汇报》数日在显著位置刊出田林新苑的发售广告

田林新苑建筑模型沙盘
整个区域原来是一处名为“金家弄”的自然村,规划时列为“田林新村二期”。它也是市内第一个高层高密度住宅小区,北为宜山路,南临田林路,东起钦州路,西近柳州路,占地307.5亩,总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1985年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设计。

建设中的田林新苑航拍

建设中的田林新苑远眺

建成后的29层住宅外景和平面图
田林新苑也是田林新村最后一个建成的小区,金熙秀内有9幢高51.6米的18层跌落式住宅,5幢高79.6米的28层和5幢高82.4米的29层点式住宅及相应配套的公共建筑组成,高层总建筑面积43.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配套3.3万平方米。高层建筑挺拔宏伟峨眉二中,公共建筑造型别致。整个小区空间丰富,绿地集中,交通便捷。小区内各型住宅建筑皆具有较好的朝向和通风,板式高层和塔式高层各有不同形态和风格。田林新苑是继漕溪北路高层之后聊大教务处,徐汇区又一处标志性的高层住宅小区,而且它更大、更新、更美!也成为当时全市新型住宅的样板。

建成后的田林新苑18层跌落式住宅外景

告别小闸镇
小闸镇是田林地区最为知名的居民点棋子王妃。它的繁荣离不开蒲汇塘。蒲汇塘自西向东南转折穿越镇区。1859年(清咸丰九年)筑堰堵港,以阻浑潮,久之俗称小闸,以区别与龙华口所筑坝堰。过往船只在此装卸货物,渐成集镇。
整个镇区规模约45亩,街道呈“丁”字形,街宽不足3米,旧为石块街面,1980年改建成混凝土路。小闸桥为镇中心,宽仅3.5米,南北跨蒲汇塘,接小闸街。街两旁大多为旧式本地村宅和平房。1984年有二至三层居民住宅及六层新工房各2幢。据《上海县志》记载:“1949年有商店28家,从业人员62人,其中烟什店3家,米店、药店、豆腐店和灰砖砂石店各2家。另有饴糖坊1家,从业人员7人。1984年有茶园、煤炭、百货、烟什、理发和菜场等七八家商店烈血咒。水陆交通便利,船只可沿蒲汇塘通龙华、漕河泾、七宝3镇,公交客运73、87、89、205、224路均于附近设站释魂乐队。有居民396户、1246人,苏北籍居民居多。特产小闸黄狼南瓜,清道光年间已驰名。”

20世纪50年代,沪上报纸中关于小闸南瓜的报道

1979年的小闸镇及小闸桥航拍图
小闸地区是田林地区最后一片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留存。直到2016年,小闸街两侧还可以看到一些旧式民居。而目前经过拆违整治后,原已破败不堪的住宅都已拆迁。唯有那座小闸桥还在(原桥已经多次翻建),默默讲述着沧海桑田,天地俱变。


2015年拍摄的小闸街两侧传统民居以及门牌

如今的小闸桥
随着一大批中高档商品住宅的落成入韩元对人民币汇率住,以及区域内的众多新兴文化、医疗、商业设施的启用,而今的田林已是交通便捷,商贸繁荣,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备的成熟城市社区。


如今的田林

资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方微信@方志上海(部分图片来自:天地图.上海、《解放日报》、陆杰等)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