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其他货币资金【赞叹】何为念佛三昧耶!大势至法王子說證門《大佛顶楞严玄义》278-绵密愉悦精进

【赞叹】何为念佛三昧耶!大势至法王子說證門《大佛顶楞严玄义》278-绵密愉悦精进




“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本文节选自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文句』
《大佛顶楞严玄义 - 蕅益大师》目录
一、序分
二、正宗分
(1)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2)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①初为当机示圆通根本
A、初叹领述请
B、二宣示法义
1、初经家叙义
2、二如来正说
Ⅰ、初总示因心
II、别显修证
初阿难询问圆根
二如来垂询圣众
三 众圣各说证门
(3)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4)四结成经明以彰圆体圆宗圆用
(5)五借破恶法为问端,其他货币资金而广释七趣差别
(6)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
三、流通分 

《楞严经》第314句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卽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婚心荡漾。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蕅益大师 解
七大次第。先根後識。今識大後。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機宜。末世眾生。須依念佛得度。
又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午夜杀生。名為三昧中王。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觀經云。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卽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釋此圓通。亦為三意。(1境通别、2观盈缩、3证本迹)
一明境通別者。
別則隨舉一根珑抬头。皆得為所觀境。如那律等五人。及下文觀音大士是也。
今云都攝六根。其境則通。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復有三種不同。
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宫雪花三级。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惟須一重能所。
所謂以六根為所觀。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
如央掘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彼意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知等。此則該攝一切諸教。一切禪宗直指法門。罄無不盡也。
若惟念他佛。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有別。須知兩重能所。
所謂妙觀察智為能觀。六根為所觀。六根為能念。諸佛果德為所念。由第六識。夾持六根專注佛境。俾眼所見。無非佛色。耳所聞死神逃学日记。無非佛聲。鼻所〔鼻*臭〕。無非佛香。舌所宣。無非佛號。身所對。無非佛境。意所緣。無非佛法。
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及蓮社事想法門。罄無不盡也。
若自他俱念。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復別。
先須開圓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顯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此則開圓解處。與諸聖同。托他佛處。與諸聖異。
十六觀經所謂勝異方便皇后给朕站住。
今文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由其方便最為勝異。故更不假餘方便也。

二明觀盈縮者。
通途教觀。具如前文五根中說。
今明念佛三昧。亦有四教不同。
一一教中。亦復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種差別。
藏教三者。
觀此六根無我我所。證入滅諦涅槃。名念自佛。
以此六根緣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滅罪生福。成出世因。名念他佛。
緣想佛境。攝我六根。為欲淨諸戒品。生定發慧。現證果故。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
觀此六根當體卽空。非滅故空。名念自佛。
六根如幻。佛身亦然。以如幻根。緣如幻佛。滅如幻罪。生如幻福曹魏轩辕录。乃至得證如幻涅槃。名念他佛。
所念能念無二幻故。托如幻境。成如幻觀。名自他俱念也。
別教三者。
觀此六根。依無明有。斷無明故。九界六根得滅。佛界六根得成。名念自佛。
正因佛性。雖復理同安陆信息网。我無緣了。諸佛已具。緣念諸佛果中勝德。不生疲厭。名念他佛。李亚倩
我與諸佛。三因平等。諸佛圓證。我今在迷。先念化身佛。助我緣因。次念報身佛。助我了因。後念法身佛。顯我正因。名自他俱念也。
圓教三者。
六根皆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聞〔鼻*臭〕覺知。亦復如是。妙德瑩然。周徧法界。是念自佛。
觀一佛身。卽是一切諸佛之身。觀一相好。卽是一切相好之海。稱一佛名。卽是一切諸佛之名。觀一法門。卽是一切微妙法門。觀於佛土一塵一法。卽是一切諸塵諸法。見一色身。卽是圓見法報化身。瞻一影像。卽是如來三身實相。名念他佛。
諸佛乃眾生心內之佛。眾生乃諸佛心內眾生。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全繇性具三德。成彼諸佛果上三身。觀彼諸佛果上三身。卽發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證本迹者。
自行則本迹俱圓铁牛耕地。化他則四教俱用。
還須先約三種念佛以釋今文。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
約念他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卽指十方如來。
一人專忘。卽指迷倒眾生。
佛常逢見眾生。眾生常不逢見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次喻佛憶眾生。更與尋常憶念不同。直如慈母憶子。子今憶母。亦須如母憶子。方得歷生不相違遠。
憶者。恆審思量。
念者。注心一境。
憶念若深。
則有現前卽見佛者。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是也。
亦有當來乃見佛者。如臨終佛迎。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
不惟得見果佛。亦去果佛不遠。如經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補處是也。
不假方便。謂卽以念佛為第一勝異方便。非餘一切方便所可及也。
香喻諸佛果德。染香人身有香氣等。喻攬果成因。因能克果也。
約念自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以喻本覺之性。隨諸眾生流轉五道。不相暫離。
一人專忘。以喻始覺在無明時。念念背覺合塵。始本不離。故若逢。始本不合。故不逢。本卽在始。故或見。始恆迷本。故非見也。
十方如來。卽指眾生本覺之性。元自豎窮橫徧。能生始覺。喻之如母。始覺在無明時。全體從本覺起。而違背本覺。喻以如子逃逝也。
現前見佛。是圓初住。
親見本覺法身。當來見佛。是圓五品六根。
相似見於本覺。去佛不遠。謂去自心妙覺極果不遠。
不假方便。謂不假諸餘方便。非謂念自心佛。不是勝妙方便也。
香喻本覺理性。
染香人身有香氣康小八。喻無明熏變成始覺也。
約自他俱念。例此可知。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者。
所謂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餘淨土。實報無障礙淨土。常寂光淨土也。
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種三昧。攝歸同居方便二種淨土。
謂藏七賢。通乾慧性地。皆歸同居淨。藏四果。通見地已上。皆歸方便淨也。
以別教二種念佛三昧。攝歸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淨土。
十信位。歸同居淨。十住十行十迥向位。歸方便淨。十地證道同圓。由念他佛之力。歸實報淨也。
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攝歸四種淨土。
五品位。歸同居淨。十信位。歸方便淨。初住去。歸實報淨。亦復分證寂光。妙覺位。歸於究竟寂光淨也。
若夫單念自佛。則通教已辦地上。能歸方便淨土。乾慧性地。不能歸同居淨土。藏教一總不能。圓教能歸實報寂光二種淨土。別教不能。又圓教但念自佛者。但能豎入上三淨土。不能橫超西方淨土。
又單念自佛范旭毅。則是諸聖所同。不顯此門獨妙。又單被四教利根。不能普被四教三根。故非勢至化他之本旨也。
問曰。
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
圓人熾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離自心。權乘縱未了達自心。究竟心外決無別佛。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
迷者遵之。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悟者遵之。則自他不二。始覺合本矣。
名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我准备了一份礼物给你,点我

最后,谨以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发愿」中的诗偈来做为回向:
轻蔑我者、恶待我者,甚或责怪、诽谤我者激情车神,
愿此等众、尽皆成就、证悟福德!
愿我护佑、无护佑者,愿我指引、修行旅者。
欲渡河者、愿为其舟、其筏、其桥。
何人渴望着陆、愿我为其小岛;
何人祈求光明、愿我为其灯火。
何人必须休憩、愿我当其寝床;
何人需要仆役、愿我当其奴隶邬娜。
愿我为那如意宝、富裕充足一宝瓶,
利益他人之语言、治愈病痛之灵药;
愿我是那奇妙树,满足众愿之母牛。
犹如大地与元素、等同虚空遍常在,
愿为无量有情众、恒为地基与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