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2018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语文-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2018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
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
“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开盘八法,不复存在。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条目繁多,法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虚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 余地。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一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一旦律法废弛美人重欲,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黄山区政府网,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选编自“求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不徇私而害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可能会如秦王朝—般因变法而兴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最重要的原因。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酷法根本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且秦法从根本上讲,对百姓很不信任,视人民为草芥,所以人民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鞍对“秦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强调了老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都有反思,文章总结后认为在百姓缺乏法律信仰的环境下,破解“秦孝公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D.文章层层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只有先树立良好的法令制度,再继之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彻底解决“秦孝公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丰富法治的内涵,在人与法、法与社会之间通过道德滋养形成良性包容互动,就可以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
B.如果知法、懂法只是官员们的专利,老百姓只有严格遵守法令的义务的话,那么法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发挥其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C.—味地强化道德礼仪的作用,弱化法律总揽一切的力量柒牌男装官网,会让百姓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寄托在清官廉吏身上,法治信仰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
D.假如全社会都能对良好的法律秩序心存敬畏,让法治精神成为—种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让官员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的历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4分)
执着
李冬
要不是我家的下水道堵了,我绝不会认识老谢的。那天,一位朋友把他叫到我家,是来疏通下水道的。第一回见到他,觉得他太落魄了,虽说那时他是物业公司员工,周梦晗看他那一身行头,简直就像个外地捡荒人或者收废品的。上身穿着不黄不绿,黑不溜的褂子,袖口早就破了。下身的大裤衩子也是皱皱巴巴,满是尘土。脚上的凉鞋脏兮兮的,后跟也开了胶。现如今,我们通州城里,还有这样贫困的人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看他干活,却很让我开了眼,对他刮目相看了。且不说三五分钟,下水道就疏通了,还修好了我家的水管子,长时间没修好的灶具,冰箱的毛病,他也“三下五除二”顺手就修好了。干杂活,他可真是个多面手。我又对他赞美有加了!这以后,家里有什么活儿,叫他就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熟了,我才知道,他是很乐观的人。好交朋友,好看书。我还经常讲讲新闻,说些笑话。我送他几本《运河》杂志,他特高兴:“太好了,我文化不高,就是喜欢看书”从这以后,家里有活儿就找他,我们就渐渐地成了好友。无话不聊啦。
有一天,我听说他唯一的独女丢了,我就向他求证。他竟然显出漫不经心的神色说:“那时,她刚上班,21岁,就要和一个外地小子结婚,,我和老伴不同意,她就和那小子跑了。”他的语气平淡,好像此事与他无关。我问:“你们没有联系啦?找找她呀!”他说:“我怎么找?公安局也用心找了几年,也没消息。这可真是怪事。都成年了,能出什么事呢?”老谢不以为然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她去吧,闺女早晚要嫁人方琼老公,我们两口子,过得挺好就行啦!“
老谢就是一个大松心的人,可他一旦认准的事,他也真跟老牛一样的犯拧。一天.他很认真地跟我说:“黎老弟,求你个事?”听这口气,看来他遇见难事了。就问:“你尽管说吧,我尽力帮忙。”他说:“我在家里搞了一个像章展览室,求你找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个牌子,让更多人到我家来参观,”我听了,很奇怪地问:“什么像章?”他认真滴说“就是文革时期的最火的毛主席像章呀!我已经收藏5000多个了。有空你看看去,指点一下。”我说:“好的,我去。”
过了几天,我带着写好了的字,就到他家里去了。老谢住的还是原先的职工宿舍。两间小屋,外屋就是展览室,一进屋,就看到,满墙的像章。按着大小,一个个排列整齐,全都镶在玻璃镜框里。真的好壮观啊。我鼓励他说:“你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人们不忘那段历史。”他笑着点点头,又补充一句:“应该建个‘像章博物馆’,让人别忘了毛主席呀!”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通州区吕先生的书法,果然遒劲,飘逸。老谢见了挺高兴。就很麻利地放进镜框里,我帮着他,挂到了门口。牌子挂出来了,屋里也布置也像模像样的。我相信们会有好多人来参观的。
可是,我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我偶然见到他,就问:“来家参观的人很多吧!”他显出特别失望和无奈的神色说,:“唉!现在的人,忘本,没有人去看呀!”
好久未见,我顺路去看看他。一进屋,我就觉得冷冷清清的。原来老谢病了,是让骗子气的,看来病的不轻。小屋里,老谢正躺着,老伴用小勺给他喂药、老伴说:“那天,几个骗子槐荫区教育局,把他的几个像章骗走了,他就一病不起了。我让他去医院,他死活不去,他不放心屋里的这些宝贝呀!”
我攥着老谢的手说:“怎回事呀?”老谢吃力地说:“他们说是大运河艺术馆的,要挑集美像章展览三天,还留了张借条,你看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借像章五枚,三天归还郑其贵。落款是:大运河艺术馆 武士水···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老谢是被骗了。一是通州没有这个艺术馆,二是落款的“武士水”分明是:‘我是谁’是意思。我劝老谢:“别急,先看病,我帮你报案,公安局会给你找回来的。行吗?”他使劲睁开眼说:“找不到了,那么好的像章哪儿去找?你知道,那可是瓷的,少见呀·····”
我劝不了,只好去医院找来大夫,费了好多唇舌,老谢终于去医院了,我每天都去看他。他的病却不见好。而且越来越瘦了。大夫对我说:“他是心病,药物不好治了!”
果然奉新吧,不到三个月,老谢带着遗憾走了,给他送葬那天,我心里难受,想说一句,一路走好,可是我早已哭成个泪人了,什么也说不出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用笔细致,让老谢寒酸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和执着形成了对比。
B.老谢是一个认真负责、乐观友善的人,踏实能干是个多面手,朴实热情好交朋友,虽 然文化不高,却很喜欢看书。
C.文中写老谢积极筹建博物馆,却因无人去参观而失望与无奈,实则是为了表现出老 谢对人们淡忘过去的失望与不解。
D.本文语言质朴,故事情节生动,作者主要采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平凡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5.老谢的“执着”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5分)
6.小说设置这样的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去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五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徙更甚幽幻道士2,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场: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年9月 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你认为在西北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村: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 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夜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 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舒晋输,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因而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C.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D.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柯而言是一次次极大的长进,因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所以迁居促使红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8.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 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被文学界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B.在西北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马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 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D.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髙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而在写作与新疆有关的内容时,更加从容。
E.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髙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侧目,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9.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昭陵,是中国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合葬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C.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鱗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
D.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髙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还是孩童之时,面对世俗官吏的干扰,只是专心读书,在书中与圣贤神游,读书很有定力,表现出了过人之处。
B.狄仁杰崇孝重友。狄仁杰曾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同僚郑崇质出差。当时狄仁杰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看到狄仁杰之举,他感到羞愧,于是和好如初。
C.狄仁杰认为,大将军权善才只是砍伐了昭陵的一棵柏树就被皇帝下召诛杀,会让皇 帝背负无道昏君的千古骂名,力劝皇帝改变主意。
D.狄仁杰与朝中许多官员一样,以匡复李唐社稷为己任。他从母子之间的情感出发,逐步打动了武则天,最终使武则天改变了主意,召回中宗,立为储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5分)
(2)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极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蜎,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一起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前两句“羽檄”、“烽火”用比喻之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
B.“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中“严秋”乃是肃杀的秋天。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C.“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极写汉军准备投人战斗的壮阔场面。诗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
D.“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四句把边塞美景与战地生 活紧紧衔联,着重描写进人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
E.诗歌中包含各种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 空间。细细品味分明道出边塞之状,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15.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我们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感喟。
⑵李白在《蜀道难》,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只有动真格,从严要求、突出“实”字,真正考出干部“有多能”“哪不行”,并以此为依据,让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发干部动力,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让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失去市场。
②2018年春节,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游客欣赏的川剧和秦腔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京剧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③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栏目《国家宝藏》备受瞩目,其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因为一个演讲视频火了。视频中单院长对故宫的各种藏品如数家珍,被大家誉为有智慧、金句多的“段子手”。
④平昌冬奧会闭幕式上华美的“北京8分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大国之风采,而这些高 科技智能技术的设计与创作团队在幕后不断地交流磨合,坐而论道,分享了整个创作的缘起和故事。
⑤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8年首个季度,全国一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但有人说房价会涨,有人又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⑥世人说“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二位通儒大师这样风光霁月的胸怀。
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长期以来,相对弱势的文化面对强势的文化时,总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希望借由后者的力量推广自己,又担心自身特色扭曲变样,最终沦为肤浅的商业产品包装。
B.相比于一味求稳定、求清闲、求髙薪,青年把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更能彰显青春的意义和生命的厚度。
C.数九寒天,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让人揪心。只要提前考虑,把关爱工作更多做在风雨来临前,就能让他们少一些头顶“冰花”的寒冷与无助。
D.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囯家信办络安全协调局日前约谈了支付宝络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不再次发生。
19.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3分)
一个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因为埤入诗歌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这些地名融入诗歌,存储着,记栽着,隐含着,寄寓着,彰显。
①个人的道德力量和价值指向
②鲜活的时代生活内容
③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
④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⑤沧桑的中国历史变迁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④③ C.③①②⑤④D.③②⑤①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①,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忘记初心,②,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 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许多人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其实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困难。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因为只要阅读,就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这些收 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实现我们的“作家梦”了.
①坚持阅读,不一定就能积累许多素材,
②
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久前,一位老爷子走进银行,要转款100万元。嗅出诈骗味,工作人员立刻询问,让老人证明自己没上当最终误会澄清了 :老先生是知名教授,要捐出奖金末世造物主,设立基金。
这一幕“办事遇麻烦”的生活小品,非但不恼人,反倒让人看到后心生一股暖意。
同样是要证明,屡见报端的奇砲证明,就让人不爽L什么我妈是我妈、女儿是女的、父母没有私生子想办事?证明了这些再说。
证明“自己没上当”与证明“我妈是我妈”,两种麻烦,一暖一寒,其间的差距在哪儿?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A项,“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C项,原文中说“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而选项偷换了概念,变成了“秦法残暴这一弊端”;D项,原文中说“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认为这是点燃抗争之火的直接因素,而选项忽略了这一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2.(3分)D(D项所对应的信息点在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总结段。而文章中“良好的法令制度”与“法治信仰”是并列关系,而非先后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3.(3分)A(选项中“丰富法治内涵”与“形成良性包容互动”是“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的先决条件。而原文中,“丰富法治内涵”“形成良性包容互动”与“进而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是递进关系。)
4.(3分)A(“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形成了对比”分析有误,作者开篇写老谢其貌不扬主要是为了表现老谢的执着精神。衣着寒酸与否和是否能干并无逻辑关系,故而不能构成对比。)
5.(5分)①老谢干活很执着,把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修理好才作罢;②老谢对女儿婚姻以及女儿出走的态度也是一种执着;③老谢收藏5000余枚毛主席像章,追忆那个年代,这也是一种执着;④老谢在家筹办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把像章分门别类排列的整整齐齐,也是一种执着;⑤老谢对珍贵像章被骗耿耿于怀以至于生病去世,也是执着的体现。
6.(6分)①老谢因为执着于像章被骗而生病致死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使得故事情节略有波澜,形成了小说的高潮;②这样的结局符合老谢执着的人物形象,使得老谢这一形象更具典型性;③这样的结局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促使读者反思“执着”的意义。
7.(3分)C(“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中红柯说“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可见红柯对于创作环境好是否会让作家受益是保 留态度的,但并未直接否定。从他自身来说,他认为大漠的恶劣环境是值得他感谢的。)
8.(5分)C D(A项,原文中说“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 《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可见这是李敬泽的评价,并非文学界的共识。因而此项曲解了文意。B项,“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这句话扩大了原文的表意范围,原文是说“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E项,原文中说“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由此可见,红柯的处女作并 不是《奔马》)
9.(分)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作家及其创作”这一中心。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创作有关,中心明确;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红柯说“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时,记者马上问道“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当红柯说到自己与新疆的渊源时,记者适时应和“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并追问“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何智苑。(答对1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3 分)C
11.(3分)C(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逆龙鳞”一般是指反抗违背或者辩驳皇帝。)
12.(3分)B(原文中说“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可见与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的是蔺仁基。此项张冠李戴。)
13.(1)(5分)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评分标准:句意正确2分,且”“夺”“惧”解释各1分,共5分。)
(2)(5分)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黄茂如?)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评分标准:句意正确2分,无常”何所”措”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西游证道,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 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 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 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 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 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 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狮口惊魂,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 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 死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 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 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 准则狂花凋落,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猪油膏怎么用?)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 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 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 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天涯四美是谁,又立为储君。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14.(5分)A D(A项中前两句“羽檄”“烽火”用借代互文见义之法,虽化了军情的危急。D项中这四句把边塞景象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而不是指美景。)
15.(6分)①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②从意象选用来看,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③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5 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2)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7.(3分)C(①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②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 上下,实力相当。感情色彩不对,此词含贬义。③如数家珍: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通常用来形容 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④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望文生义。⑤不一而足: 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语境错误。⑥光 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黄花鱼做法大全)
18.(3分)A(B.搭配不当。应改为:相比于一味求稳定、求清闲、求高薪,青年把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更能彰显青春的意义、增加生命的厚度。C.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 数九寒天,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让人揪心。只有提前考虑,把关爱工作更多做在风雨来临前,才能让他们少一些头顶“冰花”的寒冷与无助。D.否定词滥用。应改为: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信办络安全协调局日前约谈了支付宝络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9.(3 分)D
20.(6分)【答案示例】①人们很难不忘初心②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③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 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等分析可知,人们很难不忘初 心;②处结合前面纪伯伦说的话分析可知,忘记初心,不是因为走的路太远;③处结合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得”等内容分析可知,我们应该不忘初心。)
21.(5分)【答案示例】②有了素材,也不一定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③不是有时间认真创作就可以写出经典作品。(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①句,明确①句的 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①句是对文段中“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的否定庹读什么,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 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有了这些收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 、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最后按①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写对一句给3分,写对二句给5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2.(60分)(参照2017年高考全国课程标准卷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