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凤香|杨陵,杨凌(散文)-满天都是星
(本文原载于《禅香化雪》微信公众号)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圣经·创世纪》
一
1989年10月12日,我住在陕西省农科院的招待所,一夜未眠。除过五叔,再没有一个亲戚朋友陪我。新婚大喜的日子,我却憋着满满的委屈无处诉说。
临潼至杨陵,直线距离不是很远,但交通不方便。要从村里步行到栎阳街道,坐阎良到临潼的公共汽车,再坐三轮车到临潼火车站。临潼到杨陵只有一趟火车,赶不上时间点就坐到普集,再从普集坐汽车到杨陵。或者坐阎良到西安的汽车,再从西安坐车到杨陵。杨陵镇火车站停的多是货车,客车基本是过往车辆。
因为经济紧张,相距太远,他雇不起一辆婚车当天拉我从临潼过来,所以,提前一天,我和五叔清早出发,坐汽车倒火车再坐汽车,赶到杨陵天已擦黑。吃过晚饭,他把我们领到一排低矮的瓦房里住着,第二天从这里接我参加婚礼。
农科院招待所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惯见的青砖青瓦房,只不过是一长排房间。登记处开着一扇小口,手伸进去办手续,工作人员再把钥匙递出来。他登记好房间,跟朋友回单身楼的新房招呼客人。五叔赶了一天车,早早睡了。我一个人坐进不足十平米的房间里,暗自垂泪。我在临潼栎阳中学教书,他在杨凌农科院工作,即使结婚,也要过上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他答应调我过来上班,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越想越看不到希望。蛐蛐在门外扯着嗓门儿嘶叫,哀怨凄凉。秋风扫落叶的萧萧声顺着窗缝门缝往屋里钻,深秋的冷空气像黯淡的前途一样,让我禁不住浑身发抖。我没脱衣服,窝进床里。从不曾住过宾馆的我,闻不惯消毒水的味儿,胸口堵得慌。我蜷曲着,盯着灰蒙蒙的灯泡发了一夜的呆。
曙色爬上窗户,透过窗帘照亮房间的时候,我听到一层鸟鸣。打开房门,灰砖马路对面有一大片花园,围着一圈修剪得平整的冬青。花园里红月季到处都是,一朵朵一簇簇,开得像新婚女子的脸蛋,鲜嫩柔软。麻雀喜鹊,还有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花丛里飞,一会儿高落枝头,一会儿俯冲地面フロントイノセント,欢喜得好像它们的朋友在娶亲。房顶密布的青瓦落满尘泥,长起一丛丛毛草。屋檐上落雨的瓦槽,铺着一层疏疏密密的绿苔,似乎能看到雨水年年月月流过的痕迹。房门上挂着一个洗得浇薄的白布帘,遮住了油漆剥落的红木门。
我站在房门外杜纶镁,看见迎亲的队伍,开着车,抱着一堆鞭炮,簇拥到低矮的招待所门前恒邦物流。炮声响起来的那一刻,我一夜的忧思都被震到花园的月季枝头了,满心的温暖如同秋水一般明亮,我在众人的欢呼呐喊声里坐进了婚车。
婚礼在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三楼会议室举行。我被他领着走进一栋五层楼,再走上三层台阶,穿过黑洞洞的楼道,进到两开的红门里,站到大红喜字下面。会议室的屋顶挂着花花绿绿的彩纸,长凳上坐满了他的同事朋友。念结婚证,领导致辞,朋友讲话,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仪式。
婚房在单身楼——农科院唯一一座单身楼。每个到农科院上班的人都先要住进单身楼,结婚后搬到简易的两居室瓦房,干到一定职务和级别才可以分到家属楼的单元房。单身楼有三层,是工字型结构,楼道光线暗淡秋山奈奈,如果阴雨天,不小心就会撞到谁家门口的煤炉。我们住在居中北面的房间,大约有18平方米。组合柜沙发床等家俱都是公公用老家的桐树做的,做好拉到杨陵。床头整整齐齐叠放着婆婆缝制的四床深红浅红的缎被子。
坐在焕然一新的房间里,心头溢出一种落地感、实在感、安全感。我庆幸,我在杨陵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新房,新的家居,新的被褥,新的窗帘,新的亲人,新的朋友,新的活动空间……
婚后,隋文帝泰陵是我来杨陵常去的景点。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中国,首创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度,制定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鼓励精耕细作,把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顶峰。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泰陵是隋文帝及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是现存隋代历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杨陵镇的地名也正源于此。
我们骑着一辆飞鸽自行车慢悠悠地行走在土路上,悠闲惬意,车座后面楼兰妖耳,带起一蓬淡黄的尘烟,留下一条清晰的车辙。两边是新播种的麦田,湿润的泥土刚翻耕出来,似绒绒的地毯铺在天子陵的脚下。新鲜的泥土味儿被秋光照得透明,能听到小麦种子在泥土里孕育的芳香。
泰陵在五泉镇王上村东面100米处。远远看去,就是一座孤立在三峙塬顶的土丘。土丘被浓密的柏树笼住,像从天上落下的一团飘累的黑云,卧在地面。西北坡有一条被游人踩出的羊肠小道,攀登时得低头弯腰小心翼翼。走到墓顶,上面平整开阔,草木稀疏。朝东望去,村庄错落,麦田如棋,看不到家乡临潼的轮廓,只有一座杨陵小镇,横在陇海线一侧,寂然无声。向南远眺,秦岭巍峨,渭河如练,姜嫄祠默然无语,水田旱地沿坡势层级排列,各种作物生长有序,风调雨顺隋雨晴。向西看去,岐山遥遥,周原膴膴。生于邰地的后稷,植麻培菽,教民稼穑,其子子孙孙,率族人在周原一带发展农业,布德苍生,民心归附,一举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向北俯瞰,林木葱茏,湋河邈邈北郊迟志强。河谷隐于丛林之中,旖旎婉转,幽寂神秘,不闻怪兽嚎叫,亦不敢轻易跑进去试探深浅刘霜霜。
陵冢南边有一块清代石碑,高约3米,宽约1米,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的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石碑陷落在距离陵墓十几米远的农田里,要是不走近看,谁能知道这座土丘竟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其文献皇后独孤氏合葬的泰陵呢?
从陵墓南侧小路返回,途径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宽敞的大院里有一尊石雕像。雕像为灰白色,用整块石灰岩雕刻而成。左下方为黑漆色,竖写“后稷”两个麦黄色隶字。后稷发髻高拢,左手持石镰,右手抱谷物,昂然壁立,梁佩诗目视东南,表情威严。雕像座西向东,是不是暗喻周族脉衍周原、东向发展、君临天下大势?雕像后面有《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历史记载: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其实,这段话前面还有一段,主要是介绍后稷出生的历史神话:“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后稷的出生虽然有神话的性质,但是他封于邰地教民稼穑成为周族始祖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是说,我远路出嫁的杨陵,不仅是隋文帝杨坚的长眠之地,也是后稷开启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之地。
科研中心门朝东,出门右拐,再东向,就是杨陵镇最热闹的街道,也是杨陵唯一一条商贸街。婚后,孩子在杨陵上幼儿园,我开始了漫长的漂流生活。这条街道也成了我最熟悉的路程。每个周末,坐火车来杨陵出站要经过,回临潼坐火车进站要经过。逢到大的节假日,排队买票等半天是常有的事儿。有时,买到票也会等。如果离开车时间还有两三个小时,我就和他带女儿在街道上转悠,东头转到西头,西头转到东头。没有钱买东西,这儿看看那儿瞧瞧,饱饱眼福也是很开心的。
街道没有高楼,一家家门店鳞次栉比,卖着各种家电百货。稍大的国营商店在街道正中间,里面的货物杂七杂八。看不到专卖店连锁店,更没有品牌店。宝鸡皮鞋店是我常去的地方,摆着一两个名牌,但大多还是杂牌子。新华书店靠近火车站,里面空间不大,书籍也不是很丰富。
最热闹的是火车站门口的马家羊肉泡馍。寒冬腊月,门外积着厚厚一层雪,里面却热气腾腾。煤炉子的碳烧得通红,羊肉锅的汤冒着气泡,飘着香菜葱末肉片的一大老碗水盆羊肉端到桌子,还没吃口水就流下来。坐着吃的,站着等的,收钱抹洗的,端碗跑腿的,吵吵囔囔,喜笑颜开。吃过饭看看火车开的时间点没到,端着一碗汤吸溜吸溜喝,就是不见汤下去,急得站着等吃饭的人直瞪眼睛。外面太冷了,候车室拥满了人,还不如待在泡馍馆舒服。夏天不一样,吃得满头大汗,风扇呼啦啦地吹也不会坐在里面,候车室也没人坐,熟悉不熟悉的,在火车站广场上,或站或蹲或坐,三三两两聊天,不熟悉的也聊成了朋友。
我坐上火车,他抱着女儿往出走。寒风中,父女俩的背影渐渐模糊,凝成一个晃来晃去的黑点,我悬着的心才沉下来。跑了快十年,坐火车坐汽车坐三轮车,临潼杨陵,杨凌临潼,来来回回的车票攒了一大摞。可是,我还在几百里路的铁路线上奔跑。何时才能调到杨陵,开始一家人团聚的生活?
二
1997年5月1日,我们搬进陕西省农科院的北院。北院与农科院斜对门。渭惠渠从农科院门前流过,西宝中线从北院门口笔直向西。北院的北墙外面是日日夜夜车流不断的陇海铁路。
北院东西两侧是老旧的红砖青瓦房,东面三排,西面三排。中间横一栋三层的单元楼。楼北面是一大片空地。原本是农科院的试验田,后来闲置,变成一块一块菜园。紧邻西宝中线盖有一排门面房,家家经营种子生意。五、六月卖玉米种子,九、十月卖小麦种子。播种季节,门面房里挤满前来买种子的农民,有杨陵近郊的,也有周至户县武功兴平的,还有扶风绛帐乾县临平的。店家早早开门,忙活一天后,三更半夜还不睡觉,前前后后跑,整理种子调货配货,灯火通明。
眼馋种子生意的暴利,很多人辞掉工作租地繁殖种子倒卖种子,着实发了一把种子财。他看着眼红,也停薪留职租了一家门面,倒卖玉米和小麦种子。公公婆婆从临潼赶来帮忙。单身楼住不下,他就向单位申请了北院的瓦房。
我们住在第二排西起第二家,是过去两间房改修的简易两居室。东边一间用墙隔开,南北两个卧室;西边一间隔出客厅和厨房。客厅门口有一片小菜园。婆婆在地里种菠菜西葫芦辣椒西红柿。夏天,丝瓜藤和葡萄藤顺着搭起的木架爬上房顶,门口遮出一片阴凉。晚饭后,女儿和她的一堆小朋友玩跳绳,婆婆和东邻西舍的老太太老大爷坐在菜园旁边聊天。那时的天,蓝得像海面,鸟儿在洁白的云间穿梭来穿梭去,饿了就冲下来落到地面上啄孩子们的面包屑。
烟囱冬天用过后没有卸掉,有一天回家掏出钥匙开门,听到头顶雏鸟的叽叽声,端起凳子站上去一看,刚出生的一堆燕子裸着赤红的肉球,蜷缩在烟囱的稻草里。吓得赶快下来,不敢再动。
老鼠是家里的常客。有的老鼠原本就没拿它当客人。也许我住进来前这里就是它的家。组合柜搬下来,抽屉里的袜子线裤经常被咬出破破烂烂的小洞。半夜醒来,靠墙的一个抽屉有磨牙的悉索声,他起床拉开一看,一窝小老鼠躺在女儿的绒线帽子里,刚生下来的样子。他摇一摇抽屉,小老鼠惊得想跑,却站不起来。他穿上衣服,连帽子端出去。撂到哪里,他回来没说。我却担心一窝小老鼠的死活。
瓦房怕刮风下雨。房后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树枝斜到屋顶上,风一吹,挂来挂去,瓦片就动了位置。夏天的雨不怕,一阵儿就过去了。秋天连阴雨,西北风一起,屋子就漏雨。锅灶上的大盆小盆摆在漏雨的地方。黄泥水溅出来,地面湿乎乎,走路不小心就滑一跤。被子褥子潮成毡片儿,盖着铺着都不舒服。皮衣挂在柜子里,一个秋季就能潮出斑斑点点的霉菌。皮鞋更不用说。
刚住到北院,夜深人静时,能听到火车滑过铁轨的哐嘡哐嘡声。火车的重量震得木板床在颤动,站到地上,地面也跟着一起颤动。躺到床上,整宿整宿睡不着。后来慢慢习惯了,即使耳边哐嘡哐嘡地响,我照样进入沉沉的梦乡。
女儿却很快乐。住在平房,每天放学都有一大帮朋友跟她玩耍。回家写完作业,就不见了人影。不过,要找到她也很容易,去平房里有女儿玩伴的家转上一圈,活蹦乱跳的女儿就扑进怀里。
北院对面,过渭惠渠,是西北农学院的果园,紧邻农科院。果园南边,是西北林学院。这片果园,有上百亩地,围着一圈栅栏。里面种着桃树杏树梨树等各种果木。春天,站在我家门面房门口,看到对面的桃花杏花梨花,粉粉白白,花团锦簇。夏天,桃子杏子梨子挂满果树,诱惑得过路人想跳进去摘。刚开始,有胆大的偷着进去摸几个鲜桃出来,毛茸茸地塞进嘴里吃,眉眼都挂着香香的味道。我和女儿站在外面,只能眼馋,却不敢进去摘。后来,果园打开一个豁口,很多人提着空口袋走进去,再提着满满一口袋走出来,也没人搭理。七月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听人说这里要建昆虫博物馆,我走进园子,摸摸这棵树,看看那棵树,好像自家的一样舍不得。
1998年2月,我调到杨陵中学任教。每天骑着自行车出北院向东走,过西农路立交再沿着街道向东行,到火车站后再往北拐,前一段的路况好一些,要么水泥路,要么柏油路,到示范区医院、杨陵小学门口,南北路却是一条窄窄的泥土路。秋天阴雨的季节,我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走一截就要停下来,掏掏塞进车轮里的淤泥。不到一里地的距离,我走得比前一段长路程还要费时间。走到学校,双腿成了泥疙瘩。这条路还是条慢坡,冬天放学回家,踩不稳会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学生摔倒的不计其数。他们摔一跤也不在乎,爬起来还一个追着一个扔雪球。有的老师一跤摔下去断胳膊扭腿的,半年都上不了课。
5月份,家里买了嘉陵摩托车,周末,他带着我们娘儿俩去渭河滩玩。过了杜家坡,过了穆家寨,进入河滩路。两边全是湿地,有的积水,有的长草。细细的芦苇叶儿直往高里窜。不时有大鸟掠过头顶公诉意见书,嘎一声,扑棱一下,飞入芦苇丛。我的魂都要被惊出胸膛。女儿吓得钻进我怀里,紧紧抱住我。
渭河的水浑浊不堪,简直是黄泥汤汇聚而成的一条河流。距离水面不高的地方,架着一道木桥。有行人骑着摩托颤巍巍通过。我走上去,走到半截就退回来。河边停着一艘渡船,孤零零的,没有艄公。河床宽阔,凹凸不平,看不清对岸的人影。河风自东南方向吹过来,河岸上大大小小的杨树,满树的叶子晃得能摇出沉寂的翠色。
见不到游人,行人也是匆匆而过。空旷冷寂的河滩让人发怵。不远处有几个少年,挽了裤腿,踩在河边的浅滩里淘沙玩。女儿也要过去,我看着危险,就没敢答应。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一年一届的农高会。自1994年10月18日开始举办的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逢着周末,我还能从临潼过来看看,但只能转半天就得赶火车回去。1998年11月5日至9日,我到杨陵中学上班,几乎天天转。周内利用午休时间转,周末可以在各个馆里转一整天。晚上没事再带着公公婆婆转馆外的小摊点。
前三届在科研中心举办,第四届挪到新建的农博馆。农博馆在康乐路与常青路十字东南,馆的面积不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新成果都在里面展示。种子、苗木、水果、蔬菜等所有的农产品以及用农产品加工的各种糕点都能看到。走一圈,品尝一圈,肚子就饱饱的。出来时,再买几棵树苗,回家种上,绝对跟以前的品种不同。四叔买了一棵枣树,回家一种,刚长出的枣子鲜红鲜红,等到成熟,颜色却淡得跟过去的生枣一样白。青白的枣子吃起来又脆又甜,肉厚核小,全家老少都爱站到树底下摘着吃。
五天会期,马路上街道上到处是人。早晨我去学校,人流潮水一般往农博馆涌。中午放学后,学生挤进去,农博馆里想顺畅走几步都艰难。稍不留意,就会踩了别人的脚跟。肩头的丝巾被过路的纽扣挂住,一扭身就不见了。等你回头找,都不知道是哪个人挂走的。那人走出很远,低头发现丝巾时,高高举起来招手,你也无法走过去拿。
据不完全统计,这五届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8个省市自治区160余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通过这个平台,杨陵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技术、资金、人才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结合。
农高会结束,冬日的杨陵沉静两三个月,又到了春节。正月二十三,是建子沟的庙会。相传,建子沟也叫见子沟,是李渊见儿子出生的地方。建子沟原是李府的别馆,也叫武功别馆、武功旧宅、庆善宫。公元599年正月,李渊奉旨赶往陇州就任刺史,窦夫人已临产期,他不放心,就带着窦夫人一起上路。结果,路途车马劳顿,走到武功,窦夫人出现了产前征兆。他们赶到李府别馆,窦夫人在此诞下李世民。
有关李世民在建子沟出生也有明确的记载:
康海《武功县志》:建子沟,在县南十七里,近庆善宫——唐太宗悬弧地。
雍正《陕西通志》:恩义寺,在建子沟,即唐高祖故宅改建。
李世民出生后,有一个书生来给看相,说:“此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十八,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世民”。李世民后来果然称帝。称帝之后,他“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朱元璋评价:“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司马光评价:“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现在的建子沟中学是原恩义寺的旧址。这所学校或许因为龙脉的关系,培养出很多栋梁之才,遍布全国各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
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这儿,从古到今,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恩义寺都举行庙会,唱大戏,耍社火,进香火,敲锣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学校门前的路上摆满山货日杂,也能看到开年要种的各类蔬菜种子。周边县区的群众也因为李世民出生在建子沟的缘故,相约着赶往恩义寺。
正月的天气冷森森,人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堆一堆相跟着赶庙会,边走边聊天。看到热腾腾的甑糕买一盒,圪蹴到路边吃。吃完嘴一抹,吼几声秦腔悠闲地游逛。路边挂着一排彩灯,女儿跑到跟前转来转去看。我让她挑一个最喜欢的,她选了一盏盘旋的龙灯,小脸儿笑得像头顶的太阳……
三
2004年7月1日,我们搬到张家岗东面新盖起的家和园。家和园小区第一期有16栋楼,我住在7号楼3单元1层东户,是125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一进门是37平方米的大客厅,再进去是12平方米的餐厅,套着北向的厨房。南面一排有三间房,主卧靠东,连着宽敞的阳台。最西间是书房。冬日的早晨,对面楼错开着,阳光隔着窗棂照到书桌上,一绺一绺,像是女儿画上去的油彩画。我翻开书,打开电脑,读书写字,明亮安静。
家和园距离杨陵中学有十分钟路程张筱婕,距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有十分钟路程。住在这里,我和女儿上班上学都很方便。小区原是付家庄的坡地坟滩,坡上是田地,半坡是墓冢。除过农人,没有人到这里闲转。示范区成立后,商品房大开发,天元公司看准这一片地,盖起一片家属楼。出西农大北校区小东门,穿过张家岗村武训传,直通凤凰路家和园小区的北门。因此,西农大教师在这里买房的最多。
1999年9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合并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这样,在原陕西省农科院上班的丈夫进到大学的农学院,女儿自然也变成西农附中的学生。
家和园刚建好v星入侵,学校门前的后稷路已经通车,从付家庄到张家岗这段路还在修。每天去学校,一脚下去,踩进尘土窝里,黑亮的皮鞋变成土灰色。细细的鞋跟走不稳当,稍不留意,就歪了脚踝。走到学校,鼻孔里沾满灰尘,一抠一个指头印。脸上搓一把萨奇·史泰龙,也是灰尘。头发一天洗一次,摸着还是脏兮兮的。
小区北面,是正在建的工业园区。陕西化建靠东面盖了一座厂房。其余的地也圈起来了。有的农民还在里面种着玉米小麦猕猴桃。靠路边也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菜园。暑假没事,早晨起来,我去田里转悠,有的地整片都是荒草,入秋的草吸饱雨水,长得很疯狂,密密麻麻,挤挤挨挨,高过了人头。正走着,一道白影从脚下跳着飞过,等反应过来,才想起它的兔耳朵。草丛里有鸟儿干死的尸首,没人清理,不小心踩上去,心都要跳出来。一群一群麻雀集体在草地里嬉戏,人一靠近,轰一声飞走了,像战斗机群一样。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大鸟,空中盘旋一圈,落到高高的杨树枝头,东张西望。一个老者,经常到草地里放羊。羊不能吃带露水的草,他只能下午来。一群白羊散在草丛里,像天空落下的云朵。老者蹲在一边,叼着长长的旱烟袋。
正是这片荒废的田园,开启了我文学创作的领空。我想当一名好老师,也努力践行着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但是,离开学校的日子,我独自一人,总会有万千思绪在脑海里飘飞,家中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我悲不自胜。我无人诉说,每天到园子里给草说,给树说,给栅栏上攀援的喇叭花说……说着说着就动笔写,写出来的文字发到网站的论坛,竟有那么多人宽慰开导,指点迷津。
没过几年,上下班的路修通了,家和园二期的高楼盖起来了,工业园区的草地不见了,羊群消失了,一家接一家厂房建起来了。柏油路四通八达,行道树绿化成荫。春夏之交,凤凰路的紫槐开出两行紫红的霞光,引得行人频频注目。晚饭后顺着凤凰路漫步,满肺腑都是槐花的清香味。十字路口,凤凰小区建起来了,凤凰大酒店也正在施工。据说,要建成杨凌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崔西沟原本是杨凌很普通的一个村庄,现在建成了食文化民俗村。绝大部分家庭经营着农家乐。吃惯了饭店油腻腻菜肴的上班族,饭时一车一车地往崔西沟跑。地道的搅团,刚出锅,舀一疙瘩,盖上一团自家地里刚挑出来的荠荠菜、一筷子炒熟的韭菜、一勺子油泼的姜蒜,再浇进去多半碗红油汤,端上来,看一眼,肚子的手就伸出来了。吃过搅团,还嫌不够,再吃一碗西红柿汤团起的鱼鱼、一张又黄又脆的油饼、一碗又煎又稀又汪的旗花面,保准你满意得想呼爹叫娘。
吃过饭,开车去小湋河转转。湋河就在崔西沟紧北面,下一个曲里拐弯的大长坡,直通沟底。对面是高高的武功塬。两塬之间,有一条宽阔的大沟。湋河却像一条蚯蚓,钻进茂密的树林里,悄悄游动。湋河是杨凌和武功的分界线。北岸宽阔的地方,种着一片片小麦。六月份,麦子快要收割了,金灿灿地耀眼。南岸种着一片葡萄园,刚栽下的树苗挂着几串零星的青果子。
湋河在城区最北面,漆水河在最东面,渭河在最南面,三河环绕的杨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三道塬的地形结构又为农业科学家搞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提供了地理优势。杨凌示范区把“三河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要把杨凌建设成生态环境一流的农科城,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杨凌发展杨凌。
湋河的路已经修通,水务局组织杨凌作协的人参观。湋河入漆水河的地方,两水分明。漆水河清澈如镜,湋河水却像覆了一层青帐。不过,曾经臭气熏天的味道消除了。沿着河道向西走,一道道石门耸立在路中间,上面刻着一幅幅优美的对联。小灵山湿地公园,凤凰岭湿地公园,都在建设之中。蒋局长说,湋河的人行漫道正在修建,建成后在路边架上长廊,种上紫藤葡萄爬山虎等藤本植物,下面摆上长条木椅,供来往游人歇息乘凉。桃树一行行,柳枝一树树,樱花一排排,海棠一棵棵,沿着河道一段段种过去,中间夹杂着玫瑰月季等各种观赏植物。春天一到,行走在湋河弯弯曲曲的小径上,听河水呢喃缠绵,潺潺流过,心头像拂过一阵春风,万千柔情缱绻,流连不忍离去。
从官村沿大坡上来,到杨扶路右拐,即是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设施面积200亩。园区于2014年12月2日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陕西省首家农业4A级旅游景区。智能温室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纹洛式、大跨度尖顶等三种自控智能温室技术,建成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等八大展示馆,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和创意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
每当有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参观创新园。馆里无土栽培的生菜、辣椒、芹菜、圣女果、悬空的葫芦都让他们惊叹不已。辣椒长成一棵树,树枝绕到高空,隆成一个伞盖,红红的辣椒挂在上面,简直就是一幅立体的油画。南瓜藤顺着木架子往上盘。木架子顶端平放着一个大托盘,超级大南瓜坐在上面,稳当得像尊弥勒佛。花卉被摆成各种奇特的造型,像一间雅室,像一面墙壁,像一本翻开的书,像一位凌空起舞的仙子……穿行其中,欢喜得都不知道脚该踩在哪里合适。
仙人掌种下去,长得像擎天柱。不仅仙人掌,其它沙漠植物,移植到馆里,都长得跟原产地一般欢实。南方果木馆里,芒果、莲雾、火龙果、菠萝菠萝蜜,结一树一树的果子,走进来的人一边观赏一边感叹。没想到,南方的植物也能在北方结出果子来!
出创新园大门,沿着杨扶路向西走,曾经的农田全建成了塑料大棚。拐到小偃路,登上泰陵,四周望去,到处都是规格统一的大棚,白花花一片。阳光照下来,仿佛脚下的土地忽然变成波光粼粼的大海,风一吹,整个陵墓都跟着海水晃荡。路边,卖草莓的,卖圣女果的,卖礼品西瓜的,也不叫喊,坐在那里聊天。过来的人尝几口,真好吃,称一大箱子,提上车就了。过几天,又带着一帮朋友进园子采摘。
北院对面的果园挖掉了,盖起一座博物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物馆。春花盛开的季节,我徜徉在博览园,流连在昆虫馆、农史馆、植物馆、土壤馆、动物馆之间。精巧的布设让我惊奇,陈列的展品让我惊叹,丰富的标本让我大开眼界。120万号昆虫标本,55万份植物标本,近万件动物标本,2000种木材标本,5万册古农书,2000件农史文物和传统农具等,汇聚成一座深奥丰厚神奇的博览园,展示着西农人自建校以来积累的科研成果。于右任、辛树帜、周尧、虞宏正、沈学年、路葆清等人,他们手手相携,把满腔的热血洒在后稷教民稼穑的根基上,浇灌出一朵朵农业科技的奇葩,芬芳着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后来安唯绫,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教工作者踩着巨人的脚印,执着地行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农业科研的神话。赵洪璋杂交的“碧玛一号”,李振声远缘杂交的小偃麦系,朱显谟、山仑等在土壤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张涌、邱怀等在动物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周尧、花保帧在昆虫研究上搜集的标本,等等等等,这些成果聚集在博览园里,体现了西农人经国济世的理念,彰显了世世代代科技工作者诚朴勇毅的永恒追求。
四
2015年10月21日,这一天是重阳节,宜乔迁新居。我们搬进天元·棠樾湖居1号楼2单元17层东户。天元·棠樾湖居位于杨凌示范区一河两岸经济开发区,在邰城南路和城南路十字东南角。原本在城的最北端住着,现在搬到城的最南端。原本住在1层,现在住到17层。原本是125平方米,现在是138平方米。
房子南北通透,阳台、客厅、饭厅、厨房直通,东侧南北是两间卧室,西侧是书房。南北通透的房间敞亮,风可以直来直去,阳光可以照到客厅的沙发上。晚上睡觉,不拉窗帘,月光照到床前,地板里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月亮和月亮对视,我和月亮说话。说着说着就到月光照亮的梦里去了。冬日午休,阳光把半床被子照得暖暖的,亮亮的,都不忍心揭开被子钻进去。地暖不燥,光着两只脚在家里跑来跑去,脚心热乎乎的,像给谁的手掌暖暖地捂着。
每间房都摆着花草。主卧飘窗有玉树和君子兰,客厅有绿萝和富贵竹,阳台有虎皮兰和金钱草。书房的绿萝长到书架顶上,长一圈再掉下来垂到地上。闲暇时,我坐在书房的飘窗上往远处看,雨后天晴,秦岭清晰得好像一抬脚就能站到山顶,渭河明晃晃的,像横在面前的一条白绸,手一提就能搭在肩头。斜阳落在河面,红彤彤的一河霞光,像燃烧的火焰。你不敢回头,哪怕一眨眼,就会变出一种景象。此刻,太阳就是神奇的魔术师,手里提着一桶染料,想怎么染就怎么染,想染什么色就染什么色。秦岭也变成太阳的道具,任它挥洒满腹的才艺。曾经浑浊不堪的渭河,被橡皮坝聚起高高的水面,一日比一日清澈,一月比一月平静。河边修起一条休闲路,架起一道回廊,栏杆护着,站到上面,可以凌驾于水面之上,听风观水流,听水看鸟飞。
渭河大桥横架南北,杨凌到周至,近到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田园山庄矗立在渭河边,不知接待过多少场会议,迎来送往过多少客人。它是示范区成立后修建的,见证过水运中心举行的第四届城运会,见证过心连心艺术团歌唱的火热场面,见证过杨凌汽车越野赛的彪悍与疯狂,见证过杨凌马拉松的有序与温情……
夜色起来时,河堤路亮起一带灯火,沿着渭河一字儿排开,东到武功,西到绛帐。远远看着,像一行人举起火把,整夜不睡地守着渭河。那些花儿,那些果子,那些移植过去的行道树,也是一夜一夜地守着渭河吧。
到北边厨房里做饭,一抬头,就是一条笔直通往城区的邰城大道。大道把城区分成东西两片。东片是更加高耸的恒大城,一到夜里灯火点点,一点灯火就是一户人家。西边是新天地酒店和新天地示范园。一座座塑料大棚种着专家的试验材料。一棵大白菜雕塑耸立在门口,耸立在邰城大道路边。
新天地北边,是通往高铁站的马路。杨凌的交通已远非昔日能比。新火车站移到铁路以南,火车站广场比以前大十倍,各种绿化树点缀着空阔的广场。过去停在普集的火车基本停到杨陵站。动车开通后,杨陵站必停。我一站坐到西安,再坐到阎良,回到家只需半天时间。高铁站开通后,我半个小时就能到西安,弟弟开车在西安北站等着,两个小时就能回去。西咸北环线修通后,家里买了汽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坐在父亲跟前。
农高会的会场转移到会展中心。那一片地过去是毫不遮挡的田野,现在盖起一栋栋高楼,示范区管委会也在那里办公。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桃花、樱花、紫薇等各种花木,一季接着一季开放,走在马路上,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仿佛漂游在花的河流里。
农高会的展区分类更加细致,活动更加丰富,产品更加多样,参展的企业和单位扩展到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十个展销区到处都是人,第一届21万人,到第23届,人次已达到165万,超过前五届的总和。展销区散开来,看起来没有过去拥挤,但人数却远远多于第一届。农高会期间,杨陵火车站增加停车车次,便于老百姓同行,便于全国各地的朋友前来参展。停车场、宾馆饭店、商铺的生意也比以前红火。
高速出口不能满足农高会期间的车流量,新建了杨陵东和杨陵西两个出口。小小的杨凌高速收费口比某些大城市的收费口还要多。环城路连到一起,东边到建子沟,西边到杨凌大道,南边到滨河路,北边到崔西沟。顺着宽阔洁净的马路绕一圈,你就能看到杨凌的变化有多大。
2017年4月,杨凌示范区获批为“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陕西三个获批的片区之一,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自贸区。划定的区域为:东起新桥路,西至杨凌大道,南起城南路,北至西宝高速公路,总面积5.7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现在居住的棠樾湖居,就是杨凌自贸区的所在地。在这里,我曾俯瞰马拉松的人流,从城南路东边跑来,顺着邰城路跑进城里。如今,我可以伫立窗前,亲眼见证自贸区的建设,日复一日的变化,看他高举中国农业的先锋大旗,迎风猎猎地朝前奔去……
今日的杨凌,不再是后稷时代的刀耕火种,不再是隋唐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八十年代的封闭落后独立摸索……她凌空而起,跳出杨陵人世世代代的农耕状态,在丝路经济带的田野,插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雨后乍晴,我盘腿坐在渭河北岸棠樾湖居十七层楼上的飘窗,北望城区,满天的霞光浮起在小城上空,如仙境一般,红彤彤金灿灿,栋栋高楼仿佛耸立在昆仑瑶池里,清风徐来,紫气缭绕。波光闪闪的邰城路笔直北向,连通西农路,直入五台山顶的西农校门。塬头赫然挺起一座耀眼的红楼,无数学子迎着霞光走进教室,奋笔疾书,他们将会成长为杨凌又一批批后稷,背负着农神的圣光,奔赴祖国大地……
12493字
2017.8.29.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