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马达加斯加1电影【诗歌鉴赏】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附历年真题)-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诗歌鉴赏】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附历年真题)-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www.ks5u.com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附历年真题)
(全文字数33171,建议打印使用)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比如:
《咏素蝶诗》,题目包含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征人怨》这一诗题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③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诗题的信息有: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游仙诗,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2.读正文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以下三点很关键:

(2)注意诗歌内容设置的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3)注重反复品读关键语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关键诗句,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了。
诗词中的某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时往往就会既快又准。这些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它们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3.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中的文字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具有提示作用,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的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比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考生可以借助高考诗歌题(1)(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
真题解读
(一)诗歌真题考例(2015·课标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②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③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④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①初读确定诗歌体裁:五言律诗。并根据诗题、作者和注解明确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岑参是有名的边塞诗人,曾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在边疆军旅生活六年。从诗题可以看出,该诗即为他赴北庭途经临洮所作。
②诗的前三联写的是边疆环境寒冷与恶劣。“雪飞”“连年”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至写其荒凉,“汉使”难见写其距中原遥远,“白草”连绵写其萧瑟,三联都写出了西域戍边的艰苦。
③从艺术手法上讲,前三联写景均非实写,因为有“闻说”“应”几个词的提示,说明这都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内容,属于虚写,而且诗题是“留别”,有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像李白在未至天姥山之前,把梦中所见之景写出来送给友人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人未至目的地的想象之词。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就曾令陆游称赞不已:“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④尾联直抒胸臆,“敢”是“怎敢”的意思,表达诗人勤于王事的忠心,虽眷恋着故乡,但仍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读完尾联,我们即可明白,前三联所写都是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虽说边塞如此寒冷,环境如此恶劣,但为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一切都会被诗人克服。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反衬诗人的耿耿忠心。
【诗意】 听说轮台路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的也很稀少。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穿过了武威。尽力王事怎敢在路途上耽误,只能在梦里边回到家乡看看。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景物描写的角度应从正面侧面、远景近景、虚写实写、动景静景等方面考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的雪景的,而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题目暗示的信息和诗中的关键词“闻说”“应”。高中教材中我们学过“夜吟应觉月光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根据所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即可明确这是虚写。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要做到“两结合”:①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注意抓住诗题后的注解和所学的作者情况。②结合关键词句。我们得知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知识积累,初唐边塞诗多表达为国献身、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等。根据关键词句,“勤王”“梦中归”可见诗人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忠君报国的豪情,又有思念故乡的愁情。正因为结尾点明了“勤王”之志,也使得前面的景物描写不致落入阴沉的氛围,同时也升华了诗歌主旨。
【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词曲真题考例(2015·山东)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②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③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④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⑤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①有关作者的注解暗示了这是一首爱国词作。张元幹是南宋词坛上的名家,属“辛派词人”。由于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所以南宋词坛上爱国词作很多。
②词的上片着力写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很多词的创作范式。解读上片,需抓住“风”“露”“云”“水”“艇”“月”“山”等意象。作者月夜泛舟,爽风夜露,行云舒卷,雾气弥漫、小舟迷失归途,前两句意境清幽、静逸。
③“卧看”动作显示了词人闲适的情怀,枕着小舟抬眼望去,天空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闪烁,这一句的意境紧承前两句,悠然闲适中显现出博大的气势。
④下片抒情。重点体现“悲”字。词人思绪回到现实,想到国家多灾多难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正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词人此刻的伤感使我们明白,上片的“静”非“静”,“闲”亦非“闲”,而是百无聊赖中的无奈啊!
⑤最后两句使用典故。先以“闻鸡起舞”明心志,词人作为主战一派,却只能闲居故里,壮志难酬。尾句中一“冷”字,不独写夜之凄寒,更在于表达自己内心之失意悲愤。
【诗意】 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风轻露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白茫茫一片恶魔书,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本想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炼字”题应遵循以下步骤:①“释义”,即解释关键词的含义,要注意词类活用、修辞、双关含义等。②“入句”,即将关键词带入诗句,分析其对表现对象的作用。如果是写景的句子,应分析关键词对整句所描绘出的意境所起到的作用。③“达情”,即分析关键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题精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能力。分析关键词句的内容,读懂词句所反映的作者的心声,再结合词的注解知人论世,这道题就不难作答了。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是要表达志在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酒未醒”“秋江冷”则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历年真题】
1.(2016·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首句“回万里”,写出了长江的曲折悠长;第二句“九龙盘”,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长江分为九支之后盘踞于大地的气势;第三句“横溃”“豁”,描写生动形象,强有力地表现了长江的磅礴之势;第四句“飞”,写江水激流从巍峨高山飞奔而下,浩瀚博大。(2)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注释④。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现在也只能放下钓竿的原因,原诗的七、八两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明君垂拱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虽为歌颂盛世,其实更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意】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脉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大地。江水四溢,纵横半个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了。
2.(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从时间上看,第一联,“转”写舟行,“见”写所见,为白昼;第二联,“落”写泊舟,“圆”写月升,为晚上。从空间上看,第一联,山曲、平川,从远到近;第二联,树杪、峰头,由低至高。(2)前一句写几缕炊烟,数户人家,荒凉冷寂;后一句写瘦瘠原野,一刀耕田,贫寒萧条。“荒”“瘦”二字,赋予烟、野人格化的特点,形象而生动。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蕴含了复杂的情感。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低、高,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诗意】 我乘一叶扁舟转过山弯,眼前豁亮看见一马平川。树梢摇摇,我落下白帆;远峰隐隐,那月儿正圆。荒烟袅几户人家暮色罩,原野瘦一刀田地实萧条。明早要早行,游子心里愁,滩水急鸟道险就在眼前。
3.(2014·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林华国。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2)此题可结合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答案】 (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得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得韵味十足争锋摩配店。
4.(2013·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下句写篆烟燃起了,竹叶的声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5.(2013·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读辛词时最大的障碍应是词中多而杂的意象。但为了便于准确解读,出题人有意给出注释②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利用注释提供的信息可以联想到屈原惯用“兰”“蕙”“菊”等香花香草来比喻(象征)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词人正是借用屈原的高尚情趣和志节自况在困苦处境中坚定地持其“内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光明磊落的精神。(2)“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词人借接舆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的典故,抒发自己虽有满腔“长恨”却无人理解的悲愤,“狂”字更突出作者不肯苟合的磊落情怀。“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慕荣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啊!先从反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归与白鸥盟”再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技巧归纳】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景物(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①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②这首诗的前×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场景)?
③诗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事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①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②简要分析××、××两种不同意象的特点。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个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考题大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型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找——找到诗人描绘的有关形象的诗句;
2.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例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居士,指文人雅士”。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 行为洒脱、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题型二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关于季节、时令、地域等的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答题思路】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答题模板】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感伤”的具体原因。
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例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考查的是诗歌第二联写景的“精细”之处。根据诗题得知诗写的是秋夜之景。首先发掘颔联的关键景象,“风”“林”“叶”“露”“草”“虫”,然后抓住“下”“鸣”两个动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试着以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这一场景,秋风劲吹,叶子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已受不了这般凉意,鸣叫不已。最后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出的意境:寂静、凄清。
【答案】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诗意】 北斗星低垂于莽苍的天空,银河好似飘浮在浩渺的太空。秋风劲吹,树叶纷纷飘落,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受凉而哀鸣。进入初秋凉爽的天气病情就缓解了,诗歌往往会在难于入睡之际偶得。还是想念大散关的行军路啊,将士们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型三 事物形象
有些诗歌特别是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答题思路】
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答题模板】
诗中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或者采取咏物诗的答题模式: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其内在品格、精神)
2.运用什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3.寄托什么感情或表达什么观点态度?(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例3(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题角度方面,“怎样的野菊形象”,需要准确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点,这个特点既包括野菊的外在形象特点,又包括野菊的内在品质特点。
(2)答题内容方面,问题中“颔联”点明了答案区间,但是解答时不能局限于此,还要从诗歌整体入手,尤其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首联中“况随流俗”、尾联中“冷笑东篱”等,对概括野菊形象皆有一定作用。此外,“菊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概括本诗的野菊形象,可联系“菊花”这一意象的常见内涵。
(3)答题范式方面,可以采用“诗意+特点”的形式组织答案,先阐释诗句意思,再概括野菊特点;也可以采取直接概括的办法,用若干(一般不少于两个)形容词概括出野菊特点。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形象赏析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巩天阔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历年真题】
1.(2016·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A 根据“往岁求浆忆叩门”和“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判断出“清风吹拂、新月初现”是作者写诗记事的时间,并非“叩门”的时间。
(2)B “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符合题干“声色兼备”的要求。A.只有听觉描写。C.只有视觉描写。D.前一句是味觉描写,后一句是视觉描写。
(3)【解析】 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表达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游山西村》除描写自然风光之外,还描写了西村的古风遗存和乡村习俗,颔联写景中蕴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广泛引用。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2016·天津,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望”“空”二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用哪一个更好,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来分析。诗歌的题目是“登裴秀才迪小台”,有登高就必有所望;诗歌首联交代背景,二联、三联写景,正好照应了“望”字。如果用“空”字,则重在意境。结合全诗分析,“空”字更能营造空旷的意境,与全诗流露出的闲适、超然物外之情相合。(2)颔联主要写景,从写景的角度看,“下”为动态,“闲”为静态,动静结合;从景物之间的关系看,几个意象相互映衬;从抒情的角度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闲”字有双关之意,表面上写景物之静、意境之宁,深层上又指诗人内心的闲适之情。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田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3.(2015·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此联为诗人回忆长安之景。上一句写蜂与花,下一句写鱼和絮,各用一个动词“抱”和“吹”,将蜂和鱼人格化,写景形象而生动,富于生机,并且寓情于景,委婉地表达了感情。(2)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东环影城。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答案】 (1)①用词巧妙,颔联用了“抱”“吹”两个动词,虽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②构思巧妙,这一联的意思是,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一“抱”一“吹”,赋予蜂与鱼人格化的动作,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残春景物的生机,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无穷兴趣,而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颈联具体写诗人心中烦闷,客居无聊,忠于大唐,心系故国,用写诗来抒写自己的情怀,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直接抒发了作者愁苦寂寞的情怀。尾联运用动作描写,写自己要保存朝帽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委婉地表明了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4.(2015·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通感或双关是关键。(2)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词的理解和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结合“过”的诗意逐联赏析。一个“过”字领起全篇,非常关键。
【答案】 (1)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表达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5.(2014·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要紧扣文本,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来作答。“灯残”是诗人用酒麻醉自己醒来后见到的意象,表明天色尚未明,夜色未尽;“鸡唱”是报晓之音;“独”说明孑身一人,路上无其他行人;“微有路”则表明路途尚且模糊不清。找出关键的词语分析即可。(2)要从“背”的语境含义着手,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联系整首诗,“独向”已经包含了诗人的孤独,“长空”是寥廓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凸显“雁”的意象,天上雁飞,地上人行,两相映衬,诗人沉重的心情由此生发。
【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6.(2014·四川,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解字的能力,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解释出来,然后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玄天九界,其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诗人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再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出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惆怅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技巧归纳】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炼字”“诗眼”
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②请赏析诗中×字的妙处。
③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④×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炼句
结合全诗,赏析“×××”一句。
语言特点(风格)
①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语言”的考查方向是:①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②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③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④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其中对炼字的考查是重点。
题型一 “炼字”“诗眼”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往往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样的字(或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整首词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融合为一体。
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功用。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方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答题思路】
1.“炼字型”
(1)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
(2)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3)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2.“诗眼型”
(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答题模板】
一般模式:解释+描述+作用
这个字/词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
例1(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属炼字题。根据[答题思路],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软”,柔软,形容词;“涌”,涌动,动词。然后展开联想马达加斯加1电影,将这两个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宛若银涛涌出,画面奇丽优美。最后,总体分析这两个词对诗句意境的再现起到的表达效果,明确修辞以及对表达情感上的积极作用。“软”本是表示通过触摸才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这里用来修饰“光”,自然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以触觉写视觉,属于通感,“涌”用来修饰“银山”,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动感与生机,化静为动,同时使用比拟的修辞。两词都生动地展现了东山雪后晴日阳光普照、银光点点的巍峨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题型二 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花间曲,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思路】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模板】
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结构和主旨方面)
1.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例1(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句”题,根据解题思路,可以形成以下答题步骤:
(1)解读诗句内含,简单说就是翻译这两句诗的意思,“山谷的幽静使得劲吹的山风越发响亮,山谷的空旷让天空的月色更加深亮”。
(2)体会艺术技巧,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分析。诗人写景物常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或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根据联想,很容易明确这里是动静结合赌博破戒录,而山之空旷,万物皆黑,则更显月色之浓了,这里仍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3)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明确了艺术手法,由此总结出艺术技巧的效果。对诗的意境营造和诗人情感表达上有促进作用,使用动静结合突出表现夏夜山谷幽静、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倾心于此的情趣。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题型三 语言特点(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之诗深奥险怪,白居易之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答题思路】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模板】
本诗的语言具有……的特点,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写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例1(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词句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考查赏析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根据[满分导考]中的提示,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具体步骤:
(1)明特色。词在风格上分豪放和婉约两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创作视野较为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又不拘守音律。
(2)列例证。以考查的词句为例句进行分析。从诗词的用语,修辞、格调等多角度入手,赏析“豪放”风格。豪放派用词多喜用大数字词,如“大江东去”“千里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使用意象多具恢弘的气势,如鹰、大鹏、骏马、宝剑等,意境大开大合,很是雄壮,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为潇洒飘逸文人雅士,或慷慨悲壮的英雄。而这几句选用了大鹏、丹凤这一些豪迈的意象,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而人物形象呢,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很是贴合“豪放”的风格。
(3)联系主旨,分析诗词表达的感情,这首词是送友人参加秋试,字里行间充满对友人才华风骨的欣赏和“鱼跃龙门”的美好祝愿。词人将这位友人想象成展翅的大鹏和飞升的凤凰,前途远大。诗词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这一情感也使得语言风格上的“豪放”体现得更为贴切、生动。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历年真题】
1.(2016·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杀狼花,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诗歌前六句细腻地描写了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最后两句说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马神奇雄俊,就像九天之上的龙马,在绢上显现出来,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相形失色。曹霸画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诗中第六句交代了原因,那就是“意匠惨淡经营”,意匠,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惨淡,此处指画家费心良苦;经营,指绘画的结构安排。这句是说曹霸在画马前经过审慎的酝酿,凝神构思,胸有全局而后落笔作画。(2)诗歌前两句写众画工描画玉花骢而“貌不同”,是为第一层铺垫;三、四两句写玉花骢“迥立”“生长风”,是为第二层铺垫。
【答案】 (1)①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②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2.(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这三句结构相近,句式相似,采用了排比的修辞;“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将“诗豪”“雪片”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诗和雪缴缠”将“诗”比作物,采用了拟物的修辞,生动而形象。(2)“孤舟”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作者羁旅途中的孤独。“推开篷”而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2015·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可以从景物及其特点的角度,逐句理解并概括每句诗的内容。第一句,一轮孤月悬空,月华满楼;第二句,月光映在秋夜寒江之上,影子摇曳着柴扉;第三句,月色洒在水面,绵延的水波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第四句,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句,一轮明月挂在空山,幽深寂静;第六句,月光皎洁,疏星寥落。(2)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虚实相生。眼前月辉万里,是实写;遥想家乡松树正茂,桂花正香,是虚写。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远隔万里共沐月光,实中有虚;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两句诗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真情祝愿。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4.(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诗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 (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5.(2014·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6.(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王谢”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2)“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7.(2013·安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韦诗要抓住诗歌中的“皎如烛”“霜风”“夜半”“人独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闲适惬意的心境;赵诗要抓住诗歌中的“冷晕”“残烛”“雨声”“寒枝”“不成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寂寞凄凉的心境。(2)分别抓住这两句诗中的“如”“侵”二字,来分析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为比拟。赏析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出该技巧的效果,还要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gmgard,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8.(2012·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读懂诗歌,了解大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致看懂诗歌内容后再填空,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关键词,用词用语得当,简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一是形象,二是用词。(2)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解答时要点明诗歌所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技巧归纳】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修辞手法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②请指出×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①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
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句作简要赏析。
艺术构思
①本诗在构思方面有何技巧?
②某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本诗中的×句和×句是什么关系?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闪恩?
④诗中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达方式
①全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②全诗是如何描写××事物(景物)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③简析作品××的描写角度。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3~6分之间。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达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的出题方式。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么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各种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产生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答题模板】
答题范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两种即可。
知识链接: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层递、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白描、绘声绘色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引用等。
4.结构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例1(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颈联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综合考查全诗,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三联重在描绘景物,尾联抒情。首联写了小路洁净无尘,颔联写紫烟渐散和天晴日丽,颈联承接上两联,写了红花沾雨和绿柳轻拂的景象。第二步,审准要求,题干说“哪些艺术手法”,说明要多角度分析,全面把握。从“红”“香”“湿”等词语可以分析出诗人从视觉、嗅觉、触觉方面细致描绘景物;从“红”“香”“湿”三字的角度看,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从“柳拂”来分析,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是比拟(拟人)手法;从两个句子的整体结构来看,则是运用对仗手法。第三步,归纳答案,注意分析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如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的烘托作用。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历年真题】
1.(2016·课标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这是一道比较炼字题。比较时要联系语境。无论选择哪一组来鉴赏,都要联系“尚嫌”“犹识”二词,结合两句诗整体理解。“健”“明”,说明虽年老而体壮,故嫌弃弓软,识得战阵,当然可以为国驱驰;“弱”“昏”,说明年老而体衰,却犹嫌弃弓软,识得战阵,愿杀敌报国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2)本题要求比较辛词和本诗情感的不同之处。要抓住两首诗歌中关键的词句来比较分析情感的不同。从本诗第二联、第三联以及尾联中的“羞见”等来看,主要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老但仍存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教材的名篇,考生应较熟悉,分析时要回想积累,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看,表达的主要是作者报国无门、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 (1)观点一:“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词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词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词中“落魄”二句写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2)分析作者寄寓的感情,需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意思。“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回应同居山间的邀约,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借汉言宋。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李广自比,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近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担忧和对朝廷的不满。“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际遇,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3.(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对诗人“开颜”的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友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水、山、松、月、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位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①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②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③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④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⑤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困难的是难以找全所有要点,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3)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4.(2015·重庆,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此题考点为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考查炼字,“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2)此题考点为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此处的“悬崖”是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诗意】 我一个人仰卧在船头,抬头看这幅江中山色的优美画卷。只见山峰映在水中,一派尖峭、挺拔。它们都被绿色波痕隔断,一片葱茏。这水中映出的丛竹、幽石、山峰,正如天神展开的十折画屏风,遮住半面江心,黑压压的。我只能小心谨慎地撑篙,真不忍心看到乱篙把江中的山影漾乱,那样,美景就将被破坏。
5.(2014·天津,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老”“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三、四两句涉及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的是作者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的表现手法是暗写或间接描写。(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得出。《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东风”“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答案】 (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6.(2014·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此题考查常识积累。“舞雩风”出自《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平时对苏轼生平的积累,同时根据注释“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唐宋时,则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在这里戴罪立功的艰辛令人闻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代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抵达,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答案】 (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意】 三四个天真活泼的黎族孩子吹着葱叶,来迎接我这个来自远地的老翁。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吧!这个小溪边上自有呼风唤雨的土著民风,这种淡泊的生活同样快乐啊!
7.(2014·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尽放”采用比拟手法写卷帘,同时词人写春愁竟然可以“尽放”,也将无形之春愁写得具体可感。答题时,要准确使用术语点明技巧,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2)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1)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频(艹)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和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诗意】 我午梦刚刚醒来,把帘子卷起,将春天的愁闷放出去。白日漫长,又无诗朋酒侣,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柳絮纷飞,萍草吐露香气,呵,原来春天就在这里。我们划船前去寻觅春意,心想吟诗尚未构思成句,砚池中已落满了梨花苑世军。
8.(2013·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解答本题先翻译后概括。本词开头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得以全面展现。(2)本题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独来独往。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皇帝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你皇帝赐予?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技巧归纳】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主旨内容的评价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赏析。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
③赏析两首诗中不同人生感悟的差异。
思想情感的评价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①这首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②关于诗歌前人有如此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高考诗歌关于“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是从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情感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细究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发现,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多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旨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答题思路】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③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答题模板】
1.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3.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例1(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两诗中画线句子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根据[满分导学]中[答题模板]的提示,首先经过初步读诗,我们确定两诗的题材为咏史诗和即景抒情诗,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或观点,不能孤立地就句析句,而要把诗句置于全诗中,联系相关语境全面分析。第一首,先写魏武的文治武功,然后写其后“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第二首,先写春江月夜美景,再发时间永恒之问,最后以议论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发人类绵续永存之感慨,“江月年年望相似”,抒宇宙永恒之感叹,两者对举,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