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问月【读书】无可奈何花落去——北宋的烟华与云散-屋后一亩稻花香

【读书】无可奈何花落去——北宋的烟华与云散-屋后一亩稻花香

赵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有些独特的王朝。于我而言,关于它的记忆,最早要从包青天说起了。倒也不是因为地理上的相近感,尽管我的故乡离包大人的庐州府颇近,地图上不过是一厘米长的距离,一百来华里。在我父辈的年代,庐州府已是省会了,但即使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父辈们去一次省会,也是很不常见的,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个遥远、而且不可能跟自己有所交集的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得当时年幼的我能够看上电视机了,这也算是影响我一生的大事。犹记得那些个夏夜,每天晚上六点,母亲帮我洗好澡之后,我就和哥哥姐姐小姑姑们在家里看包青天了,看包大人如何惩恶扬善将坏人绳之以法。有时我也会去问母亲,“凶手”、“杀人灭口”这些常见的台词是什么意思,后来好像就慢慢明白了,奇怪的是当时听包大人说这些的时候,一点也不害怕。之后,随着年龄的渐长,知道有宋一朝,还有八贤王、庞太师、寇老西,当然还有它的创立者赵匡胤。
北宋王朝由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传9位皇帝,亡于公元1127年,享国167载,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太祖赵匡胤(927--960--976)在唐亡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凭借着着自己的能力和胆识,在军旅生涯中闯出了一番天地,积累了政治与军事资本。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年仅33岁的赵匡胤在一场兵变中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权——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在位16年,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的混战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其有《咏初日》绝句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张筱兰。”充分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壮志琴帝txt,这也算是他五十年人生的使命。
在政绩上,与历朝开国君主们一样,为了皇权稳固的目标,赵匡胤独创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经典,史载太祖开导武将“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宝金,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皇权通过允诺和鼓励腐败的方式消除了军事力量对皇权的威胁,然而硬币总有反的一面,军事力量的削弱对于宋帝国来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无异于自毁长城。或许,赵宋王朝最后的命运从这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宋太祖一朝16载,虽都是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但是内政兼修,为北宋文官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素有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及太祖立下的“不杀文人”的祖训,奠定了有宋一朝这一文人士大夫的乐土,文学家、史学家、书法绘画家及各类文艺家的涌现,丝毫不为盛唐的光晖所掩饰。
宋朝第二位皇帝是赵匡胤之弟太宗赵匡义(939--976--997),在位21年。尽管太宗即位原因已成历史迷案,但由此可见,其政治能力和水平应该是无须质疑的。太宗即位之初,继续统一事业,最终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基本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基本告负,给太宗一朝的施政信心予以了严重打击,对日后宋人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宋朝第三位皇帝是太宗第三子真宗赵恒(968--997--1022),皇后刘娥。赵恒原非长非嫡,因其长兄为叔父赵光美之死而疯、二哥早夭,遂幸为太子。当然,太宗驾崩时,太宗皇后及其弟等还是制造了一场宫廷风波,因无太大的动荡,故在历史上文字寥寥。所幸太宗皇后宽厚仁慈,真宗亦孝敬有佳。真宗即位后大自在祈祷文,依旧面临着北方契丹劲敌,公元1004年,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在澶渊城下与辽定盟和解,并允诺每年给予岁币。对此,批评者认为自此至有宋一代,北方再未能统一,以金钱买和平导致了忘战去兵、武备皆废。褒扬者认为,此后百年间宋辽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岁币支出远不及军费支出,边境贸易的开展,促进了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都有进步作用。然而,从历史进程客观来看,北宋王朝此后的确进入了经济繁荣期,史书称为“咸平之治”,宋王朝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臻完善。这当然与宋真宗的勤勉治国是分不开的,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是出自真宗的《劝学篇》。
真宗晚期,渐对朝政兴革无所用心,于是他的皇后刘娥(968--1033)便走上了前台。据史书记载至尊宝鉴,刘娥本为蜀地孤女,随一银匠入往京师,后以歌女入王府,深得赵恒喜爱。刘皇后即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史载“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女主临朝,必有一派朝臣反对,有宰相寇准一派。既然临朝,必有手段,之后宋廷朝政完全落入刘娥之手袁厉害事件,虽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引得后世非议,但也克制了称帝的欲望,病危时能够大赦天下,将包括寇准在内的政敌们恢复旧有官职。专政十余载,保证了赵宋王朝行进在轨道上,留给了宋仁宗一个稳固的政权。
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就是宋真宗第六子仁宗赵祯(1010--1022--1063),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民间“狸猫换太子”一剧中的太子。赵祯生母为真宗皇后刘娥的侍女李宸妃,真宗宠爱刘娥,奈何无子嗣,赵祯出生之后被刘娥取为己出。刘娥死后,仁宗才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虽有一丝悲剧成分,无奈总是帝王家,所幸李妃无怨言,而刘后亦是厚待李妃。并无民间演义中的那般狗血情节。公元1033年,刘皇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
北宋在仁宗时期,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期以后,统治中期的社会危机也在浮现。因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爆发了一次宋夏战争安溪八中,期间辽国又趁机逼迫增输岁币,使得危机加重。宋仁宗遂在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了一次“庆历新政”,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是这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因为触犯了反对派的利益,改革派被攻击为“朋党”,仁宗也随之动摇,改革持续一年四个月即告失败。范仲淹被贬出京,1052年逝世,年64岁,谥号“文正”,“文正”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仁宗一朝,名臣很多,还有著名的青天包拯(999--1062),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1007--1072),才学文章,不愧为文坛领袖,发现和推荐包括苏轼(1037-1101)、司马光(1019--1086)在内等众多的青年才俊。
仁宗子嗣皆早夭,于是传位于养子,宗室子弟堂兄濮安懿王第十三子,即北宋第五位皇帝就是宋英宗赵曙(1032--1063--1067)。但仁宗皇后曹氏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在朝期间海阳征婚,发生濮议事件,即对英宗生父尊为“皇考”还是“皇伯”,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文官论战,最终英宗得以如愿。但宋英宗在位5年,即因病去世,体弱多病的他终究没能实现他的抱负。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太子赵顼(1048--1067--1085)即位,是为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次年改元熙宁(1068--1077),此时赵宋王朝已历百年,积贫积弱的困境日深。即位之初的宋神宗,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立志传承祖业、振兴国家,看到王安石(1021--1086)的一套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遂召赴京,推行变法。从此,年号“熙宁”二字便和变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主要分为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实行起来举步维艰,但是在变法派的有力推动下,还是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并且反对的力量得到了太皇太后曹氏(1016--1079)、太后高氏(1032--1093,曹氏姨侄女)、皇后向氏(1046--1101)的支持,三个女人一台戏,奶奶、老妈、老婆这三个女人的联手反对,纵是神宗有着天纵英才,终也敌之不过。神宗开始了犹豫与踌躇,改革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加之改革的成果不能立即显现,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反对派的的抗拒越来越激烈,并将矛头直指王安石本人,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但推荐了新法的拥护者吕惠卿与韩绛在朝中任要职。未料吕氏掌权后,害怕王安石威胁其地位,对王安石进行迫害。在韩氏的帮助下,熙宁八年,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但也积重难返,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君臣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满朝大臣放眼望去皆是敌人,留下只会更多的添乱。熙宁九年,王安石长子病故,遂辞相隐居江宁,后于1086年郁然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离开后,而立之年的宋神宗继续着他的变法理想与实践,并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主持变法,并改元熙宁为元丰(1078-1085)。但元丰年间,宋神宗的变法绕开了经济问题,主要是改革官制,未有太大的突破。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1037--1101)不喜王安石变法遂请求外放杭、密、徐、湖州等地,没想到写了一些牢骚话,便被人记恨锒铛入狱,幸得赵宋对待文人特有的宽松环境得免刑罚,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权贵都在为他而努力才得以活下来,当然这也包括了王安石的求情。嗣后苏轼被贬谪至黄州等地,这也饱满了苏轼43岁后的人生,宦海沉浮的经历使得其后的词更具有成熟与阔达,终成就了苏东坡;元丰五年,西夏大破宋军,给予年轻的宋神宗又一重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元丰七年,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神宗亲为写序;元丰八年,年仅38岁的神宗忧郁而终,9岁的儿子赵煦即位。
北宋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1077--1085--1100)即位后,改元元佑,由祖母高氏听政。高氏即启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并打击新法官员,史称“元祐更化”。在后来的党争中,“元祐”一词即被用来代指旧党。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年,这一年5月王安石(1021--1086)郁然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月司马光(1019--1086)病逝,获赠太师,谥号文正趣盘网。两个巨星同时走到了尽头,孰是孰非,都已湮没于岁月的长河里。元祐八年(1093年)高后去世,年62岁。史书记载,高后拥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宋哲宗亲政后,改元绍圣(1094--1098),18岁的哲宗继承父志,下令恢复新法,并大力打击元祐党人,高太后听政时弹劾新党以及罢黜新法的官员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打击报复。司马光被追贬,苏轼甚至被贬谪至海南岛。如此政治氛围,使得有宋一朝新旧党争不断加剧。在军事上,两败西夏,使西夏臣服。然而在公元1100年,年仅24岁的哲宗英年早逝,其秉承父志的事业也就戛然而止。接过他的位置的是那个书画造诣很好,却被金人掳去的宋徽宗。北宋王朝的丧钟将在这一代人的手上敲响。
北宋第八位皇帝是宋神宗十一子、哲宗之弟徽宗赵佶(1082--1100--1125--1135)。赵佶本可以做个养尊处优的王爷,逍遥浪荡一生,无奈命运把赵宋王朝的家业交给了他。或许,这就是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便无以珍惜。赵佶在神宗皇后向氏的支持下即位,向太后在神宗时即反对变法,听政后即任命守旧派打压新党。然第二年,向氏即去世。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斗争日趋激烈,赵佶遂改元建中靖国(1101),以示调和新旧。但党争没有调和,反而愈演愈烈。第二年改元崇宁(1102),取崇尚熙宁变法之意。此时的朝堂上,新党已经寥寥无几了,宋徽宗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人,名叫蔡京。
据史书记载,蔡京(1047--1126)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其弟蔡卞是王安石女婿),后又附和司马光,徽宗时结交宦官童贯,又因擅长书法受徽宗赏识,官至宰相、太师谢雨泓。徽宗时期,蔡京及其党羽把持了朝政,打着变法的旗号排除异己、贪赃枉法。消除党争,要么长久地坚持一方打压另一方,要么把两边都打倒。蔡京贯彻的便是第二条道路。宋钦宗即位后,被贬岭南,死于途中问月,终年80岁,流放时曾作词: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曾根菜津子,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徽宗在位时,追求过度奢侈的生活狂野天使。古书云,人主之好恶,不可与人知。否则就会有投机分子迎合,搜刮百姓,国家动乱。历史证明,北宋即亡于此。赵佶喜欢花鸟鱼石,这些足以拖垮大宋的经济与民生。以蔡京等人的搜刮掠夺春光美简谱,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同步齿科,农民起义不断,梁山泊上的好汉就是在这个时候闹事的,这只是众多农民起义中的一起,北宋的统治危机四伏。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禅位长子赵桓(1100--1125--1127--1156),是为宋钦宗,北宋第九位皇帝。即位后,陈蓓琪罢黜蔡京、童贯一党,赔款割地,金人北去。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复南下,攻破汴京。1127年,掳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连同后妃、宗室、百官等押还北上,汴京也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此即为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掠后,受尽耻辱,分别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逃到杭州,建立了南宋(1127--1279),历152年,亡于蒙元。
历史好似重演,大宋开国之时,被灭的南唐,其后主李煜,也是如宋徽宗般,工于书画、音律、诗文。然而往事知多少,都付予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波澜起伏的一部宋史,演绎了多少王朝恨事。史书多云赵宋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更有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曙光评价出现,然而专制皇权与官僚士大夫共治天下还是赵宋王朝的统治根本。保证不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就没有赵宋王朝的稳定与繁荣法宝网。不能提高内部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能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那么,赵宋王朝就只会走向灭亡,这是历史行进的必然规律。
治学在于严谨,治史尤为更甚。岁月的流光,仿若多少层神秘的面纱,遮挡了前世的荣耀,掩盖了昔日的伤疤。繁杂的俗世,让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找寻旧日的故事。然而朱千雪,闲下来的时候,我们又渴望回到过去,看一看那时的人和事。前有汉唐盛世,后有明清一统,夹在中间的赵宋,还不时有着周边并立的民族政权的忧扰,在中国历史上尤显得一丝尴尬。可又不必太自伤,一百六十余载的北宋自有他的烟华与风云,这一席之地,没有谁能够代替。因为这里的人们依旧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传承,有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热血,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柔情,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
诚然,民族政权并立,均输岁币,乃至靖康之耻,总让史书对有宋一朝有着或多或少的避讳。如此梳理下来,总归对北宋一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近看到有写,上个世纪80年代,有学者感叹没有文学作品表现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林文镜,当时不到40岁的二月河当即表态:“我来写”,经过四年的努力,终成一部《康熙大帝》,并经拍摄成影视剧,获得成功,成为一则佳话。北宋立朝160余载,能写的人和事却是更多,以此勉励着自己笔耕不辍,并伪以为治学之名。无妨能够于花甲之年,回头复叙一二。即是如大家苏东坡,制诗词三千五百余首,不另算书画,治学之精与勤,足以令吾辈叹服。
在此,谨以东坡先生定风波一词,予结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