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丙肝抗体【贤德揭阳】一代潮汕名人——丁日昌-揭阳视讯

【贤德揭阳】一代潮汕名人——丁日昌-揭阳视讯



贤德人物在揭阳


丁日昌,字持静,号雨生、禹生,清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镇(原属揭阳十图),晚年定居揭阳县榕城。其一生为官25载,从清咸丰七年(1857)至清光绪七年(1881)仕途步步高升,官声甚好,政绩斐然,关心人民疾苦。
生平轶事交往不徇私
丁日昌在新亨镇有一故交,名叫陈鸿吉。在镇北黄藤巷开设一间“鸿吉香铺”。丁大人不论是下乡察访,或是往返汤坑老家,顺路经过香铺时,经常进铺谈叙。而鸿吉老逢上城,也必到沟角丁公馆拜谒丁大人,两人过从甚密。有一次,丁大人驾临鸿吉香铺,鸿吉叹气对他说:“大人,我有一笔数千元巨款,被人拖欠多年,至今无法收回,你看怎么办?”丁大人答道:“俗云‘赊时桃结义,讨时三请孔明’。如是富有存心赖账者,还须耐心催讨:倘若贫穷而无法还债者,则应谅情减赦,切莫迫人太甚”。说罢,先自而去。
那知自此之后,丁大入经过铺前时,再也不曾停轿小叙了。鸿吉老甚为疑虑,不知因何得罪了他。有一日,鸿吉老专程往丁府询问此事。丁大人问答说:“故交何错之有?只不过丁某平生最忌亲友借我之名,仗我权势向人讨钱索债。当时你对我谈及被人欠债一事之后,我恐人家怕我为你出头讨债,故而暂不到你铺谈叙,以避其嫌,非有别意乐匙教育,请莫胡乱疑猜!”鸿吉老闻之如梦初醒,钦佩丁大人不肯仗势欺人。
究治主考官
有一年,潮州府开科考取秀才,揭阳十多名县批儒生前往赴试。
此科主考官,是个依靠后台提拔晋升的举子,这次携带妻室抵潮,住在考场禁区的驿馆里。
驿馆里面的花园,有一个荷塘,丹叶含苞待放,塘水清碧,主考官的夫人被迷住了,经常偷偷来此池洗澡。
一日午后,她正在荷塘半裸畅浴之际,猛听得近处楼房传来男人嘻笑之声,不觉大吃一惊,以为被人窥见,慌忙穿好外套,赶回馆中。她越想越觉得羞恼,便将此事悄悄告诉丈夫。主考官一听大怒,觉得是个奇耻大辱。经现场观察,此楼却是揭阳考生的住处,他本想训责诸生一顿,但恐张场出去,自家出乖露丑,更为不美。这口气怎么出呢?主考官决计来个暗地报复。
结果,揭阳诸生的考卷在他故意压制下,无一中榜。他们又疑又气,但却没奈他何。大家商量结果,只有请求丁大人做主。
丁大人刚获悉揭阳诸生全都落第消息澳角村,又接到诸生愤懑不服的投诉我叫纠结伦,不免感到诧异。便对诸生进行面试,发现其中有不少博学之士,断定事有跷蹊。暗忖这国家选拔贤才之大事,身受高官厚禄,焉能忽视。于是,先劝诸生再发愤攻读,长进有期。然后打点抵潮访察,究明真相。
丁大人一到府城,即将来意示谕知府,请主考官相见。
客厅之中,彼此礼毕。丁大人开门见山地追问揭阳考生全数落第的缘故。主考官忙禀告:“巡抚大人,只因揭邑诸生文章粗俗,不堪录月影灯取,万望老大人见谅!”“如此,老夫意借阅此科考卷,不知可否?”主者官闻言大惊,暗想:分明老丁专程来摸底,倘被察出隐情,套上个存私舞弊的罪名,那还了得!倒不如趁早先告状,或可博得谅情赦罪。想罢,翻身拜倒在地,哭丧着脸,连呼:“大人赦罪,卑职该死!”接着供出为何对揭阳诸生施行报复的因由,然后又哀求丁大人严究诸生违法悖礼,败德丧行之罪。
丁大人听罢,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沉思片刻说:“真有此事,诸生着实可恶,定当重责不饶”。
事后,丁大人修书报省,省令府官仔细查办,不得有丝亳庇护。查究结果,揭阳诸生在楼上谈笑时,并无开窗远望,座中有别县的考生为证。而主考官偏信妇人之言,随意作弊压才,蔑视科举之罪,终于受到惩罚。
潮州教案
1857年12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联军首先攻占广州,接着进攻大沽、天津,扬言要进占北平。清政府求和,美、俄两国假意调解,结果,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按照条约规定,汕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1860年7月,英国领事坚佐治到达汕头后,为了扩大其商业网,加强对潮汕地区的控制,借口条约中汕头属于潮州府这句活,频频要求进入潮州城,均遭潮州绅民坚決反对。当时潮州绅民对英领事要求进城“议论纷纭,编标揭帖”表示反对。1861年6月19日,坚佐治从汕头乘小轮船沿韩江上行杨晓京,20日到达大浩乡。当时的惠潮嘉道丘景湘准备派员备轿迎接,绅民闻知,痛骂官吏,声言“有将外夷斩首者即许赏银”。又将这次准备为英国领事作翻译人员的父亲的房屋货物捣毀,丘景湘不得已照会英领事停止入城赵丽宏的资料。英领事狼狈退回汕头。9月,当英领事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潮州城时,“突有数百人抛掷瓦砾,蜂拥鼓噪,势不可遏,该领事即时退出。”1865年11月1日,坚佐治再要求清廷派员引带入城,又引起绅民的反对。他们组织群众将出城迎接英领事的官员衙署拆毁,并大张揭贴,商人同时罢市。11月4日,惠潮嘉道怕造成事端,只得将原来声称要在潮州住一个月的坚佐治强行抬出潮州城。英领事多入潮受阻,英政府对此极为不满陈五真,于1866年2月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要求解决履行条约进潮州城问题。总署奏请清廷饬派“籍隶潮州”,熟悉“潮人情性”的丁日昌赴广东协助办理潮州教案。
丁日昌对潮城和潮民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他分析了潮人抗拒英人入城是因为有“惜虚声”、“俱实祸”的心理,因为潮汕绅士一开始对外国侵略中国就持反对态度,他们借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吓唬、抵制侵略者。现在清政府又准许英领事进城,他们惧怕洋入一旦进城,对他们进行报复。丁日昌肯定潮民反对英人入城,是“公忠”,但这种行为对“大局则多窒碍”,因为清廷既已签约,就应遵守条约,让英人按条约规定入城。潮民若再反对,则是违背条约,“彼遵约而我背之,则屈不再彼而在我”。他又根据自己办洋务时所掌握的洋人习性和以往办教案的经验,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一、立威宜留有余地,规定英人入城时,两广总督不能亲临潮州城去威胁绅民,强迫他们同意英人进城,只许驻在附近县邑。同时要抚恤难民,使洋人“知不能逞志于百姓者,固非大吏所能迫勒”,也可以杜其处处要胁自动之念。实际是借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付洋人。二、劝谕宜曲通民志,派曾任潮属素得民心的官员前往潮州修龙阶,好言抚慰绅民。告诉他们“拔剑挺身”抗击英人“无益时局”,必须“卧薪尝胆”,“留为后图”。同时采取减厘捐之税,让百姓得到一点好处,实际是缓解人民群众愤怒情绪。三、利用德才兼备的绅士,阎晶晶在群众中做瓦解说服工作。查潮州绅士中之守正不阿者,类多闭户自高,不干外事;其足以号召闾阎,唯诺众口者,率皆才胜于德,似宜因势利导,据之过甚,反致激成事端,此又不可不因地制宜也。
丁氏解决潮州教案的三点办法上报清廷同意后,即发上谕,命广东省大吏按丁氏建议各节进行。可以看出,丁氏是用调停的态度和均衡的方法来解决此案的。正如事后参与办理此案的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瑞麟与新任广东巡抚将益沣向清廷回奏报道:“此次洋人入城,无须臣等稍褒威重,得以迅速安协。皆不出丁日昌条奏意料之内”。
挽陈省三
撒手竞何之,念半生诗酒误人,再世莫留才子气;
一棺今已矣,剩八口妻孥累我,重泉忍负故交心。
此联为丁日昌挽揭阳榕城陈省三之作。
陈省三为榕城人,名登榜,字祚隆,号省三、升三。邑庠生,随父陈瑞芝至广西梧州府,以军功赏戴蓝翎。约于咸丰八年去世,年41岁。擅诗,有《鸿雪轩诗存》,诗宗李义山。与丁日昌、许希逸等均为诗友。
丁日昌于道光二十三年补廪生之后,即自丰顺往返于潮州、揭阳、惠来等地,在揭阳榕城时居住于梅林巷内,偶为朋侪代拟案牍,意精词练,其才华学识为陈省三所折服,故陈不仅时济其困,并到处为之游扬说项,因是丁之声誉蔚起,潮人几无不知者。丁对陈的诗情也甚推服,赠陈诗有“世少风流谁把臂,天教福慧快挥毫;酒如无癖何妨饮,才到能狂始是豪”之句。后来陈瑞芝死于佛山,陈省三死于梧州,家道中落。当省三谢世家奠时,丁除送厚赙致祭外,复奉匾幛一方曰“故旧还遗”,并挽前联。此后丁对省三之孀孤生活,因实践其“不遗”之言,长期予賙济。后来,丁日昌又将陈氏父子葬于普宁南岩。观丁氏一生,固于临民治政忠忱耿耿,于乡人戚友之情谊也殊笃挚。其挽省三之联,语虽浅白,而情真意深,动人心弦。

丰功伟绩
实业方面
1864年(同治三年)8月,丁日昌上密禀,主张设厂造船,鼓励华商购买轮船经营运输,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覆示允丁主持办理。年底,他购入苏州河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制造开花炮。其后又将上海两炮局并入突如其来造句,1865年(同治四年)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任总办。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的大型军事工厂特警出击,是首次引进西方先进生产设备,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企业。
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在他的主持下,开始架设由旗后(今高雄)经台南至安平,长95里的电报线。这是中国人民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丙肝抗体在他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基隆煤矿也顺利投产。
江南制造总局
外交方面
丁日昌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在他的主持下,开始架设由旗后(今高雄)经台南至安平,长95里的电报线。这是中国人民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他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基隆煤矿也顺利投产。
内政方面
1867年(同治六年)正月,丁日昌升任江苏布政使。他就职后主持对全省候补官员进行考试,择优补缺。并针对大户不交漕粮,小户负担过重及书吏差役蒙混浮收等弊端,新订《江北钱漕章程》16条,又发出通告,裁免节寿、门包、到任礼等陋规。
丁日昌行文取谛地方乡绅恶霸私设的关卡,凡不遵者,从严查处。接着,迅速清理积案,平定冤狱。他将各房旧案,调入卧室通江天气预报,十年游幕的阅历使他对种种积弊深有所知,因而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审案件传讯被告时,他只发一张传票,限派一名差役前往,并根据路程远近当面给予差役所需盘费,不得向百姓勒索分文。每逢在县内大堂公开审案前,他先将百姓呈状悉心详阅,做到胸有成竹,当坐堂之时,他能迅得虚实,提高结案效率。由于他“有告必审,有审必结,有结必办”,衙中积案迅速递减。故初至时状纸在百纸以外,稍后减至四五十纸。一月之后,不过二三十纸而已。对于诬告者,他必弄个水落石出,不法之徒和贪官劣绅闻其名而生畏。不到半年,万安县讼事大减,民气得以复苏。 注意治水促耕,抢险救灾等。
建议禁止外人在沿海诱骗华工出国;建议设市舶司,管理在外国的华侨和华工等。
教育方面
丁日昌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正在江苏任职,江浙一带藏书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获近4万卷。任上海道时,收上海大藏书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旧本和普通本几万卷,为此,曾与陆心源有过文字过节,陆氏称其有强取豪夺之嫌。1863年,收得长洲顾湘舟精椠善刻,数年之内,藏书之富称雄一时。数年之内,又购得黄丕烈所藏的宋椠书数种,其中宋刻本多达10余种,以北宋本《仪礼郑注》为其“经籍之冠“,藏书之富称雄一时戒赌名言。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共10余万卷,当时与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并驾齐驱,延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江标等学者为他整理校勘。
编有《持静斋书目》5卷,收录宋本55种,元刊46种。另有《百兰山馆藏书目录》,著录图书3万余卷,善本书目《持静斋藏书纪要》由莫友芝代编并作序。因藏书管理不善,在晚年,藏书即开始散佚甘鞭,去世后20余年,所藏书多由北京、上海书贾购去,部分归于李经迈、刘体智、顺德李文田、广州莫伯骥等藏书家手中。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百兰山馆诗》、《奏稿》、《五洲政要通考》、《百将图传》、《巡沪政书》、《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重编《牧令书辑要》等。
军事方面
丁日昌为江南制造局拟订了经营大纲。他提出要留外国技术人员为教习,培训华人技艺,力争自主,不受洋人控制。鉴于局中原有设备以造船机器为多,触类旁通,制成大小机器30余台,用以制造枪炮。后来,他又设法扩展该局的生产能力,由生产枪炮进而制造轮船。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恬吉”号轮船下水天韵古筝,上海全市为之轰动,“军民无不欣喜”,中国第一艘明轮蒸汽舰试航成功。“恬吉”号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排水量600吨,装炮9门,与日本横须贺造船厂同期所造的“清辉”号相比既快又好。
1867年(同治六年)初,上书曾国藩,明确提出自己建设新式海防的主张。在他认为中国的海防“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海防的要求。因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中国沿海任何地方,若中国处处设防,则防不胜防,正犯兵家备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动挨打。丁日昌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创建近代海军以取得制海权。有了制海权,能够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扩大防御纵深,海防才有保障。要想取得制海权,必须在清朝旧有水师之外,创设全新的近代海军。因为在西方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动力舰、铁甲舰的情况下,清朝旧式帆船水师实际上已完全无力进行近代海战。
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艘,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1868年(同治七年)初,丁日昌重新拟订了三洋水师章程六条,使自己建立新式海军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他明确提出要废弃沿海旧有水师,移饷训练新式海军。除了中等炮艇外,又进一步提出三洋水师应各设铁甲舰6艘。这时,他还强调近代海军的建设应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他建议三洋海军舰队各练陆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镇亦练精兵500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龙”,水陆相联之势。对于海口炮台建设,丁日昌也主张变更过去的办法,以炮台和水雷为中心建设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师舰船在作战时能够和海口炮台“相为表里,奇正互用”。这表明他的海防建设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体制方面
1869年(同治八年),丁日昌开始对江苏绿营进行整顿。他上奏朝廷,将江苏抚标绿营1600余名减为1000名,成立“练军”两营。招幕精壮营勇作为练军士兵破茧威龙,提高他们的饷额,使他们能够安心操练。这支练军全部改用洋枪洋炮,学习准军洋操。丁日昌组织有关人员将洋人教练淮军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一哨操演图说》,《一营操演图说》、《一军操演图说》各一卷,以之作为江苏练军练习洋操的依据。在晚清各省练军中,江苏练军是最早装备洋枪洋炮、实行西式操练的。后来江西等省练军的洋操办法就是从江苏练军学来的。用近代枪炮和洋操来改造清朝的经制部队,这在中国近代军制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为清末新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顿绿营,设立练军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兵的原则。他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他提出要“并兵厚饷,化散为聚”,(《丁中丞政书·抚吴奏稿》卷五)对全国的兵勇大加裁汰。实行精兵政策是与近代军队建设的实际相适应的。清朝全国绿营兵60余万,加上八旗和勇营垫江新闻网,数量相当庞大。但国家财力有限,兵勇粮饷菲薄,特别是绿营兵,粮饷不足自养,大都兼营他业以谋生,训练成为空话,毫无战斗力可言。要想整顿绿营,就得加强训练,要想加强训练,就得增加饷额,要想增加饷额,只有裁兵并饷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张,与魏源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切中时弊。
在改革陆军军制方面,丁日昌还提出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在设立练军时,他提出练军必须集中训练,专事征战,使之成为“游击之师”。他认为应该将“战兵”与“差兵”、“汛兵“截然分为两途,把护饷、解犯、守库、守陵、分泛等项绿营例差一概责成差兵和汛兵,使战兵“专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天津医指通。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分设的主张是近代军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外患频存的情况下,如不改变绿营“差操不分”的陈规,专门建立一支精干能战的野战部队,便无法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丁日昌的这一主张,是林则徐、魏源反对临战时抽调“客兵”、专门建立海防部队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
历史评价
丁日昌生活在一个动乱与变革的时代。纵观他的一生,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强兵御侮。他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可谓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在那个时代,他的许多见解是精辟的,超前的。他的许多主张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中国国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来源:榕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