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丝巾的系法【边城文坛】年的味道-今日绥芬河报社

【边城文坛】年的味道-今日绥芬河报社

年的味道
● 邓书俊(甘肃)
儿媳临出门时问我,买什么菜呢?我毫不犹豫地说,买几棵大白菜,过年包饺子。
白菜,虽说是餐桌上最为普通平常的菜,但对农家出身的我来说,它却有一股特别的味道。
小时候生活艰苦,一年难得见荤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做一锅白菜、粉条、猪肉和豆腐的大杂烩,就是我们一年的期盼。窗外寒风凛冽,一家人暖暖和和地坐在温热的土炕上,吃得满头大汗,口齿留香,这温馨的场面,就是年的味道。
记忆里,每到收完麦子,粮食装进仓后,人们就开始耕地、送粪、种白菜。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白菜和萝卜一样,是冬日农家餐桌上的主打菜,村里不种白菜的人家少而又少。白菜种上后,最好来一场透雨,三四天后,白菜苗就齐刷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两三瓣叶子匍匐在地,嫩闪闪的,惹人喜爱。待白菜苗长到一拃长的时候,就要间苗,拔下来的小白菜日娱攻略,母亲连根洗净,做成汤面片,味道特别鲜美。白菜生长后期,叶片宽阔厚实,层层包裹在一起,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我喜欢这时的白菜,它虽然显得粗枝大叶不修边幅,不像有的蔬菜那样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但它有松柏之节操,不畏严寒,生命顽强,而且易栽培、耐贫瘠、发育快,深受农家喜爱。
霜降过后,树上的黄叶纷纷飘落,广袤的大地上绿色的植物逐渐稀缺起来。这时,地里的香菜和菠菜,因不堪寒冷,被铲下来运走,独留白菜顶着白晃晃的霜花,依然生机盎然,给空洞寂寥的山野带来一抹明艳的色彩。
大雪时节,就到开始收白菜的时候了。被铲回来的白菜,母亲择去老叶,把柔嫩的菜心一切两半,然后一层盐一层白菜,再把洗净的青石压在缸里,十天半月后,待白菜变得有点发黄时即可食用。每到腊月二十三,相传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母亲把渍的白菜取出几片,切成细丝,浇上麻油,就成了一道可口的下饭菜。这天,当地人有吃馓饭的习俗。母亲会做一锅苞谷面馓饭,说是能糊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金黄的馓面饭,配上淡白的渍白菜,红红的小米辣,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邹运明,吃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那时,日子贫穷单调,过年除了白菜外,再没有绿色的青菜可食用。好在白菜的吃法很多,煮、炒、熘、烩、煨、烧、炸、煎、扒、涮,亦可凉拌,也可做酸菜,真可谓“白菜可做百样菜”。母亲有一双做饭的巧手,她总会变着法儿调换我们的口味。如清炒白菜、醋熘白菜、豆腐白菜、麻辣白菜等。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白菜豆腐猪肉馅的饺子。每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母亲起得很早,等我和弟弟起床时,母亲已经做好了白菜肉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咬一口,汤汁四溢,味道鲜美,仿佛那一碗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母亲的爱,温馨的家,实实在在的年味儿。
现在过年,鸡鸭鱼肉样样不缺,各种返季蔬菜应有尽有,真的是想吃什么有什么,白菜倒成了餐桌上最不起眼的蔬菜。但从小吃白菜长大的我,总感觉百菜不如白菜香吴海元,每次看到白菜就像见到我的亲人一样集邮女,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寒冷的冬天,我总会不时地做一顿白菜豆腐馅的包子,调换一家人的口味。每年大年初一,我也会像当年母亲一样,天不亮起床,给全家人做白菜肉馅的饺子。虽然我做不出母亲当年的味道,但馅里有我对亲人的爱,乡土的眷恋,更有对父母深深的思念。
老妈的剁馅饺子
● 于府君(黑龙江)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这在我们家兄妹的心里,有着别样的滋味。
我们家住在泉乡林甸小城,父母一辈子生养了4个孩子。打记事时起,到现在我们兄妹4个成家为人父母了,说起常吃的面食,最喜欢的是饺子,特别是吃老妈的剁馅水饺,还是酸菜油滋喇馅的。
小时候那会儿悠然末世,物资极其匮乏,生活也很贫寒,买啥都凭票,商品都供应。全家偶尔能吃顿白面皮的饺子就跟过年似的,兄妹们打心眼儿里高兴的不得了。平时所说的吃“饺子”,其实就是用剁的酸菜加上少得可怜用肥猪肉“靠”出来的油滋喇拌成的馅,再用苞米面烫面做皮,包捏出来上屉蒸好了形似饺子的粗面菜包子或菜团子。
每次就是包这样的“饺子”,老妈都非常细致、细心。先说剁酸菜,从缸里捞出的酸菜,冲洗后“控水”,之后放在砧板上切成丝,剁成比骰子还小的小碎块,收拢一起再攥成团。菜团不要攥得太紧、太实,要让攥的菜团里含有一些原汁原味的酸菜汁彩蚕。再说“靠”油滋喇,那时的油滋喇不是想吃就有的,记忆里,多数都要把舍不得吃的肥瘦相间或肥的猪肉用盐卤了之后,浸放在油缸底下攒着。老妈掂量着够包一次饺子了,从油缸里拿出来,切成小块用文火“靠”,边“靠”边把油撇出来异界骷髅兵,最后,肉就成了油滋喇。出锅后把油滋喇剁得稍碎一点,与事先弄好的酸菜团和在一起,饺子馅的主料就齐了。和馅时,在馅的主料里配点儿荤油或豆油(多数以荤油为主),加上适量擀碎的大粒盐,少许的花椒面、大料末、葱姜末,调在一起搅拌均匀,菜馅就弄好了。我们兄妹围拢在老妈的身边打下手,一边擀着皮,一边唠着嗑儿,一边包着饺子,开心的话语在小屋里弥漫着,在心田里流淌着。老妈知道玉米面做皮的饺子面筋差,易散馅儿,因此大多时候给我们蒸着吃。后来白面供应多一点了,老妈就把玉米面与白面掺一起包“两和面”的饺子,这样的饺子比原来的筋道、好吃。
老妈没念过书,一辈子没文化,一个字都不认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丝巾的系法但她很开明。她从心里一直盼着我们兄妹个个有出息,这也是老妈一生的最大愿望。我们兄妹求学或外出打工,都有过离家的经历,每逢临走的早上,老妈都早早起来,默默地在灶台的面板旁,忙着给我们亲手包饺子。我们都是吃着热乎乎的饺子离开家的。也就是老妈的剁馅酸菜饺子,送我和妹妹上了大学,使我们有知识,有文化,更有出息。
岁月催人老,老妈的身体不如从前那样麻利、硬朗了。眼神也不好使了,手时常会颤抖,以至于包饺子时,捏不住褶皱了。我们都心疼地劝她:“妈,您别总忙活了,歇歇吧。”老妈动情地说:“孩子,只要咱这一大家子总能乐乐呵呵地聚在一块,妈再累,也乐意给你们包饺子吃。”
家乡不断发展变化青椒炒素鸡,人们的条件好了,大大小小的酒店遍布县城,饺子餐馆也好多,而且饺子馅多种多样,饺子皮花样翻新。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发生质的变化,饺子皮用精粉白面打理,馅儿也换着样吃。但是,我们还是爱吃老妈包的剁馅油滋喇酸菜饺子。
年画

● 冯殿波(黑龙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年画的青睐度已渐渐降温。尤其城市,姜逸磊平房越来越少,楼房越来越多,年画似乎与房子的格调不太相称。再加上年轻人思想开放,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已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含有祝福新春吉祥喜庆之意,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至君宝。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过去人们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是为了驱凶迎祥,祝愿新年。
尽管时过境迁,年画风采不再,但财神爷却从没被人忽略过,因为现代人对金钱的渴望从来就没淡过,甚至比古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和愿望,即使是城市人,也会把他请上墙壁,以示吉祥。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数据库,更是传统文化的百花园。哪怕是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根达亚文明,年画的轨迹依然可寻。小时候,一到过年集市的年画摆满地面。那些年画就铺展在塑料布上巨沙螽,为防止被风吹走,上面被压上了石头、砖块、板条,等等。买年画的人们一走一过,看得清清楚楚。
乡人对幸福的渴望往往直接体现在年画上。门神、财神爷,都会走进寻常人家。当然,随年画一起走进百姓家庭的,还有毛主席的画像。老一辈人比较怀旧,更感谢毛主席给他们创造的生活,所以人们对毛主席十分尊敬,他们就把主席画像挂在堂屋正面的墙壁上,让每个进屋的人都投去敬仰的目光。
待到过年时,新结婚的年轻人还没有孩子,父母就会在他们的房间里,张贴上几张可爱的胖娃娃,以示对孩子的渴望。传统的生肖画,也会被人们张贴在显眼的墙上e乐充公交卡,以示新年新变化。那些象征幸福团圆、五谷丰登还有年年有余的年画,往往都会成为集市上的抢手货,人们把它们张贴到厅堂的墙壁上,图的就是一个吉利。
年画是年的图画无垢上仙,无论任何时候,不管哪个家庭,它都是乡村最淳朴的风景。它没有装裱的富丽,也没有名家的印记,有的只是美好的祝愿,有的只是美丽的风景。不过,有这些就足够了,用最真实的写照,展示最真的梦想,既不会浮躁不安,又不会铺张浪费,简简单单,淳朴自然,一年又一年,总把新桃换旧符,总用一丝丝希望,驱动着平凡的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