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马钱【论文下载论文范文】鄱阳湖绿道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论文下载论文范文

【论文下载论文范文】鄱阳湖绿道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论文下载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论文下载、论文参考资料大分享文库网本着让这些资源发挥其余光、余热的热情,搭建了一个分享平台,让大家来有偿分享自己的这些资源,让这些沉睡已久的资源变成现钱,也让那些急切需要这类资源的朋友能如愿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第一个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其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高度融合。 相比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带动能力强、环境污染小、经济收益高的特点,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张香凤、杨光灶(2012)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以南昌市为最大客源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导向模式。
①孙冬英、龚双双(2011)在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对策。
①冯淑华站在区域旅游合作的角度,提出构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网的区域模式等。
②上述研究成果打破了以往以行政区域为研究范围的界限,将鄱阳湖区域作为整体进行更广阔的思考重生之仙欲,为后续的区域研究打下了基础。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已近三十年,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维护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重塑乡村社会形象的功能也逐步受到政府及学术界重视。而绿道作为协调区域内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我国许多城市、乡村的规划之中。
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尚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针对该区域内“乡村旅游”与“绿道”的研究也是以单个城市为主,缺乏对整个区域的统筹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接着阐释了绿道之于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道体系,希望能对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占据江西省 30%的国土面积,拥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自然资源。 无论从外部市场的需求, 还是从内部发展条件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乡村旅游都是一种必然。
(一)外部需求拉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带来的游憩需求
在我国,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场中的主力军,乡村旅游更是城市居民周末闲暇首选的旅游产品。 江西省社科院在 《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2010)》中提出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的总体定位,即“以南昌为中心,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为次中心,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内经济、文化、科技和资源优势,加速区域交通、产业、商贸、产权、金融、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一体化进程,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而我国不同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出游距离大体上趋于一致,出游距离中意愿最强烈的距离段处于 50~300 千米之间。
④在资源特征上,华东地区近三十年的工业化浪潮使大范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工厂连绵的工业、城镇地域,而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盆清水”,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又因其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被称作“白鹤的故乡”,自然、质朴、粗犷的湿地原野景观对许多都市人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承担了满足环鄱阳湖城市群居民游憩需求的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十分迫切且适宜的。
(二)内部需求驱使---城乡统筹和内部发展的需求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包含 5 市 51 个县(市、区),面积达到 7.49 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达到2555 万人。 将乡村旅游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建设的切入点,有其优势及必然性。
首先,可借发展旅游实现新农村建设。 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彭晓冉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改造环境,搞好村庄绿化,要把江西建设成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 ”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执行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或拆村并点的规划战略,而是要完成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区域污染问题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任务,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则必须包括农村交通道路体系的生态化和人性化。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武汉、长株潭、太原等城市群)相比,发展程度还较低,城镇化水平仅在 30%左右,①未来还将面临着巨大的城乡统筹或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使当地居民通过旅游经营和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而且可以充分加强乡村居民自身发展基础设施的实力。
其次,社会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均需要乡村居民的参与。乡村居民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鲨鱼干, 是原生文化、民风民俗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鄱阳湖面积广阔,乡村居民是鄱阳湖生态环境最直接的接触者,也是最广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参与乡村旅游更有利于激发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 增强乡村居民对文化的自豪感,进而起到传承文化、保护环境及促进经济的三重作用。
(三)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旅游景区或资源亟需组合,经营方式亟需升级
鄱阳湖区域是旅游景区和资源的富集区,根据《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统计,鄱阳湖区域 “共包含 2 个世界遗产、2 个世界遗产提名地、2 个世界地质公园、1 处国际重要湿地、5个国家遗产、2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 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旅游资源档次高、数量多,然而,旅游产业的经营却仍未摆脱“门票经济”的落后局面。 旅游景区单纯的“门票收入”经营形式弊端诸多,过分依赖门票收入致使旅游产业发展惰性大,产品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游客需求变化的速度,最终致使景区吸引力下降,旅游收入逐渐减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迟早要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
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门槛低、 效益高、范围广,相比于“门票经济”更加灵活,产业链条更为延伸。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能延长人均停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额度, 能扩大接待游客基数,从而让更多的游客享受鄱阳湖更多的旅游美景,提高鄱阳湖经济区整体旅游收入。 同时,乡村旅游也更具有发展的活力, 十分容易与生态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高端旅游等多种业态相结合马钱,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相对来说风险小、受益广,适合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二、鄱阳湖绿道建设的意义
受益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熏陶,鄱阳湖湖区居民自古以来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传承湖区先民自然原生的文明遗产。 不健康的乡村旅游发展会对鄱阳湖区域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目前,鄱阳湖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应更多地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用前瞻的眼光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具体说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绿道建设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绿道可以统筹解决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的相关问题
首先,绿道可以调节自然资源利用以及游憩需求发展的矛盾。当今学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关注逐步由单纯的经济质量转移到游憩质量上,同时也刮起了生态环保的思潮,更加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国外,绿道已是许多国家规划师综合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常用的手段之一,并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其有效性。 例如,天然河道被人工渠化后,河流失去自净能力,致使水污染加剧、物种减少、自然形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 而通过将人工河道拆除,并配以绿道的建设,不仅恢复了河道自然形态, 还原河道原本的生态功能,还沿途提供了大量的满足区域人口游憩的场所。
其次,绿道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由“小、散、乱”变为“大、聚、强”.匡林很早就提出:“乡村旅游开发要小项目、多功能、广收益、布点成网;大区多个景点、小区单个景点;重点是设施组合、景点优化、不搞或少搞实体再建设。”
①本文认为,在当今的乡村旅游规划中, 这样的发展思路应受到推崇,而“布点成网”的关键在于保证景点或设施之间的连通性福晶园。鄱阳湖区域是旅游景区和资源的富集区,但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多数表现为依托在知名景区周围,呈“小、散、乱”的态势。因此,统筹规划和发展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对鄱阳湖区域来说极为重要春莺啭。利用绿道更能保证乡村旅游地组团开发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由“点”到“组团”,保“量”又有“质”的目标。
(二)绿道通过提供场所来扩大经济收益群体,缓解乡村经济分配不合理之症
在乡村旅游地聂曦,乡村居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其最关键问题在于经营权的不良分配,而经营权在空间上却表现为“场所”的问题。 实际上,绿道所提供的客流及空间为当地乡村居民创造了许多潜在的经营空间和经营机会,而此类机会往往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或对运营者有很高的素质要求。 因此,绿道更像是乡村居民参与旅游的温润的“土壤”,能起到调整利益分配结构的作用。以最为极端的“走鬼”经济为例,“走鬼”缘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香港流动商贩的代名词, 经营地点通常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段。
②“走鬼”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弱势群体经济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对城市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然而,对乡村旅游地来说,却可以当做解决经济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企业、政府与当地村民矛盾的思路之一。 目前,许多国家对“走鬼”有很多先进的做法,使“走鬼”成为了既管理有序,又满足就业,还不失特色的特殊业态。 例如,新加坡聚集全国 15000 个“走鬼”,组织了100 多个“小贩中心”,使之成为著名本土特色的旅游景点;③韩国政府设置“诱导区域”,在城市外围空地、河溪两侧道路、长时间形成的市场道路来容纳商贩神医柳下惠。④
(三)绿道可以为新型旅游活动提供各类空间,充分发挥鄱阳湖的生态优势
根据以往学者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产品的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可分为“运动休闲型”、“品味自然型”和“民俗共赏型”.从国际经验来看,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将更强调“参与性”,出游目的逐步从单村的农事体验向“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过渡,⑤“运动休闲型”乡村旅游活动得到广泛的普及。而现阶段,国内乡村旅游活动仍是以“品味自然型”、“民俗共赏型”为主,“运动休闲型”比例很低,而此类旅游活动,如徒步旅行、骑马、高山自行车、雪上汽车等运动项目大多使用的是“线性”空间,其不仅对道路连通性有一定要求,景观质量也是影响旅游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廖国钺。绿道极大增强了旅游活动的趣味性,良好的景观也使得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大大提升。
鄱阳湖区域乡村旅游地大多处在风景优美的区域,或绿林成荫之下、或水流湍急之侧、或群山环抱之中,将林地、河流、山脊线的线性空间打造成为景观优良、生态效益高的绿道,对乡村旅游地整体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从现状上看,由于鄱阳湖湖面较大,且受限于保护区环境保护要求,资源分布不集中的劣势无法通过在湖内开展大规模水域运输服务来弥补,环湖旅游交通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娱乐篮坛。
综上所述, 无论是其适宜性还是必要性,对乡村居民或是乡村旅游者,用于资源使用还是生态保护,绿道建设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未来该区域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鄱阳湖绿道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 5 市以及抚州、宜春、新余、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 51 个县(市、区),地处江西省最重要的两个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地南昌、九江之间,且南昌、庐山、九江周边地区是发展成熟、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区, 其外部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部旅游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较弱。 湖区与南昌、九江等周边城市干道、鄱阳湖环湖现状主干道以及旅游村镇间的道路建设及交通组织均不够理想,弱化了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联系,影响区域旅游整体功能的实现。
此外,经济区内部更是缺少游憩道路所必需的基本环境、服务设施和交通工具。 非主干道路(县乡道)环境较差(如鹅湖书院到铅山路段),缺少应有的舒适度及服务设施、游憩交通工具。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道建设要重点涉及区域内旅游集散地、旅游片区、旅游节点之间的交通通勤需求,也需要对鄱阳湖交通方式、绿道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安排。
(一)环湖区绿道体系布局
绿道体系框架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绿道、二级绿道和三级绿道。其中,一级绿道为景观最为良好, 交通功能最为优越的高标准绿道,具备连接区域内旅游大片区、一级旅游集散地及主要河流两侧的交通及游憩的功能,将是游客使用最多、服务功能最为集中的绿道;二级绿道为景观较好、交通功能较为优越的普通绿道,具备联结旅游片区内各景区以及二级旅游集散地的功能, 是游客进一步进入生态经济区内部的绿道;三级绿道是各类主题明确的旅游小道,是数量最多、最具特色和风情的景观游赏道路。具体如下:
1.一级绿道
六大旅游片区之间的绿道,即环湖生态旅游度假片区、昌赣城埠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庐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区、景婺国粹文化旅游片区、怀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区、抚江临川文化旅游片区六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之间的绿道,即南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九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景德镇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上饶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鹰潭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抚州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水系绿道,即结合流域治理,沿赣、抚、饶、信、修三河修建的河流保护型绿道。
2.二级绿道
以鄱阳、星子、吴城为三级枢纽地的环湖生态旅游度假片区都宝路钱包, 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联结沿湖的新建、永修、共青城、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等的绿道。
以南昌为一级枢纽地的、以新余为二级地的昌赣城埠文化休闲旅游片区,即以南昌市区两江四岸游览区为中心,联结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新建县、进贤县、南昌县、安义县、丰城市、高安市等的绿道和以渝水区为中心,联结樟树市、新干县的绿道。
以九江为二级枢纽地、修水为三级枢纽地的庐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区,即以庐山山体为中心,联结庐山山上游览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星子(庐山山南)等的绿道和以西海为中心,联结永修、武宁、修水、靖安等的绿道。
以景德镇为二级枢纽地,以婺源为三级枢纽的景婺国粹文化旅游片区, 以景德镇市区为中心,联结乐平市、浮梁县、万年县等的绿道和联结整个婺源县各个景区的绿道。
以上饶、鹰潭为二级枢纽地的怀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区,以三清山为中心,联结信州区、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县、横峰县、铅山县、广丰县等的绿道和以龙虎山为中心,联结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弋阳县等的绿道王磊静。
以抚州为二级枢纽地、资溪为三级枢纽地的抚江临川文化旅游片区,以临川区为中心,联结金溪县、资溪县、东乡县等的绿道。
3.三级绿道
景区内有:三清山、龟峰、庐山、三爪伦、鄱阳湖湿地公园内的各种步行小径系统;
风景和文化小径有:徽饶古道(徽州和上饶):始建于唐代,徽道的其中一段,古时是一条重要的驿道,名曰“吴楚古道”,又名“徽饶古道”.素有七省通衢之称。 其岭长 15 华里, 史称 “上七下八”,宽丈余,全部用青条石砌就,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岭脊有一线泉、万善庵、堆婆石、同春亭等名胜古迹。现已被列为省级文化与生态旅游点和文物保护区域。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风光秀丽娱乐之大亨。西山商道,从明朝到民国是安义、奉新、靖安、修水、九江等地来往南昌的必经之路。如今在西山还残留一小段,道路为麻石砌筑,路旁山林茂密, 其他有待发掘的风景和文化小径。
主题和特色小径有: 江西自然资源丰厚优美,历史悠久漫长,文化积淀博大深厚,有很多有待发掘和打造的主题和特色小径, 如老俵之路、游憩小径、乡野小径、遗产小径、赣风古韵民居小径、朱熹鹅湖之会小径、王勃省亲小径等等。
(二)环鄱阳湖绿道的交通工具支持体系
1.非机动车
包括: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公路车、山地车、单人车、二人车、三人车、马车等。 非机动车交通工具是世界上绿道体系中大力支持、鼓励和倡导的一种交通工具,它不仅节省能源、没有噪音,而且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自由性的要求,深化旅游体验,因此,它在环鄱阳湖的绿道体系中是应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一种旅游交通工具。非机动车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的不足之处是环鄱阳湖路程近千公里,对于相当多数人来说,只能作为部分路段的代步工具,而不可能全程使用,因此,其他形式的环保交通工具也必须兼有。
2.环保观光车
包括:“小火车”、电瓶车、助力自行车等。 环保观光车类交通是保障游客在景区内进行中长距离转移的必备工具,是游览速度较快、内容较多,但体验较为平常的交通形式。
3.公共机动车
交通、自驾车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能源问题以及低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公共机动车的交通是绿道交通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 基于理想和现实的考虑,在绿道的交通工具支持体系中,自驾车不作为绿道鼓励的交通工具,但应考虑自驾车的需要。
(三)环鄱阳湖绿道的建设和管理
1.绿道的建设
绿道的建设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从而减少景观破碎度,节约资源,实现低碳的目标。在道路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交通流量小、景色优美和环境质量良好的道路,并通过植被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流。 对于自行车道的一些路段,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特色化建设,如障碍路面、沙石路面、泥土路面等等,增加骑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在绿道树种的选择上,尽量利用江西本地的乡土树种,优先选择树形优美、材质优良、花朵美丽以及有其他多种用途的树种,并实行符合生态原理的搭配。例如,乔木树种可优先选择樟科的樟树、楠木、檫树;五加科的刺楸、杜英科的猴欢喜、山茶科的木荷、七叶树科的天师栗、木兰科的木莲和玉兰、鹅掌楸等等。
2.绿道的管理
包括:(1)电子化管理至尊女王爷,即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如“旅游一卡通”电子化管理)以及异地还车措施等;(2)统一化管理,即建立跨地域的统一管理机构和协作的管理模式;(3)通达性管理,即建立统一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绿道综合服务区。
四、结语
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旅游从业者,乡村旅游都具有参与门槛低、涉及资源多、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血胎换骨。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绿道建设,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将生态、健康的游憩理念传达给游客,实现对乡村居民的旅游扶贫;还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起一道自然资源保护的红线,实现区域范围内资源品质的正提升;对政府及规划者来说,绿道体系的建设也是规划思路由 “孤岛式”、“点面式” 转变为 “连续式”、“整体式”的体现。获取更多论文范文、论文下载、论文参考资料资请关注下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