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革开放40年,与书同行-魅力乌拉特前旗
改革开放40年,与书同行
编者
对于国人来说,直到40年前,一个“阅读饥渴”的时代才终于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禁锢被渐渐打开,思想文化的洪流激荡澎湃。
本期读书版邀请几家出版社掌门人,挑选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出版的重要作品,告诉我们,这段历史在书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
“汉译名著”:
触摸人类已达的精神高度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
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不仅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还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我自1983年上大学成为这套丛书的读者,到1990年毕业有幸加入商务印书馆,责编过其中部分图书,一直到现在,这套书伴随了我35年的历程。
有学者说狂野骑士,“如今35—60岁的中国学者,没有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几乎不存在。在我的同行中,差不多每人至少有100到200种。”
汉译名著丛书,所收书目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地理等学科领域,展现各种立场观点,自1981年出版至今已超过700种,被誉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国外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国外著名的学术界代表人物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对工业化、现代化阶段所涉及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问题的见解。这套书为中国读书界打开了一扇关闭许久的、向世界开放的窗口,也滋养了几代国人。
1982年,丛书第一辑一出版便被一抢而空。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猫肉的做法,得知《经济学》出版后便立即联合行动,派出专车,在全市及郊区各书店搜购此书。更有年轻读者来信表示,“知道你们出版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感到无比高兴。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恐怕只有恋爱可以跟这件事媲美了。”
1984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世界古今有定评的学术著作都翻译出版。这表明了一个开放的国家对待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
作为这套丛书的编辑之一,出版人之一,读者之一,我甚感荣幸;其中甘苦,甘之如饴。雪白的封面,象征知识传播的蒲公英,以学科门类划分的橘、绿、蓝、黄等书脊颜色,成为读书人书架上、心灵里崇敬而温暖的情结。也正是这套标志性品牌图书,确立了商务印书馆在当代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声誉和地位。
40年来,汉译名著始终紧紧跟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软碟通注册码,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回溯理论来源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汉译名著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理论支持。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17部著作都出自汉译名著丛书。
“通过这些著作,人们有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这套丛书的出版说得大一些,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这是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时任商务总经理兼总编辑陈原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撰写的发刊词中的两句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路途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将继续做好选题规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断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继续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供思想和理论滋养。这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也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二十四史”:
以辉煌国史续接文明传统
徐 俊(中华书局总经理)
《史记》(修订点校本)邱服义,中华书局
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正如清人龚自珍所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使一族灭亡,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践踏与毁坏它的民族历史,从而消解它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认同。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们历代都有盛世修史和校刻正史的传统。宋代有所谓“十七史”,明代有所谓“二十一史”,清代有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钦定“二十四史”,民国有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不同时期的“二十四史”通行本,是一个时代人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3000多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首倡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提出“历史上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版本”的目标。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时20年完成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堪称新中国最宏伟的古籍整理工程。
国史辉煌,使命光荣。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并非始终礼敬有加。改革初期,国门初开,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社会上产生了反思传统文化的思潮。这种反思并非全无益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此承受了一些过度的质疑乃至批判,甚至有激进者提出,要将传统“请出”课堂。人们对待自身传统的态度,反映出的是对民族的信心及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度。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彰显。“国学热”几度兴起,国学经典从学者案头走向普通读者,传统文化成为颇受欢迎的电视综艺,走进千家万户吕小骏。
在此大形势之下,作为传统文化出版重镇的中华书局,得新时代、新技术之助力末世竞技场,必须奋发有为。
随着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点校本“二十四史”的问题逐渐显现。得益于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深入,大量珍贵文献、善本和海外古本的利用,以及数据库检索技术的进步,2006年,我们着手规划修订工作,希望形成一个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精审、阅读方便的“升级”版本。顾云昌首先推出的,便是《史记》的修订本。《史记》修订由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主持,历时8年,其选用善本之精,规模之全,超过此前各家,出版以来广受好评。
最近,一位读者给我们的公众号留言:“小时候爷爷带着我读点校本‘二十四史’,为我打开了一扇学习历史的大门;爷爷去世后,便再也没有人给我讲《史记》。我想快手杰哥,我以后也会给孩子讲‘二十四史’,邢雅晨那套书也会传下去的吧。”国史,承载着读者代代相传的温情,也承载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使命小宇吉他谱。我们愈发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整理与普及,既要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同步,也要与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步,更不可与时代脚步有须臾脱离。
:
《激荡四十年》:
书写中国当代企业史
沈家乐(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激荡四十年》,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梁博的微博。非常幸运,中信出版社在年初时出版了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新书,加上他于10年前出版的《激荡三十年》,组成了《激荡四十年》系列。
在这套书里,他用娴熟而优美的文字对40年来的经济改革进行了整体叙述。以编年体的方式,对每一年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记录,其中的叙事主角是那些有血肉、有悲喜的商业人物,而在传统的中国史书上,他们从来都是被忽视的一群人。
这套书的缘起,要追溯到10多年以前。吴晓波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的时候,萌生了“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的念头。他说,虽然这在当时对他来讲是一个挑战巨大的工作,但有些念头,萌生了之后就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使命凌空而降,使他无处可逃。于是,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他都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史实资料之中抽丝剥茧。这过去的30年是如此辉煌,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
而这个念头诞生的时间,也正是我即将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前期作为吴老师的学生,我已边缘地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准备工作;而到了《激荡三十年》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已经加入中信出版社,作为该书的编辑之一,见证了它的诞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确实是最不可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陈丞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中国变成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一群小人物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而《激荡三十年》,就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浪漫情怀的财经作家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从经济改革角度对其所作的一个梳理和记录。
时光荏苒,转瞬已是2017年。作为依然在经管出版行业坚持前行的出版机构,我们自然非常关注相关题材;因为之前的渊源,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激荡》系列。而吴晓波早在年初就已经开始了这部作品的调研与写作。在一次会议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用“水大鱼大”这几个字来形容过去的10年刘玲辉,这便是新书书名的来源。
在2017年“十一”长假期间,我们拿到了这本书前9章的初稿,当时总编辑已经在休假大潮如歌,在手机上看完了几乎全部内容。然后,4个经验丰富的编辑,连夜开始赶工。作者随时会在工作群里将他的修改发过来,最后两章的定稿大概到12月才全部收齐。同时,我们又修订了《激荡三十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推出了《激荡四十年》合集,一套三本书。目前,新书的销售已近50万册。
后来的很多活动场合,我们意外发现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小朋友也在阅读这套书。作者问:你们是怎么看的?答曰:从我出生的那年开始读。
:
《沉重的翅膀》《抉择》:
文学映照着改革的步伐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
1979年2月6日至13日,在时任社长严文井、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韦君宜等人组织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全国部分中长篇小说作家座谈会。茅盾亲临现场,魏巍、李准、冯牧、陈荒煤、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刘绍棠、陆文夫、林斤澜、秦兆阳、宗璞、刘心武、蒋子龙、冯骥才、竹林、茹志鹃、莫应丰、古华、秦牧……六七十位老、中、青作家齐聚一堂,盛况空前。
这次会议,吹响了文学出版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号角,为之后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那时起,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画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之作。尤其是长篇小说领域,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43部作品中,人民文学社出版的占17部。这些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时代的历程留下了忠实的记录。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如《沉重的翅膀》和《抉择》,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段。
《沉重的翅膀》是作家张洁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长篇小说,热情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作品描写了国务院和重工业部下属的一个企业——曙光汽车制造厂,在1980年围绕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所进行的一场复杂斗争,以小见大,反映出改革的必要性。主人公郑子云取得的胜利,反映出改革就是民心所向。
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间点,张洁能够交出这样一部力作,难能可贵,作者和出版社都承受了很大压力。当时的社长韦君宜曾鼓励张洁说:“有人曾怀疑你能否写这种题材女皇爱耍诈,能不能发挥你的特点,而且工业题材过去有一个套子,看了使人头痛,没兴趣。然而你写的各个人物都是人,把高级干部写活了余则成是谁,写得很好。过去很少有人把高级干部当做人来写,不是写得很好就是写得很坏。看得出你着力写了郑子云,他有思想,有主张,但不是完人。”
《抉择》这部小说,同样影响了一代人。小说反映的是腐败与反腐败的激烈斗争。大型国企纺织厂濒临破产,几千名即将失业的工人聚集在厂门口准备上访刘航悦。临危之际,市长李高成只身赴工厂私访,弄清了企业倒闭的祸首,正当他准备向腐败势力反击时,却得知自己的爱妻竟是腐败集团中的一员,他不得不在党性与亲情面前做出抉择。作品笔力深厚,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作者张平对国企行业作了细致研究,对中国的反腐败问题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抉择》与《沉重的翅膀》互相映照,它们真实记录了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我们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和矛盾。这两部作品食饼筒,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同类的作品,都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前进的步伐。
: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8年4月24日14版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