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自闭症患儿的情况千差万别,家长需重视时间并非最佳良药-南昌二七医院
雷晓晨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来自星星的孩子”是社会对他们常用的称呼。如今,自闭症在国内经历了由罕见病到流行病的转变,自闭症患儿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自闭症患儿的情况千差万别
“我家孩子不像电影里的那个雨人呀,他又不是躲在角落一动不动,怎么可能是自闭症?”发出这种疑问的患儿家长并不少见。电影《雨人》中患有自闭症的雷蒙,他生活恪守固定的仪式,他要在固定时间看固定电视节目,每餐有固定的食谱,要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重复刻板。在普通家长印象中,自闭症患儿通常是一言不发的躲在角落里,只做某一件自己恪守的事。这其实是个误区,自闭症的症状很复杂,没有两个自闭症患儿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多数人印象中的患儿形象只是某一种类型表现,每个孩子症状的轻重程度和侧重点都不一样,表现千差万别。
自闭症的孩子多是以语言问题来到医院就诊,家长会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与家人交流很少,起初只是觉得语言发育迟缓。事实上,这类孩子和单纯语言发育障碍的孩子不一样,他们除了说话少,还存在更大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社会交流障碍,他们没有沟通意识,对家人爱理不理、自顾自,呼之常无反应或回应非常少。这类小朋友通常不会模仿,没有假扮游戏(假装是小警察、小厨师、小爸爸小妈妈等),他们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回避目光接触,或只在对方的脸上一扫而过,眼神没有交流,没有主动的注视。
时间并非治疗自闭症的良药
据介绍,自闭症一般起病于3周岁以内,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症状。从临床看,儿童发病率男女比例为4:1。单凭某一个特征是不能判断自闭症的,除了语言、社交障碍,患儿通常伴随有狭窄的兴趣或刻板行为。自闭症患儿一般有特殊的兴趣爱好,比如转瓶盖、反复乘坐电梯、喜欢把东西放在固定的角落等,他们会固执于一种形式,没办法忍受轻微的改变。饮食上的狭窄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表现,他们只吃几种食物,其他东西完全不吃,食谱很窄,具有独特的饮食习惯。还有的患儿特别喜欢旋转,身体总是在转圈圈,很难打断他们。简单说,患儿在味觉、触觉、听觉、痛觉等各种感知上都可能发生类似的异常,症状多种多样。
自闭症患儿一般确诊年龄段在两岁到两岁半,在这些确诊的孩子中约有3/4接受了康复治疗。没有康复的孩子,恰恰是那些最初症状较轻的孩子。对于每个孩子,医生都会告知家长如何介入、如何训练,但越是轻度症状的孩子,家长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的症状只是时间问题,长大后慢慢就好了。
家长可从参与孩子的游戏介入
“后悔死了,恨不得重来一次。”3岁男孩亮亮(化名)就是这样一个案例,近日妈妈带他来到南昌二七医院,后悔不已。两岁时,亮亮因说话少来到儿童发育行为诊疗中心就诊,当时张连舫专家给出轻度自闭症的诊断,需要训练并随诊。遗憾的是,家长并没有重视,时隔一年,孩子的症状明显加重,这让家人无法接受。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除了专业的训练方式,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在家庭中更多的介入。建议家长可以从参与孩子的游戏开始,跟孩子建立一个共同的注视,然后再选取专业的方法,如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听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
从跟踪患儿的评估结果看,参加过相关训练、父母介入的患儿都有了进步,而轻症没有进行干预的患儿,几乎没有进步,个别的症状还加重了。对于就诊患儿,一般是从行为观察、父母提供病史、专业评估方面进行诊断,还可借助仪器检查来发现一些问题。
“早发现早诊断非常必要。”张连舫专家提醒,在医院和康复机构的训练之外,家长一定要介入,因为父母与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有了他们适时的参与,才能逐渐提高孩子的能力,不断在成长中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