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以罗某文之个案研究为例-中国特殊教育论坛

雷晓晨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以罗某文之个案研究为例-中国特殊教育论坛

雷晓晨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以罗某文之个案研究为例
邓晶文
江西省宜丰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以我班教育对象罗某文为例,试通过观察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及儿童情绪表现,制度矫正计划,分析实施矫正中出现的问题及达成的效果,最终确定本班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实施原则,以点到面扩展到全班相关问题行为的矫正中去。
关键字
自闭症儿童 问题行为 个案研究
正文
1 前言
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1994年在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介绍在当时自闭症的流行病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到五左右。Yeargin·Ausopp等人从美国本土自闭症千分之六的患病率评估分析认为中国具有高功能和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应为120万。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种:引起他人注意的功能(即社会性正强化)、逃避的功能(社会性负强化)、自我刺激的功能(即生理性正强化)以及因身体不适表达或发泄的功能(即生理性负强化)。
2 个案研究
2.1研究对象
罗某文,男,2002年出生,被医院诊断为自闭症。该儿童身体发育正常,体重、身高与同龄儿童相似。无肢体障碍,特别爱拍球。无重大身体疾病。认知、感知觉、模仿等发展领域存在明显的发育迟滞。据平时观察,罗某文平时的问题行为主要为经常逃避课堂,上课期间经常用上厕所、拍球、发脾气和找妈妈等理由来逃避课堂,老师及家长在劝阻了他的问题行为之后,过不了多久他依然会继续逃避课堂,甚至会发脾气、摔东西及伤害其他同学。罗某文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学习,而且也分散了教师的课堂注意力,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
2.2行为矫正方法
2.2.1界定问题行为:以各种理由逃避课堂
从2016年4月1日开始,教师填写发生次数记录表[表1],记录儿童问题行为在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次数。根据记录及老师观察显示(从2016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一个月内问题行为每节课均会出现,出现频率平均为每课时10次):在上个学期初期,该生所在班级因班主任临时到隔壁学校上课,班级的课堂秩序混乱,多数学生出现上课期间随意进出教室的情况,当班主任回来上课后,其他同学的这类情况已经好转,而罗某文依然不愿意上课,想到教室外面拍球,并以上厕所、拍球、发脾气和找妈妈等理由来逃避课堂,在教师和家长劝阻之后不久并没有好转,严重的时候会发脾气、摔东西及伤害其他同学。导致教师及其他同学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
表1 发生次数记录表
被观察者:罗某文 观察时间:4月3日8时20分到9时整
观 察 者:邓晶文 观察场所:数学课堂
行为概称
划记(正)
小结
备注
逃避课堂
上课时发脾气
正正

10
1
去上厕所
因为阻止他出教室而发脾气
2.2.2行为功能分析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以及一个月的观察记录,行为功能界定为:逃避(课堂)和表达(通过发脾气表达自己的烦燥)功能。
2.2.3确定干预方案及实施
确立该儿童的干预目标是:在一个课时内,逃避课堂的次数减少为0次,且不在课堂内发脾气。
选择实施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正强化+惩罚原理
强化物(SR+)与惩罚物(SR-):SR+为拍球活动,SR-为让他妈妈回家,不在学校陪读。
确定基线:第节课逃避课堂的问题行为为10次。
实施方案:1.教师告诉罗某文,如果在上课期间走出了教室,就让妈妈回家,不陪读。2.前两个星期,将每节课吵着要出教室的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就奖励他下了课可以拍球,否则的话不能拍球。3.后两个星期,在上课期间不会再吵着要出教室,就奖励他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可以拍球。
实施原则:及时强化,不可提前,也不可延缓;不可强化错误行为,如果罗某文冲出了教室,或者发脾气,不应给予强化,而是给予惩罚,并且态度一致。
3 研究结果
对罗某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行为矫正,从最初每节课有10次的课堂逃避行为减少为0次,且不再在课堂上发脾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讨论与分析
从罗某文的矫正过程来看:
儿童的目标行为能在干预日期内达成,行为矫正是有效的;
正强化和惩罚原理的相互使用,能增加期望行为的频率,减少不期望的行为频率;
干预期间,应先着重观察记录,再确定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的制定要着眼于儿童的兴趣及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康复与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