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的判读关键和照护提醒-喜安人文

雷晓晨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的判读关键和照护提醒-喜安人文

雷晓晨
由于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表现的症状大多相似,经常让人容易混淆,到底这两种疾病有哪些差异?判断的标准为何?在日常生活上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家长该如何给予协助,伴随成长呢?
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儿童期崩解症在早期都被归类在「广泛性发展迟缓」中(编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简称DSM-4),但近年精神疾病的诊断系统中(编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已经取消亚斯伯格症之独立诊断,被纳入自闭症光谱中。然而,亚斯伯格症和自闭症至今仍常被拿来做比较。

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的同异点
过去被认为父母若采取太过严厉、冷酷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有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等精神疾病,虽然许多研究指出,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会互相影响,但上述说法早已被推翻,目前能确定的是这两者之成因和遗传有很大的关联,不过,还无法清楚确定真正的生理基因为何。
医师指出,典型自闭症主要有语言发展迟缓、人际关系与互动障碍、重复与固着的行为三项特征,在临床上也分成低功能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
自闭儿若能早期发现得到良好的疗育,智商可达到70分,而且于5岁前发展出沟通性语言能力,就是属于「高功能自闭症」,反之,持续各方面的发展迟缓则视为「低功能自闭症」。
至于亚斯伯格症,依照定义而言,并无语言发展问题,但同样有人际互动的障碍与重复、固着的行为,也会有局限的兴趣之状况。虽然亚斯伯格儿在智力与口说发展上没有缺损,但仍可能对一些较隐晦或抽象词句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许多人觉得亚斯伯格儿与高功能自闭儿非常相似。
除此,以临床上的经验,亚斯伯格儿与高功能自闭儿还有几项细微的不同,像是亚斯伯格儿对人多半较感兴趣,只是在人际关系上无法达成一来一往的互动,但经常呈现出对他人来说比较怪异的互动行为,因为这类孩子偏单向沟通,如果合并局限兴趣时,很容易一直与别人分享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例如:星星、火车等,且往往会自顾自讲,不太能注意到对方的情绪感受,有时对方已经不感兴趣,着手进行别的事情,他却无法察觉,因此,会显现出人际关系的问题。
上述所说的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之特征原本属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的分类,但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亚斯伯格症纳入自闭症光谱,统称为「自闭症光谱疾患」,使原本三大特征综合成两大核心,最大的改变是把语言沟通与人际互动合并为同一类的障碍,因为人际互动好坏与否都是在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出现问题所导致,但重复与固着的行为这两大部分仍存在。
然而,有些孩子也可能出现仅有语言与人际沟通之困难,却没有重复与固着行为,便称为「社交沟通障碍疾病」,许多亚斯伯格症儿或许会属于这一类。

判读疾病6 大关键
在特征上,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都有口语能力之差异,这关系到被确诊的时机。典型自闭症儿从小就不太理人,喜欢独自玩耍,也不太会说话,与他人少有眼神交流,甚至不喜欢和人有肢体的碰触,故容易在早期发现,尤其是家族遗传病史的孩子,自闭症特质明显,可能在1岁左右就被诊断出来,平均最常见的诊断时机是2岁左右,因为核心症状较为明显。
由于亚斯伯格儿没有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婴幼儿成长阶段会如期的喊爸妈,说简单的词句也没问题,因此,会比自闭儿较晚发现,通常到了幼儿园或学龄阶段开始和同龄孩子互动后才察觉异状。
究竟该如何发现孩子是否为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呢?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点又有哪些?以下六大关键供父母参考。
关键1-智力发展
一般来说,典型自闭症中的高功能自闭儿智商会高于70分,但机率不到1/3,低功能自闭儿则为70分以下,占自闭儿的大多数;亚斯伯格儿的智商大多为正常,通常都能达70分以上。
关键2-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是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有些孩子较晚开口说话,但自闭儿与一般语言迟缓儿相比,自闭儿与人互动时,少有眼神交会,即使看着你,也像似将人看穿般,而非一般人对话看着彼此的眼神;除此,很难用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几乎是用手势表达需求,例如:拉着爸妈的手、指着别人的东西等,许多的肢体语言沟通较晚才会发展出来,有些孩子不会出现肢体动作,更别提能够理解他人的肢体语言,即使到了成人,肢体语言沟通也很少。
典型的自闭儿在语言发展不仅迟缓,也容易出现一些仿说,如同鹦鹉般学着你的尾音说话,例如:问他「今天吃饭了没?」,他会说「吃饭了没」;「你今天玩什么呢?」他会说「玩什么呢」;「你叫什么名字?」,他只会说「名字」。
与自闭儿不同的是亚斯伯格儿在语言能力上并无显著问题,他们的发音正确,甚至可以咬文嚼字、措词拗口,从小没有讲话慢的情形,只是他们会不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又是不能说,也不擅长察言观色,说话容易得罪他人却不自知,进而影响人际关系。
关键3-人际互动
自闭儿不论是高功能自闭症或低功能自闭症,对人的兴趣都比较少,但亚斯伯格儿往往是比较主动,对人也相较有兴趣。
典型自闭儿在小时候喜欢独自玩,对于陌生人与新环境的适应呈现两种极端状况,一种是非常怕生,对新环境特别焦虑,另一种是出现亲疏不分的情形,对陌生人并不特别害怕,谁都可以亲近他,谁抱他都无所谓,不太会寻找父母。
亚斯伯格儿虽然没有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但同样喜欢自己玩,到了学龄阶段会发现他不太和其他孩子互动,也不懂得与人分享。此外,不太能理解他人的表情、讲话音调(语言)、肢体语言(非语言)等沟通手段,容易出现人际沟通的问题。
关键4-重复、固着行为
无论是自闭儿或亚斯伯格儿,都有重复与固着的行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会有许多固执的一面,每天进行一成不变的行为常规且抗拒改变,一旦突然被改变,就会情绪失控,出现发飙、生气的行为,常令旁人不解。不过,他们对于自己的兴趣非常浓厚且执着,像是每天一定要去某个地方看星星或只对某类物品感兴趣。
除此,亚斯伯格儿可能会对动物、天文等有变化性的事物较感兴趣,但自闭儿则相对呆板,兴趣往往都是机械性、固定性,例如:火车、时刻表等。
关键5-感官敏感
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对声音、触觉、嗅觉、颜色等都会有特别敏感或不敏感的状况,也不太能分辨危险性,因此,经常出现受伤的情形,甚至会寻求较高的刺激而出现自我伤害的状况,例如:撞头、抠手、抓自己等,尤其是典型自闭儿或低功能自闭儿更为明显。
高功能自闭儿或亚斯伯格儿虽然也会对外在环境与感官上的改变难以接受,像是对别人的碰触感到不舒服、对某些高频率的声音(例如:警铃)特别排斥而跑去躲藏,但比较不会自我刺激与伤害。
关键6-社交能力
医师强调,不论是亚斯伯格儿或自闭儿,都被认为有「心智理论」的困难,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举例来说,甲、乙两个孩子在玩弹珠,一起将弹珠放在A盒子,乙小朋友离开后,甲小朋友偷偷把弹珠放到B盒子,待乙小朋友回来,应该会在哪个盒子找弹珠呢?
一般4岁以上智力正常的孩子或有智能障碍、心智年龄符合4岁的孩子,通常会回到原本的A盒子找,因为乙小朋友离开时并没有看到甲小朋友把弹珠放到B盒子中,如果在A盒子找不到,就会知道可能在B盒子,但自闭症儿或亚斯伯格儿却是眼见为凭,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觉得别人也是这么想。
心智理论在自闭症研究中有两大理论,第一种是无法站在他人立场想事情,只会觉得「为什么别人要这样对我?」,经常觉得委屈,假如今天被撞到,他会觉得很痛,且认为别人一定是故意的,并不会认为是因为下雨,对方为了躲雨才不小心撞到他,因而容易曲解他人的意思。
除此,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也常因讲话过于直接而看起来有点「白目」,例如:当众指着某个人说:「你好胖,脸上长很多痘痘。」,不懂得为他人留面子,更不会顾虑他人的感受,认为事实应该要说出来,对一些情绪和表情的辨识能力也较差,往往看不懂别人的情绪,很容易触犯到他人,故在人际关系上会造成许多冲突。
第二种则是这类的孩子对细节的掌握能力比全局还好,正所谓「见树不见林」,他们只能看到一些细节,对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却难以掌握,因此,容易单就小部分而以偏概全,导致判断事情容易出现偏差。

不靠药物,3 种治疗对策
在医学上,目前没有针对自闭儿和亚斯伯格儿的药物治疗,多半都是施以行为治疗或应用行为分析,以下分别做说明。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要减少他们不适当的行为,例如:情绪问题、自我伤害或对他人出现攻击、重复与固着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增加好行为。
在治疗时,给予明确指令后,当孩子出现眼神的接触、口语的表达、互动的增加等行为时,应立即给予一些奖励,促进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跟人进行语言沟通与互动,增强好行为出现的机率。同样的,当孩子出现负向行为时,也会予以剥夺权利,减少一些重复与固着的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
当孩子出现一些负面行为时,不仅仅处理当下的状况,而是要分析他们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举例来说,如果今天他打了人,除了先隔离,还要去了解因果,可能是因为东西被抢走、声音吵得让他不舒服,想摀住耳朵而甩到人等,再依照这些因子去做防范。若发现孩子每到固定时间就会攻击他人,了解原因后,就要去改变环境与作息,减少这个因子的出现。
人际互动介入训练(RDI)
这是属于新的治疗概念,训练孩子尝试去猜测别人的想法,藉此活化大脑,使其产生更多的连结,学习如何知道别人的反应与响应。

日常生活照护5 提醒
医师强调,当家中有自闭儿或亚斯伯格儿时,父母身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应该要正确认识疾病,除了好好照料生活起居,多陪伴他们之外,更要照顾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共度疗育时期,以下为五个重要的提醒。
1、寻求专业人员协助
针对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的治疗,都应该先寻求儿童心智科或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诊断,由于属于终生的疾病,如果能早期介入疗育,一来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二来也希望爸妈藉此有心理准备与特殊的孩子相处。
许多父母误以为孩子语言发展慢是大器晚成,却忽略他们除了不会讲话之外,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同时还会出现人际互动的问题,在群体中显得孤僻。其实有时候孩子太过安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能及早发现,才会有良好的预后。
2、正确认识疾病
当发现孩子是自闭儿或亚斯伯格儿时,父母应对疾病有所认识,因为孩子出现某些行为、说出某些话都不是出于自愿,建议不妨参加一些相关协会与团体。
了解病因之后,才能理智去分析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前因后果,不能只是为了安抚而给予糖果或其他奖励满足,无形之中会强化这些行为并被固定下来。
3、多陪孩子玩
一开始自闭儿对人较没兴趣,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感兴趣的物品陪他玩,与他多一些互动,让他注意到外界。
虽然亚斯伯格儿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不显著,但不太能接受变化,也难以站在别人的立场,因此,如果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生气时,可以边玩边告诉他:“如果别人是你,遇到同样的事情也可能会不开心。”必须教导他当有需求的时候,应该怎么跟对方说。
4、引导孩子观察别人
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对于一般人知道的社会行为与人际互动的诀窍比较难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具备天生就知道的能力,建议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观察别人的互动,从A、B两位小朋友的互动中,臆测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之间如何进行游戏、交谈等,如此一来,便能有机会读到别人的心。
反过来说,也许这类孩子没办法站在他人立场着想,但对自己的感受一定能察觉,假如今天他认为别人撞到他都是故意的,所以才很生气的回击,但他一定有过不小心撞到别人的经验,可以让他了解:「原来那个人和我上次的状况相同。」利用他自身的例子协助理解别人可能发生的状况。
早期疗育认为要教导他们社会的规范,告诉他们跟人说话要看眼睛、拿了东西要说谢谢等礼貌规则,但困难的是不论是自闭儿或亚斯伯格儿,都不懂得类化和举一反三,他现在也许明白别人踩到他的脚并不是故意的,但下次若推挤到肩膀,对他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事,无法相提并论。
即使他们可以背诵出规则,但却不会应用,因此,父母必须多费心思,除了教导之外,还要引导他们从自身经验联想,让他们有基础的社交概念,协助他们学会生活中运用。
5、父母调整好情绪
自闭儿与亚斯伯格儿在情绪反应、感官的敏感度或对事情的执着,往往会让父母身心俱疲,让许多家长感到伤心,认为孩子为何总是听不懂,且每次都是一样的问题,尤其是亚斯伯格儿对规矩非常执着,也较不圆滑,经常使父母觉得孩子好像故意在找麻烦,可能开始会说一些气话,像是「我不要你了!」这类负面言语,对孩子来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父母应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后,就比较不容易生气。即使感到挫折也不要气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习,靠时间慢慢累积经验。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相关内容



为儿童和家庭带来平安与喜乐
促进生命尊重与社会和谐
我们是各类发展迟缓儿童的智慧支持者
合作伙伴
台湾儿童发展早期疗育协会

台湾儿童发展早期疗育协会是台湾最早由早期干预跨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组织,1996年6月由郭煌宗医师、梁忠诏医师和数十位疗育专业人员率先于花莲成立。台湾儿童发展早期疗育协会历届理事长皆为儿童早期干预之医师或大学物理治疗学系教授。会员为从事发展迟缓儿童相关的医疗、教育和社福等领域的从业人员。每年十月举办跨领域之早疗论文大会,至今已十七届,堪称台湾早疗的菁英汇集平台。自1998年起在台湾已承办卫福部门的早期干预专业人员共同课程(初阶与进阶),连续八年,为台湾的早期干预跨领域合作奠定基础。2000年起该会在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设有早期疗育办事处,并在这3个县陆续设立了七个小区服务据点和一个早疗中心,并以“Lucky 7,Happy Children”为口号,期望这些据点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成长花园。(网址:公众号:xarw365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