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远离孤独不如这样做-迪安捷生物

雷晓晨自闭症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远离孤独不如这样做-迪安捷生物

雷晓晨

曾经有一位家长,从孩子一岁时发现“与众不同”后就一直无法接受最终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事实。4岁从幼儿园被退了回来,7岁得到确诊。但是父母双方从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真相。
为了早日得到康复,妈妈带着孩子住院接受治疗、康复训练,当在精神病院看到形形色色的病人时,她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甚至不敢相信孩子一辈子将和精神病院连在一起。
这位妈妈一直不能接受孩子是自闭症,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10年。
看到孩子表现出的自闭症儿童的种种症状,她也非常痛苦,但是又无处诉说这种痛苦。孩子的爸爸也因为孩子13岁了拉屎还弄到头上,曾经狠狠地打过他。事后又非常后悔地自责:“如果我命里注定非得有一个残疾的孩子,我愿意他是聋子、瞎子,哪怕是高位截瘫我伺候他一辈子也可以,只要不是自闭症就好。”
孩子妈妈也哭诉:“精神上的毛病能致人于死地,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神经,整个人都快要疯了。”
有人说,面对孤独症孩子,要带他走出孤独,远离孤独,但是,其实我们更应该走进孤独,了解孤独。每一个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父母才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
众所周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目前唯一被认为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康复训练进行各项能力的强化和提升。
当孩子拿起画笔开始乱七八糟的涂鸦时,很多家长总是加以干涉、阻止,甚至训斥和责骂。然而他们从来没有用心去了解自闭症孩子的内心,也不愿意耗费时间等一等孩子,甚至有一部分家长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
教育专家曾说:“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一个自闭症孩子表达他的不满的时候,唯一的语言就是尖叫。很多家长认为这是自闭症孩子不会表达的表达,被认为是缺点。但是张桂娥会长也说,一个人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只是爱他的人如何看。
不同的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总是以缤纷多彩的方式展现自我,也许自闭症孩子就是其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们终究是一个个体,他们是“这世界唯一的你——从遥远星球而来,用最独特的频率,告诉我们世界美丽又干净,就算飞到了世界的另一边,也不会因为这样长长的距离而感到胆怯。每一颗心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因为了解,各自喜悦。不用常常留在身边,却住在父母心里面。”
每一个自闭症都是一个唯一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尊和喜怒,在每一个自闭症患者面前,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敬畏。网友“守护天使”说,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优点与缺点,包括自闭。
自闭症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更是父母的老师。他们从不苛求你去理解他、包容他,把他当成一个异类去区别对待,但是他却教会我们平等地对待、安静地做自己、不妄加揣测和主观臆断。
面对一个自闭症孩子,家长总想把他们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或者说这个社会认可的样子,然后就不断地把孩子当成一个试验品,一次一次的去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又去埋怨,甚至互相伤害。
都说是父母陪着孩子,其实也是孩子陪着父母。孩子的爱是无声无息的,他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爱、身边的爱、以及父母的爱。他们虽然不会表达,但是却仍然渴望被爱。
他们的行为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定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我们的老师。正如自闭症圈内有名的融爸所言,“因为你是自闭症,所以你一定要变成不是自闭症。”
父母总是好为人师,但是却不愿意从孩子身上去学习,去感受他们的细微变化和对唯一世界的认知。只因为他们是自闭症,家长就极力想改造他们,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其实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管是以尖叫或哭闹的方式表达)、一颦一笑,都在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也会明白和懂得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友好,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回应这种友好。
认识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妈妈,她将孩子送到培智学校一段时间后,考试成绩比想象的要好,也结识了很多新老师、新同学,加入了一个温暖而友爱的集体。当其他小朋友拉着他的手一起说话时,自闭症孩子也回应了一个微笑。妈妈说,“尽管孩子现在还不能主动与人交流,也不会说主动语言,但是就算是在被动的交往中,对他的融入也是有益的。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那你就多敲敲另一扇窗,这扇窗就有可能被打开。”
父母要学会付出和放手,该付出的时候尽所能地付出爱与关心,该放手的时候在目及所能的范围内让孩子安静地思考和发呆。学会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去感受、去体悟,在生活自然环境中,给孩子提供爱的养心环境,让孩子在应用中去弄明白,在明白中去应用,在重复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拓展,在拓展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独立,然后和孩子一起在自然和相互的爱中学习和成长。从而让孩子在生活化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和他人互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谛,自然地引导孩子使之最终回归社会。
都说教育是定向的输出,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教育更多的则是双向的互动与回馈,更是一场持续的战争。作为父母,试着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老师,尊重孩子,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转载于孤独症网)
中国遗传学会
行为遗传学分会
成立大会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