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致95后传媒学子:你的同龄人,正在焦虑什么?-传媒志
雷晓晨
来源 |传媒内参
编辑|曹晓静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我们做了一个有趣又辛酸的行业调查。也许这个群体,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焦虑。
95后这一代传媒学子,年龄大些的已初入职场锤炼,年龄小些的仍在学界摸爬。从互联网的沸腾期成长,凭借未曾泯灭的职业理想来到这个圈子,又亲眼见证着媒体转型的风潮涌动和行业变迁的酸甜苦辣。
这一代年轻的传媒学子,究竟在思考着什么?又在头疼着什么?是深陷迷茫还是认为未来可期?在他们眼里,“无冕之王”的无上荣光还是否存在?笔者近日与80名95后传媒学子进行对话,覆盖不同层次水平传媒院校就读的学生,试图去了解他们的焦虑症结所在。
如果你也是95后传媒学子,不妨看看同龄孩子的担忧,与你有无不谋而合之处?如果你是高校传媒教育者,不妨看看人才期许与教育现状的鸿沟究竟有多大?如果你是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或HR,不妨看看未来市场的中坚力量,如今纠结焦虑的深层动因是什么?
我焦虑自己:
“我没有出众的实力,迷茫自己未来能做什么”
“实操能力太差,我无法胜任那些真枪实战的活儿”
实力配不上野心,到了战场却没有亮眼的兵器,很多本科传媒学子都有这样的困惑。或限于课程方案的陈旧、或限于传媒教育的师资水平,理论基础的积淀和实际业务能力的运用都没有强大到足以适应行业的新需求,社会生产力无法得以有效转换。这一焦虑在研究生阶段会慢慢转化成:理论与实践间的距离隔阂。依旧,焦虑于实操。
Z同学 本科毕业 吉林某高校:现在学校的课程方向设置没有办法和实际操作接轨,不懂得与时俱进。课本和老师的课件甚至都有十几年前的案例,更新太慢,根本不适用于现在热点快速流动的时代。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就特别头疼:理论知识没学明白,实操也很差,在就业的时候也很容易被拒绝。
H同学 研究生在读 北京某高校:无论专硕还是学硕,都是让一个劲儿地写论文,感觉自己的实战动手能力还是大学本科老师培养的。自己已经读到研究生阶段,老师在教学和平时的科研学术上更多的强调是站在行业角度纵横向地思考,但是如何把学术思考落实到内容创作的具体操作环节,我还是挺迷茫的。
“没有拿得出手的绝活,我不知道我的竞争优势在哪”
成为专家还是成为杂家?这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稀缺的时代,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的学子,往往发现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市场好感,甚至遭受排挤,焦虑来源于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竞争优势的考量标尺。
S同学 本科在读 吉林某高校:在最初实习的时候,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最强烈的一种感觉就是自己没有一个特别出众的点。跟中文的学生比,语言文字水平没有那么强;跟学财经的学生比,对经济的认知又不到位;跟学体育的学生比,自己对各种竞技项目的了解只能说是浮于表面,所以就特别迷茫。
L同学 研究生在读 北京某高校:我一个新闻学研二的学生在实习二选一的时候PK不过一个政治专业研一的学生。招聘的是编辑岗位,相对来说新闻业务比较对口,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更安全的政治专业,在用人单位眼里更受欢迎。
L同学 研究生在读 广东某高校:头部高校学子之间的竞争挺大,让我感觉压力山大。你去找实习找工作,我们真的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实力。我特别焦虑的一点就是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去适应瞬息万变的业态。
“我才二十岁,我不想这么早就猝死在剪辑台”
作为一个亚健康的高危行业,内外因的胁迫使得“早逝”、“猝死”、“疾病”成为司空见惯的从业代名词,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难以改变的现实。
某记者社区发起的《中国媒体人健康调查》显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媒体人占到了83%。年纪轻轻,各种疾病就找上门来,这种痛楚也在直戳95后传媒学子的心,他们极其焦虑自己从业后的生活质量,焦虑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是否会打破自己的既定节奏。本该享受大好青春时光的年龄,传媒圈职场的焦虑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向往自由的初心。
F同学 本科在读 浙江某高校:也许真的问到了我的心坎里,深入到行业的实践中,焦虑特别大,甚至今年被医生诊断出焦虑而导致的中度抑郁症。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对内容创作很苛刻,要想做出一个好作品哪有不熬时间、不熬精力、不熬身体的?慢慢地就会担忧起来:我将来要是长期从事媒体工作,身体真能吃得消吗?有人觉得95后的传媒孩子没有压力,其实有志向的人压力真的特别大。不是要证明给谁看你的强大,只是你自己需要为你所呈现的东西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就很难权衡身体的健康与学业工作的关系。
T同学 本科在读 四川某高校:假期参与了某媒体机构的实习,到后来成片审核阶段真的是每天都在熬熬熬。我当时可能快持续了一周每天清晨五六点才休息吧,大年二十九晚上结束工作回家的,然后年三十吃年夜饭觉得一点味道也没有。我当时就特别焦虑,我在想如果这是工作常态的话我会折寿吧……其实自己还年轻,还是喜欢比较规律的工作时间,稍微晚一点可以熬,可是常态化的三更半夜休息,怕自己的身体吃不消。
“没有那么高的学历,只能坐等机会一个个流失”
在中国,1994年以前新闻学类专业点有66个;1995年到1999年期间增加了58个;2000年到2004年增加了335个;而目前,已达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01个。盲目的膨胀导致巨大的竞争压力成为短期难以改变的局面。学历,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道关卡。没有更出类拔萃的教育经历,却向有明确学历要求的传媒机构应聘的95后传媒学子,虽凭鸿鹄之志向上攀登,也无奈坐冷板凳。
D同学 本科毕业 湖北某高校:好多老师说研究生阶段的新闻学习对实际业界的应用作用不大,但没有这一纸文凭,真的是会被拦在门外啊。去年招聘季投简历的时候才深感那种绝望。要么是本科985或者211,要么是研究生学历。用人单位要求很严格,有再高的实力也无奈,门都进不去。矛盾、焦躁,一直持续了半年。
Z同学 本科在读 山东某高校:我觉得学历真的很重要,成为媒体人起点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并不非得是985、211才是一位好的媒体人。但是学历对于大多数的传媒学子就意味着人脉资源、你老师带给你的资源、未来走出来的方向等等,这个影响相对而言就大一些。
我焦虑环境:
“严肃被解构的环境,让我找不到认真做下去的动力”
“那句话一直刺痛我的心:对不起 我们不要女生”
或是担心派去一线的安全、或是担心使用人力的成本,传媒圈总有一种对女性的特定歧视链。当然,不是全部的媒介机构。而那一小部分的“不待见”,已经深深刺痛年轻女传媒学子的心。她们焦虑着:我想伸开拳脚去做,可是连机会都不给我。
D同学(女) 本科在读 北京某高校:最头疼的应该是性别,因为我很喜欢做调查类新闻,但相关实习经常会直接要求只招男生,不给女生任何机会。就算不直接点出,面试的时候老师也会有所顾忌。现在出去外拍遇到的同行也基本上是男性,而从高中文科上来进而学习传媒专业的女生又有庞大的基数,所以会有点担心将来的就业。
L同学(女) 研究生在读 北京某高校:我感觉传媒圈对女生并不是十分青睐,尤其是央媒对女生的态度。除去女生自己的一部分因素之外,传统的媒体更想要男生,能上夜班,身体抗造的。我的师哥师姐们,男生去了媒体,女生考了公务员或者一些很小的行业报、出版社之类的,两者之间的落差还是挺大的。
“我说是媒体人,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写感情杂文的?”
还有一大部分95后传媒学子,他们更多焦虑的是整个社会对媒体的态度、媒体所要面对主体受众的负面裹挟之力。野蛮生长的无序、唯流量为上的标尺、众声喧哗主导的丑态,真的不会动摇传媒学子的内心吗?圈里的年轻人,他们比谁都了解互联网原住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趋炎附势还是坚守正道?实际上,他们也在焦虑着未来捉摸不定的受众趋向。
D同学 本科在读 四川某高校:社会对媒体人的污名化让我特别焦虑,在互联网上为追热点“吃人血馒头”似乎已经成为媒体人的代名词。一个职业缺少社会认同感,总是让我怀疑以后我在工作中遇到的质疑会很多。说一个让我头疼的,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有个公众号会发微博就自称媒体人?当然我没觉得媒体人就很伟大或是怎样,毕竟只是个职业而已,我只是觉得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职业,他们只看到了这个职业所存在的不好之处。这难免让我焦虑。
L同学 本科在读 陕西某高校:技术在发展、行业在革新,但是大众的媒介素养很让人头疼。特别是后真相时代,我会很焦虑我的受众完全无法理解我们的意思,感性大于理性。
W同学 本科在读 北京某高校:我最焦虑的是严肃深度类内容的注意力被逐渐稀释,导致创作者要么压缩时长、要么片子剪得特别碎,很难做出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娱乐至死的时代,我做的东西,真的会有人买单吗?
“选择陪在家人身边,还是放手去闯?”
有统计数据显示,42%的95后应届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而58%则选择到外省工作。几乎所有的95后传媒学子都知道,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传媒发展差距很大。这是一道纠结的选择题,在利与弊的衡量间,询问自己未来的得与失。
H同学 研究生在读 北京某高校:传媒业头部资源的高密度聚集,让我特别焦虑城市的选择。北京这边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传媒企业,在发展前景的驱使下非常想留下来打磨几年,但是也不得不考虑生活压力,这不是一时冲动就要定终生的事情。我可能会选择在北京待几年,再带着成果回到江浙一带定居。
X同学 本科在读 辽宁某高校:对于我们这一行,小地方风气不行,大地方生活成本高。我也想往大城市奔,但本人是女生,可能是有点小家子情怀,还是希望回到家乡。父母年纪大了,我这大学才上两年,每次回去我妈就说“回来吧”,我每次赌气说“就不回”,其实心里已经有数,不想在忙农活的时候自己置身事外,也不想在父母生病住院的时候,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还瞒着我说他们过得很好。这就很矛盾,焦虑自己要为家庭付出还是要为事业付出,相应的,选择的城市也会不同。
我焦虑机遇:
“找一份满意的实习难,找一份合心的工作更难”
“满心欢喜留下了实习,结果成了大佬们的廉价劳动力”
不到真实战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除了院校在临近毕业安排的集体性质的实习,还是会有很多95后传媒学子会选择自己主动出来“碰硬”。这些出来的孩子,也在焦虑难觅知音,焦虑着无法相识合适的实习平台,去实现拓宽自己能力边界的愿景。
Y同学 本科在读 山东某高校:最头疼的就是找实习。我的学校在四线小城市,几乎没有传媒行业的实战资源,去年底投了个北京的实习,但是实习单位是不提供住房的,真是永远都记得大冬天的一个人在雾霾里穿梭找房子时的心情。举目无亲啊!弱小无助啊!有人说,现在找实习吃的苦都是当初报志愿时脑子进的水,但是没有靠谱的实习,干指着学校单向的输入,又怎能快速成长呢?
L同学 本科在读 河北某高校:投实习是真的难,要么就是不给你提供充足的机会,要么就是你所要干的事情收获不到真正的锻炼。那时候刚到XX公司的第一天,第一次意识到在自己非常喜欢的地方竞争是有多么地残酷。132份简历最后只留三个人,我那次是真的挺侥幸的,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竞争这两个字。留下来呢?其实也没有接触到核心的资源,端茶倒水间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成长与提升。
“我焦虑我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更找不到一份感兴趣的工作”
一位老传媒人曾经跟笔者说过这么一句话:“生存需要土壤,大背景下,哪个传媒人都无法做到诗意地安居。”初入传媒职场,是95后年轻的传媒人需要面对的。现实为什么残酷?是因为它打消了很多甜蜜的幻想。不想沦为体制内利益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想把自己的青春耗费在简单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上,95后传媒学子,也在焦虑自己能不能在“狼多肉少”的格局下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一份少些棱角的好工作、能不能找到一份能全心投入去热爱的工作。
H同学 本科在读 辽宁某高校:我焦虑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是以后真的能去追求。虽然说总会有一些东西和想象的不同,但是可能还是会感到害怕。怕接触的真相越多,就会不热爱了。
Y同学 研究生在读 上海某高校:每一年有多少传媒学子要进入市场啊,我们班进官方媒体的就一个人,做传媒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我以为可以进报社有较为稳定的编制,结果领导私下要钱、各种潜规则......我现在没有心声了,只希望公平公正。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片人。
“我对行业薪资有了心理准备,没想到比我想象的还要低”
赶集网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95后应届毕业生期望薪资的均值为6174元,其中9.5%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10000元,而40%的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都超过8000元。然而,95后应届毕业生的实际薪资平均值为5429元,80%的毕业生实际薪资在8000元以下,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商业利益变相引领主流思潮的今天,传媒业不再被认为是发家致富的领域,尤其是传统新闻业。坚持这条道吃这碗饭的年轻人,虽没到需要养家糊口的年龄,但也在焦虑着自己未来的经济现实问题。
Z同学 本科在读 吉林某高校:当初不顾全家人反对报这个专业时也就全凭一腔热血,没想着赚大钱也没想着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家里人对我的期望也就只是能自立并且健康快乐就好。后来接触业内发现薪资是低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要钱别要脸,要脸别要钱。“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最让人焦虑。索性一走了之,研究生转专业将理想束之高阁。热血、惶恐、焦虑再到现在的佛系,可能就是我一路的心理变化。
C同学 研究生在读 北京某高校:最怕满腔热血的过早耗竭。现实点说,挺焦虑从业的工资。因为资源选择了大城市,你又要付出生活成本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又不能拿到特别高的工资。倒不是说在质疑坚持的意义,只是说理性去面对的时候,难免会焦虑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也和我一样在大城市工作的同龄人,从事更轻松的工作,却拥有比我高几倍的薪水。看到他们的朋友圈,说不心酸是假的。
结语
这就是真实的95后传媒学子,他们在焦虑着自我的瓶颈、周遭的环境和机遇的难觅;这就是成长中的95后传媒学子,他们慢慢去摸索行业的真面目,在那份信仰的指引下爬坡过坎,逐步适应接轨。
总归是有志向的学子担忧未来的前景,没志向的学子选择混吃等死,以至于大体量人力的涌入升级了现有的焦虑,这就是这个聒噪时代的真实缩影。传媒行业想要做的门槛很低,想要做好却太难了。劣币逐良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在体系的架构下形成流畅地自我运转,并不容易。
每个人都有着对于焦虑不同的答案,与其说95后传媒学子焦虑的动因很多元,不如说他们在破解自身焦虑的道路上遇到了新的“绊脚石”。有些“绊脚石”,他们也无法解决。行业歧视、背景歧视、性别歧视、能力歧视,限制向前迈步的因素太多。笔者不想给出明确的传媒职业规划建议,毕竟每个人想要走的路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终究想要去追寻的东西也是千差万别。
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也许等不到柳暗花明,但到头来,还请不要丢失向前迈步的勇气。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那未来,也许也会发生改变。传媒产业的下一个全新风口,还需要这代95后的年轻动能去挖掘。
送给各位95后传媒学子一句话:有限焦虑有益,无限焦虑倒不如无所畏惧。
统筹|谢小清
微信公众号ID |chuanmei12321
新浪微博 |@新闻传播学研
商务合作事项| 微信ID:xueyan12321
本公号及旗下内容分发平台接受读者投稿
地址为:chuanmei12321@163.com
投稿内容可包括但不局限于
学术探讨、传媒就业、考研故事、读书心得、事件评论
点击以下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里约奥运|王宝强|徐玉玉|VR|G20|新海诚|乔任梁|和颐酒店|张靓颖|筑梦天宫|美国大选|黑镜|朱碧石|梨视频|直播|双十一|爸爸4|丢书大战|林丹出轨|宁泽涛|支付宝|罗尔事件|你的名字|聂树斌|雾霾|小程序|年终特评」
学研干货
「论文选题|数据新闻|新媒体编辑|找英文期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史大咖|舆情研究|必读书单|智媒元年|考研论述|沉默的螺旋|精准报道|新闻通稿|识破假新闻|18考研招生|年末书单」
传媒人生
「电视台|新闻系学业规划|美媒稿费|蓝瘦香菇|传播学追妹|新传学生|朋友圈|纸媒寒冬|记者生存|普利策奖|记者节|单身狗做媒体|娱记|财新传媒实习|考研体验|媒体试水|男女友记者|写作高危职业|考研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