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膏方的起源与沿革-章德纯膏滋调理

雷晓晨膏方的起源与沿革-章德纯膏滋调理

雷晓晨
章德纯膏滋调理
85岁中国名老中医专场坐诊开方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药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学说,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膏滋方属于中医学治疗范畴,是以剂型而命名,属于中医药中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又称膏滋,具有润泽、滋补之意。
膏方一般分为调理膏方与滋补膏方两类。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中医膏方的起源与沿革。
1.《黄帝内经》
黄帝号袁轩氏(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698年即位。黄帝统一华夏后,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为后世的生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医药方面为传统中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从华夏时起到春秋战国年间的历代医家共同积累的中医学知识,借以黄帝与岐伯对话的方式而成书,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医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被称为中医鼻祖之书。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膏剂的中医药专著,如《灵枢·痈疽篇》的豕膏和《灵枢·经筋篇》的马膏,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原文记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主要外用于治疗外伤科疾病。由此表明2000多年前我们中医人就开始采用中医膏剂防病治病。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经》,与黄帝时期同名的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历经了2000余年,被后世中医药学家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其成书于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明确标识了365味药,记载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的药性理论,制定了君臣佐使的处方原则(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阐明了中药的毒理及药物的七情关系(单行、相须、相杀、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规定了中药的剂型及服药时间。
《神农本草经》对膏方有明确的论述,如“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明确有消石“炼之如膏”,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公元154年-219年)所著,成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张仲景去世后,该书曾一度流散民间,直到晋朝,太医令王叔合(公元210年-280年)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仍然缺失。
800年后宋仁宗(公元1010年-1063年)期间,一个名为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经典巨著完整面世。
《伤寒杂病论》系统概括了辨证施治理论,为中医病因学说、方剂学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中医人成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伤寒杂病论对膏方记载,如大乌头煎,猪膏发煎。大乌头煎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篇,第十六节。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原方:大乌头五枚(熬去皮)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4、唐朝时期
孙思邈称其为“三斤药材一两膏,调补结合百病消”,阐释出膏滋熬制之精细,更指明其兼具治疗、滋补之功效,“以补调治乃为上上之选”。孙思邈著《千金方》中记载的“煎”方已与现代膏方完全一致,如卷十六的地黄煎,即是一幅滋养胃阴,并清虚热的膏方。

5、宋元时期
膏方基本沿袭唐朝,在论述有关膏方的制备方法时,照抄《千金方》,南宋的“琼玉膏”为著名膏方。
6、明朝时期
膏方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此时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通声膏,将药物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姜汁、枣肉,再煎收膏而成,功用补气润肺,化痰利窍,专治气阴耗伤之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之症。
值得一提的是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十的补真膏,由黄精、山药、怀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莲肉、巨胜子、柏子仁、松子仁、何首乌、人参、茯苓、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五味子、黄柏、白术、当归、甘草、陈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苍术共二十九味药组成,主治虚损劳怯。此方药味众多,配伍全面。

7.清朝时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治咳甚呕血吐食,均“进膏滋药”。此外在膏方的应用方面也不局限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有使用。
晚清名医张聿青撰有《膏方》一卷,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医家运用膏方的经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强调运用配制,膏方尤强调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之膏方。张氏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当时统治阶级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的方药,故宫廷中此类医方甚多,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人参膏、茯苓膏、琼玉膏等。《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书中就记载了很多膏方。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记载内服膏滋方就有28首之多,制作考究。
8.近现代膏方发展
民国时期
秦伯未先生首次整理了膏方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和原则,并以医案的形式总结了其在膏方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著成《膏方大全》一书,该书许多见解和论述:
奠定了临床医师运用膏方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开启现代临床膏方治疗学的先河。
建国以来
膏方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日益增加,膏方治疗的受众亦不断地增多,临床医师的治验也不断地丰富,此为膏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推动了膏方产业发展。

膏滋是什么?
中药和膏滋有什么区别?
三个要素,决定膏滋有没有效果
脾胃不好,怎么办?
什么是肾虚?
传说中喝水都能长胖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早长白头发?
两会十大总结中,以功能性食品代替药品治疗
什么病看中医,什么病看西医?我们帮你总结好了!
中医就是让你糊里糊涂的活着,西医就是让你明明白白的死
?
关于章德纯膏滋调理

章德纯老先生出生于1934年元月7号,出身医药世家,在卫生医疗行业中工作学习近60年,老先生称自己“80岁的年龄,60岁的身体,30岁的思想”欲把毕生的经验带到群众中去,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199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将老先生收录到《中国专家人才库丛书》第二卷,2000年被台海出版社收录到《跨世纪中华城乡名医大典》,并于2000年受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创新医学科技大会》。
毛主席626指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因为在农村医疗卫生制药上的突出表现,于是由县卫生部牵头,老先生负责全县的制药设备的采购和各医院所制药室建设,老先生得意的说“那些制药室最开始的几批干部均是我培训的”,后来还出席了“全省中草药群众动员大会”,其自己制作的制药设备还在武汉展览馆进行过展览。中央卫生部人民保健司司长还专门来走访过老先生,后来还接受了人民画报社记者采访,并将老先生的制药事迹刊登出来,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制药上丰富的实践经验,让退休后的老先生开始专注于膏滋的研究,老先生认为“望、闻、问、切开膏方,调补气血平阴阳,用传统技术熬膏滋,标本兼治才能保健康”。对头晕失眠、肾虚阳痿、风湿骨痛、胃病、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气虚血虚等症状都有自己独特的膏滋治疗方法。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名老中医章德纯 亲自问诊开方熬膏滋
助理微信号 : zhangchaoyangzcy

都看到这儿啦,点个赞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