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高发的同时,为什么没有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反思--蜗牛世界观

雷晓晨自闭症高发的同时,为什么没有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反思?-蜗牛世界观

雷晓晨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自闭症的患者,更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自闭症的孩子,而据一些所谓权威的资料,说目前自闭症的发生率是1%,也有统计说是1/88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恐慌的数字,因为我知道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家庭苦难的开始。但在我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却又发现,这个众多专家说法和权威数字,在常理的逻辑上,却无法解释,这不由得让我无法解释。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自闭症家庭爱的教育究竟有多重要?为什么缺少关爱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尤其是那些长大之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和报复社会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成长于一个缺少关爱、父母离异、环境嘈杂的家庭。
所以就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和冷漠,如果在成长的阶段依然如故,就会形成一种近乎变态的心理,看不得别人好,如果长大后学业、事业不顺利,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和社会。
这并非危言耸听和个案。可以百度一下就知道那些“失足”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家庭教育这一块,我们很少有真正的父母,承认孩子的某种问题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失当。因为很多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挺丢脸的事情。
但现在,有多少孩子在家庭,是一种“孤岛生存”的状况?

目前,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有接近几亿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比上一辈,上上一辈更好的物质条件,但生存状况是什么样的?
因为生存压力,目前中国妈妈很多是职业女性,孩子出生,六个月断奶,母亲一般会出去工作,孩子大多时候扔给上一辈。
针对上一辈带孩子,现在讨论最多的,是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年轻父母责怪上一辈带孩子。更多的责怪,是“惯坏了孩子”,却很少关注孩子的生活空间状态。
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而是除了把责任推给上一辈,就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所以围绕孩子大脑和意识的疾病越来越多。
一位网名为“瑜伽的道路”的自闭症患儿的爸爸曾经写了一篇反思孩子教育的文章,值得所有父母深思。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我本人也是深受其害的,事实上,是目前儿子一切正常之后,我才开始反思的。
我们儿子出生之后,我们和大多家庭一样,孩子扔给了外婆。外婆自然喜欢外孙,但我们忽略掉的一点是:外婆乡下的,不会说普通话,无法和我们小区其他的老人正常沟通,原因简单,孩子外婆说话,他们听不懂。所以外婆带我儿子,最大的活动空间也就是家里和超市,那时外婆很喜欢带儿子去超市。
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家里,我是安徽人,妻子和孩子外婆是浙江人,在家里外婆和妻子是说谁也听不懂的浙江方言,而和我只能说普通话,孩子最接受语言的时候,我们家里却没有统一的语言环境。
今天如果要彻底反思,我们的儿子,其实也“孤岛生存”了两年。而后正常了,现在回想,不是因为我是什么了不起的专家,我们后来决定自己带,并且参与孩子的游戏,孩子成长环境正常了,自然可能也就越来越正常了。

但现在,你只要到小区,到公园看看,我坚定的认为:很多老人带孩子,除了惯坏了之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老人是不知道如何有质量的陪伴孩子。
如果要归纳,很多孩子在现代家庭,总要求和总限制,占据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生活。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带孩子的老人,她们因为要满足自己的小小虚荣,非常乐意要求孩子,做各种“表演”,比如“你背首古诗给叔叔听听”,中国家庭乐于把孩子会的某种技能,当做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所以总要求就变成一种常态。总限制是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带孩子的人,把训练孩子听话当成是第一目标:“这个不要动,危险”“这个不要摸,衣服都弄脏了。”这些话,只要你仔细观察,应该是中国带孩子的“常态语言”。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不跟小伙伴一起玩的,更不会参加什么集体游戏,至于喜不喜欢转圈,我倒记不起来了。
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按照我小时候的行为来判断,是不是也算是自闭症患者。好在当年,我们家里弟兄四个,父母不可能了解自闭症这么新鲜的词汇,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多管教的行为,这倒不是我们父母是教育专家,而是孩子太多,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只好放任我们野蛮生长。
现在呢,当全家围绕唯一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享受了很多我们当年想也不敢想的物质,却失出了最最可贵的东西——自由的成长。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现代自闭症高发的理由?!

但现在科学也已证明:孩子两岁之前,来自妈妈的陪伴,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这位爸爸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融入和康复,最终代孩子走出了自闭。
他说,写这篇文章,不是证明这个世界,没有自闭症这样的孩子,但我依然希望像我们宝贝儿子这一样的孩子,能够正常的成长,至少我们没有给他们贴上自闭症标签的理由。
教育专家尹建莉也曾经撰文指出:
美国电影《雨人》,中国大陆电影《海洋天堂》和台湾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是目前中国公众了解自闭症的主要来源,几年来,甚至媒体宣传也一直在用这几部电影说事。

社会心理学有一条原理:一切煽动性的宣传,瞄准情绪比瞄准理性效果好得多。而电影是煽情最好的载体,剧本可以随意编写,镜头可以任意取舍和切割。影片把“自闭症”患者描绘为一群宛如被上帝特别圈点过的异类,他们天生孤僻冷漠,不擅交流,却在某方面有极高的天才,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使别人不理解他们,常令他们不知所措,生活艰难。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4月2号是“国际自闭症日”,到了这一天,很多人,尤其演艺界的一些明星会大声呼吁关爱自闭症患者,这当然是出于人们的善良和博爱。但如果你问他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人们基本上都是用这几部电影说事。
所以“雨人”、“星星的孩子”现在成为自闭症患者的代名词——美丽、遥远、不凡——这作为传播形象很迷人,很有感染力,但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实际情况是,现在被广泛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一群普通孩子,倘若再经历长期康复,最终大多数人成为智力和心理的双料低能者,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比较正常地融入普通生活。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异天赋的,凤毛麟角,并不具有代表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而导致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儿童早期和母亲接触机会的匮乏,二是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教养态度的不得法。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由母亲来建立。母乳不仅提供机体成长能量,也提供心理成长能量。母亲的怀抱、气息、声音等等,所有的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幼年丧母、母亲严重精神障碍等不可抗拒原因会损伤孩子心理。与此同时,一位自身再优秀的母亲,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时忽略了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把孩子全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亲子关系淡薄;或长期用教条刻板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出现心理营养不良——这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些父母健全,甚至家境优裕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母爱的匮乏不仅损害心理,也损害智力。
我相信,这些妈妈一定很想充分地去爱孩子,或者比常人更愿意去理解孩子,只是她们没有获得这样的力量和通道,她们身上的母爱没有被充分激活,她们自身也是反自然行为的受害者。
当然,并不是早期缺少母爱的孩子一定会得“自闭症”,正像即便癌症高发区也是发病的少不发病的多一样。除去个体差异,还要取决于其他外部条件。一般说来,在母爱缺席的情况下,如果父爱健全,或家里其他人能够很好地进行爱的补偿,孩子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因为人有天然的自我疗愈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从小缺少母爱的孩子,也可以正常成长的原因。
我们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闭症孩子,也不是将责任全部推给父母,而是说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把爱给孩子。
所以,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证明,自闭症属于某种基因突变等生物学涉及的因素,但是也不能排除孩子从出生到婴幼儿期,母爱的缺乏和环境的冷漠是一大重要原因,所以,好好爱你的孩子,陪伴不是爱,高质量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也才能带孩子走出自闭,走向新的生活。

【蜗牛世界观】
携手国内知名自闭症康复机构和自闭症领域专家及特教团队,致力于打造自闭症儿童及特需儿童信息资讯服务平台,为中国千万星儿家庭提供最实用的自闭症康复知识,政策解读、视频及音频和图书资料精选。
普及自闭症知识,助力星儿快乐成长。
新浪微博:自闭症星联盟
微信公众号:蜗牛世界观(ID:wnsjg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