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和普通孩子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蓝色港湾自闭症青少年公益
雷晓晨
作者:习武而夫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这张图,大家得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大脑有好多个区!
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其实大多都要调用到大脑许多不同的区域进行协同工作。例如,一个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了,高兴地扑进妈妈怀抱,撒娇道:“妈妈,你可回来了!想死你了!”这个动作,需要调用到大脑的哪些区域呢?
首先是视觉上看到妈妈,然后调出相关记忆(图像、声音、触觉、味觉、认知等等),唤起情感,接着再调出动作和语言相关的记忆,最后执行动作,发出语言。仅仅这么一个简单的反应,就涉及到了大脑内部六七个以上的大区域进行协同工作。
然而,自闭症的孩子在同样场景下做出的反应会明显异常。他们或是面无表情,或是没有正常语言,或是眼神游离,或是动作刻板。
那么,为什么自闭症的孩子在做上述这个反应的时候,会显得很困难、很机械呢?
因为他们的大脑和常人不一样。
大脑异常发育是自闭症神经病学检测中反复得到验证的一项结果。自闭症儿童刚出生时脑的大小正常或偏小,然而生长速度之快非同寻常。到2至3岁时,脑容量比平均水平高出10%左右。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大学的曼纽尔卡萨诺瓦(ManuelCasanova)对病人做了尸检后发现,使脑体积过大的部分由所谓微柱结构组成,它们位于大脑靠外的几层,即大脑皮层。微柱好比大脑的微型处理器:约莫80到120个神经细胞聚集成簇,消化诸如感知记忆等基本的神经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以某种方式整合到一起。微柱是皮层中最小的独立加工单元。小的微柱链接到脑白质的局域“光缆”系统,大的微柱链接到脑白质的远程“光缆”系统,可以通向更远端的大脑区域。
路易斯安那大学曼纽尔·卡萨诺瓦博士研究指出,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孤独症个体和科学家的大脑在大脑皮质的单位面积上,具有数量更多和体积更小的微柱结构,就像是他们的大脑在一个芯片上合成了更多的集成电路。
还有实验表明,VPA大鼠中,微柱的每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的连接量比正常情况多出一半,于是神经元反应过度,更容易被外源电刺激触发。神经环路同样“超可塑”,即神经元之间形成的联系比正常情况更加稳定。
这种大脑更适合于处理细节信息,反过来,在处理整体性信息的社会功能上就会表现得差一些。
简单说,小微柱较多的这种大脑天生擅长处理数学、符号、图像、声音等单一任务,而大微柱较多的大脑则擅长处理社会性交流,这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协同工作,同时处理语言、认知、图像、情感、动作等多任务。
擅长处理数学、图像、声音的自闭症者有很多例子,如英国的自闭症画家Stephen Wiltshire。你仔细看他作画的方式,那就跟电脑扫描是一样一样的:
美国的天宝·格兰丁博士是一位高功能自闭症者,她在自传书中提到,她的大脑MRI图像和同龄人、同性别对照组对比,在视觉皮质部分有两个宽带般的链接,尺寸是正常人的两倍。这解释了她的图像思维模式。
但是大家别把他们的这个特征浪漫化了。原来他们个个是细节处理的高手?不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表现为障碍。
首先,过度的细节会带来感觉超负荷,绝大多数孩子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
微柱对感觉器官输入的数据进行过多的信息加工处理,造成感官知觉被放大,产生极度强烈的图像、声响、气味和触感。与此同时,微环路过于活跃,则整合信息就很困难,因而感知到的就像是被割裂的片断。这种感觉超载导致自闭症儿童面对外界时畏缩了,抑或过于专注某个细微部分,陷入一大堆混乱不堪的事情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比如,有的孩子能看见日常荧光灯的频闪。在常人眼里柔和的灯光,在他们眼里就像迪吧舞台激烈闪烁的霓虹灯。有的孩子能听见非常细小的声音,普通的环境对他们而言已经是巨大的噪音。当其它各种感觉都过于强烈时,孩子几乎无法进行社交活动,更别提说话了。
然后,过度的细节会劫持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沉溺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
比如你教一个自闭孩子观察大自然,尝试写生。你说,看,蓝蓝的天空上面有白白的云,眼前是一片绿色的树林,多么壮丽!他却在观察一片叶子上的叶脉走向,左边三条,右边四条,分叉,再分叉。
更别提社交环境中他们需要去注意的大量细节了。和别人面对面说话,一般需要关注他人的眼神、动作、环境、服饰,同时分析听到的语言。而自闭的孩子呢?可能正沉迷于观察两片上下翻动的嘴唇。
此外,超可塑性会造成ASD患者反复的行为动作以及对惯例的强迫要求。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而过度可塑的大脑会产生 “超记忆”。当自闭症人士的兴趣锁定在某个狭小的特定方面,并得到强制练习,超记忆会把一些人变成专家。这看来就是那些有音乐,美术,数学天分的人如何发展天赋的方法。
一旦他们的兴趣太过狭隘,“天才”技艺会不幸地将他们带向另一个极端。用巴隆-柯恩的话说:“要是你的注意力过于局限,那么你可能是某个小小系统的专家,比如,玩具汽车的轮子,但最终结果是你对其它更大的系统一无所知。”
由于上述大脑结构上的根本性差异,因此他们发展出一些有别于常人的特征:
自闭症的孩子拥有常人缺少的优势——心无旁骛。对于感兴趣的领域,他们非常专注,可以忽略掉周围的一切。这点恰恰是成为领域专家所需的。他们就像是金庸笔下的郭靖、小龙女、周伯通,唯有这种专注力,才能练就降龙十八掌或左右互搏。可惜,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钻研的往往是没什么意义的东西。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低功能孩子,喜欢撕纸折纸,而且动作奇快,一只手瞬间就把纸条折成了复杂的形状。如何引导他们去关注更重要的信息,同时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专长运用到有意义的领域,这是很复杂的一件任务。
自闭症意味着不同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关注细节的、自下而上的。而我们普通人相反,是首先关注整体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用适用我们的一套标准来衡量他们,正如不能用爬树能力来衡量一条鱼。普通人自上而下,关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很容易学习新概念,只要学习一次“狗”这个概念,自己就可以泛化到各种类型的狗。而自闭症儿童需要观察无数个狗的实例,才能最终归纳出“狗”的概念,所以他们学习相对较慢。普通孩子测量智商通常依据韦氏儿童智力测量表。用这个表来测试自闭症儿童通常得分较低。但是如果换成瑞文量表,自闭症儿童的得分可以提高30%。还有研究认为,自闭症人士具有极端男性的思维模式,一些女性擅长的思维,例如移情,在自闭症人士脑中比较缺乏。自闭症人士中存在大量的技术狂人,而在女性群体中就很少有。
由于自闭症人士的大脑难以多区域协同处理,因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现为单线思维,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难以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
例如,当你去找个陌生美女搭讪时,你的大脑需要同时处理多少信息呢?你快速在大脑中遣词造句,构思场景,编造理由,大脑还要控制你的行为务必得体,举止那必须得要潇洒,表情可以是满满阳光的笑容,也可以是酷酷拽拽的斜上方45度;你也不会忘记欣赏美女姣好的面容,纤细的身材,靓丽的服饰;你更是要注意美女对你的反应,厌恶?冷漠?喜欢?搭讪的同时还要留心环境,别突然窜出一个美女的男友攥紧了拳头来打你。
所以自闭症孩子和人面对面交流该有多么困难!要构思语言,要观察眼神,注意区分场合,还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对他们而言是很复杂的多任务操作!需要反复的、大量的、持续的练习!
自闭症人士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好像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不一样的生理构造,产生了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曾经被歧视了几千年,一直到最近几十年来才基本不再受到歧视,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表现。同样道理,自闭症人士也不应该因为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就被贴上“残疾”、“弱智”的标签而受到歧视。
自闭症不是残疾。甚至,也不该被称为“不正常”。所谓正常,是一种相对概念。在较早的时候,同性恋被归类为精神病,后来不这么叫了,但普通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这几年社会进步多了,已经很少人把同性恋当作不正常了。自闭症同理。假设我们不小心掉到一个外星球,上面全是自闭症人士,那么我们这些地球人估计也要被当作不正常,被抓去训练改造了。
把自闭儿归类为残疾人,事实上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结构性暴力。结构性暴力主要是基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等传统因素对人的潜力的限制,包括社会歧视。社会结构性暴力建构了一系列价值体系,按照是否拥有权力、财富、学历、外貌、智力、体力等稀缺资源对人进行价值排序,在社会上便构成了一个有高低之分的价值序列。人们根据资源、身份等自动地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排序,并在心理上屈服于这个价值排序。处于序列末端的人,自然就受到其他人的歧视。这种结构性暴力对人的伤害,同直接暴力给人类造成的精神痛苦是一样的。按照普通人的智商测试标准,75%以上的自闭儿智力都偏低,处于智力序列的最末端。这就是造成多数家长自卑的根源。许多家长会有难以启齿、孩子不敢带出门的种种顾虑,随时随地生怕其他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如果用适用于普通人的智商表来测试自闭症人士,恰恰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
心理学者石勇指出: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从一出生下来就开始被成人世界拉入社会化的轨道,因此,他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获得同构性,并屈服于社会结构里面的价值排序。不幸的是,很多人的心理结构无法打破与社会结构的同构性,他即使蔑视社会的价值排序,也是暗示或自我强迫的结果。
所以,为了不让“残疾”、“弱智”这些歧视性的结构性暴力语言进入到我们内心,伤害到我们和孩子,摧毁我们的自尊,我们有必要脱离社会大众的人云亦云,摆脱羊群思维,静下心来真正分析一下自闭症这个概念,是不是残疾?是不是缺陷?
从宏观的生物学进化史来看,存在“残疾、缺陷、劣势”这种概念吗?
从前有一只鹿,它很不幸地跟别人不一样,脖子长得太长了,以至于经常脑供血不足,成天到晚晕乎乎的,为此还差一点被狮子抓住吃掉。周围人都嘲笑它的缺陷,特别是它叉开四条腿喝水的怪样子最令鹿儿们发笑。它自己也觉得天生是个倒霉的可怜虫。然而有一天,大干旱来临了,树木减缓了生长叶子,这使得食物严重不足,低处的树叶都被鹿儿们啃光了,鹿开始大批大批地死去,唯独有那只长脖子的鹿儿,悠闲地啃着高处的树叶。它克服了天生的“生理缺陷”,终于在环境改变中显露出了独特的优势,存活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从生物课本里熟知的长颈鹿的故事。
在生物学上,不存在所谓的“优势”与“劣势”,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一切生理特征,只在某个局限的时间和空间中适应或不适应环境。一旦环境改变,相对的优势或劣势就可能互相转变。
正可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易经中的吉凶,吉就是顺其自然,凶就是不顺其自然。然而吉与凶,时刻处于不断的互相转化中。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自己的进化史。照镜子看看我们的身体,什么是缺陷?头大算不算缺陷?嘴巴小算不算缺陷?当我们的祖先还只是古猿的时候,头没那么大,嘴巴倒是比现在大得多,强有力的下颌可以撕下大块生肉。这种生理结构适合古猿当时的生长环境。然而,大约在240万年前,人类一个名为MYH16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人类颌肌生长放慢,嘴巴变小,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颅骨的束缚,使颅骨从此获得了解放,大脑有更大的生长空间,人类最终进化成了大脑容量大、下巴肌肉少的现代人。
这一次基因突变,造成了两个大麻烦。首先是嘴巴变小,新人类无法再啃食大块生肉。第二个麻烦是头变大,以至于现代人如果不借助工具和技术,用原始自然的方法生孩子,存活率极小。
这两个大麻烦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缺陷。妨碍吃东西,关系到个体能否生存。妨碍生育,关系到种族能否繁衍。按优胜劣汰的原理,这种严重降低生存和繁衍几率的生理构造,应属于缺陷,早该被淘汰。所幸,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祸兮福所倚,脑袋增大带来了更高的智慧。新人类(智人)运用技术手段克服了自身缺陷,先是用火烹煮食物,变得易于咀嚼,这就解决了嘴巴小的难题。然后,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助产术、剖宫术,利用工具和技术克服了头大的缺陷。结果,缺陷转化成为了优势,现代人由于脑容量最大,相应地就更聪明,在进化链上占得了先机,淘汰了脑容量较小的直立人。据说,外星人的脑袋更大。
再比如,多数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能走,能叫唤,能自主进食,只有人类的婴儿出生后特别弱小,需要经历数年的幼儿期,由母亲手把手地教,才能学会基本的生存能力。按理,这也是严重降低生存几率的生理构造,应属于缺陷。然而,智慧的人类懂得用教育克服了缺陷,使得人类婴儿虽然出生时能力非常低,却在此后几年内飞速成长,远远超过了其他哺乳动物,成为自然界霸主。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不断利用文化和技术,包容甚至克服某些缺陷,从而发掘出隐藏在缺陷背后的优势。每克服一种缺陷,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霍金是个残疾人吧?全身上下,只剩下眼皮能动,换成在古代,他早就拜拜了。但幸运的是,现在我们有技术能克服他的缺陷,让他用眼皮也能说话写文章。拜他所赐,我们现在才知道宇宙中原来还有黑洞。我们坐在家中,就能对遥不可及的黑洞了解得清清楚楚。
我去香港海洋公园玩的时候,有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当我们正在排长队等待跳楼机的时候,有几个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一个残疾人,第一个安排他坐上跳楼机,其他健康人只能耐心地等他慢慢挪动身体坐上去。他入座后,激动地回头对着亲友举起左手,握紧拳头,眼睛里闪动着光芒。这件事令我意识到香港的文明水平要比大陆高得多。我在大陆那么多年,从来没见过盲人在路上行走,没见过腿部残疾人自己摇轮椅出来走。街上所谓盲道只是假摆设,大多数公共设施都没有残疾人通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基础上,暴力仍是隐藏在一切规则之下的元规则。
判断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达到哪个阶段,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对于弱者的接纳程度。人类之所以文明,在于人们能主动地创造条件,使得有障碍的人具有同样的生存机会,战胜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力、优势和价值。
从目前来看,自闭症是一种障碍。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然而自闭症者的社会性被遮蔽了,太执着于自我,以至于失去了对其他人的兴趣,难以观察、模仿他人,所以就很难学习,智力得不到发展。不过,许多智慧的人们正在努力尝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障碍。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表明,经过科学正确的方法指导,辅以长期教育训练,他们同样能克服障碍,正常地融入到普通人群之中,甚至有极少数人发掘出优势的一面,成为某方面天才。
父母们要警惕啊!如果你屈服于社会结构里面的价值排序,认定你的孩子已经残了,这辈子没希望了,那才是真的没希望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他们只是和我们不一样而已。我们应该像帮助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一样,帮助他们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们应微笑着对他们说:
“欢迎来到美丽的地球!我是您梦幻地球之旅的导游,我将负责带你逐步熟悉这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