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自闭症的居家干预之问题行为-金宝优康复中心
雷晓晨如果问孤独症领域的专家最怕家长问什么问题?估计一大半都会回答:最怕家长没头没尾的丢过来一个问题行为,问我怎么办?
要知道,问题行为可不是孤独症孩子的专利。很多普通的孩子(甚至成人)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问题行为。比如:
家长不陪着就不写作业。
得不到东西就发脾气。
玩手机没有节制。
……
这些估计是大多数正常孩子都会有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一些罢了。静语者的窦老师曾说过:“我们孩子90%的问题行为都和自闭症无关”。说白了,就是我们家长给“强化”出来的。
拿我家仔仔为例,最开始知道他有自闭症的时候,那种天塌地陷的心情估计各位还都历历在目。觉得只要孩子能康复,甚至只要能快乐,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他。于是有意无意中便施加了太多的辅助,导致孩子三岁多了还不会穿衣服,吃饭都还要用喂的。
而且最开始一知半解,怕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甚至揣度孩子的心思比他自己都要积极。很多东西(比如吃喝)都想到了孩子的前面,导致了初期强化物的失效。
后来了解了ABA,痛定思痛,穷尽毕生所学,生生的把他那些问题行为给“掰”了过来。虽然现在偶尔还会冒出一些新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能做到从容应对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ABA中,我们应该这样正确的描述一个问题行为。
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我孩子经常闹情绪,而且一闹起来就满地打滚。”
而恰当的表达方式是:
“A我孩子在得不到满足,或是玩游戏受挫(比如积木插不上)的时候,B就会哭闹而且满地打滚。C然后我们就给他想要的,或是帮他,然后还要等他再发泄一会之后,才能渐渐的平息。”
后者描述中有明确的ABC,这样才算是一个可以进行分析的描述。
而我们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也可以从这ABC三方面入手,今天主要介绍对于“C”部分的干预,也称被动干预。就是说孩子的这个问题行为已经发生了,我们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家长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妙招。想着让专家给你出个点子,然后立竿见影的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越是权威的专家越不会给你“点子”。
我们需要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
而且家长们也不用草木皆兵的觉得孩子的啥啥都是问题,这样干预起来会顾此失彼。我们需要对其行为分类。优先干预那些有危险的行为(马路上乱跑、用硬物敲玻璃、自残、攻击他人、见啥都放嘴里等),以及社会不接受的行为(用哭闹来提要求、公众场合尖叫、较严重的自我刺激等)。
咱们先说说行为功能。一般来说,
行为的功能分为四类:
想要得到;
获取注意力;
逃避嫌恶刺激;
自我刺激。
我们挨个来举例子看看:
上面那个例子中,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哭闹,就是典型的“想要得到”。再比如,孩子不用语言表达,而是拉着你的手去够薯片。这同样也是我们希望改变的“问题行为”。
有些孩子愿意当着你的面搞破坏,你越是制止,他闹的越凶,甚至在你骂他的时候他还“嘿嘿”的乐(我儿子就这样)。这样的行为功能就是“获取注意力”。
有的孩子不愿意上课,一上课就闹情绪,甚至把教具都扔到地上。这是典型的“逃避嫌恶刺激”的功能。
仔仔喜欢盯着电风扇看,而且一看就是老半天;喜欢尖叫。这些都属于“自我刺激”。
知道了行为功能,我们接下来说说我们家长或老师对于孩子行为做出的反应,就是C,结果的部分。
一般来说,我们给出的结果无非就是增强、惩罚、消退这三种。
举例来说:
我们做个训,孩子做对了我们就给他吃糖果,这样孩子下次做对的可能性就上升了。这就是“增强”。
孩子“鼓捣煤气灶”,结果被烫哭了。他下次再发生“鼓捣煤气灶”的行为可能性下降。这个“被烫了”就是惩罚。
你不给孩子吃糖,他就满地打滚。你不搭理他,他哭一会觉得没意思就不哭了。这样的处理就是“消退”。
对于增强分为正“正增强,负增强”。上面个训给糖吃的例子就是“正增强”。
那么什么是“负增强”呢,就是用减法的形式让目标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举个例子:
我在教仔仔“不要”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左手饼干,右手姜片(仔仔很讨厌这个气味)。然后伸出左手说:“要不要”。只要他用语言表达“要”,我就给他吃。(正增强)
然后右手伸到他面前问:“要不要”。这时他会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感,用手推,我用模仿辅助他说:“不要”。而当且只当他说不要的时候(其他拒绝的方式都不行),我就把姜片撤回来。而我“撤回来姜片”这个结果就强化了他下次说“不要”的这个行为发生的几率。这就是“负增强”。
接下来说说惩罚:
正惩罚没啥可说的,我们每天都在用。比如孩子淘气,你就抽他。孩子畏惧你的“淫威”下次就不敢淘气了(虽然这个办法一般不会持久奏效,或是会引发其他的问题行为)。
那么“负惩罚”是什么概念呢,说白了,就是用“减法”的方式用以减少目标行为下次发生的几率。最典型的就是,“你上班迟到,老板扣你工资”。对于孩子来说比如扣除代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般来说,我们对这四种结果的使用频率是“正增强>负增强>负惩罚>正惩罚”。也就是说,我们以积极的增强为主,尽量少用惩罚,尤其是正惩罚。因为惩罚的方式弊端很多。
列举几个:
首先,稍有心智的孩子都会想办法来逃避惩罚,这里面就会引发其他的问题行为,比如说谎(常见于NT孩子)。
其次,可能激发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会有样学样。
第三,容易引发双向的负面情绪,孩子挨打了会恐惧,我打完孩子也会懊悔。
第四,惩罚会形成依赖,这种依赖也是双向的。我们会习惯与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的看你的反应,一旦有一次你降低了惩罚的力度,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再生。
第五,我老爸小时候经常打我,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童年的阴影可能会跟随一辈子。
————————————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消退。
消退一般用于处理“想要得到”,以及“获取注意力”这两个行为目的上。就是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采取“不应答、不关注”的冷处理方式。
这里有几点必须要注意。
首先是,不能用消退来处理“逃避嫌恶刺激”和“自我刺激”。否则就是纵容了孩子的问题行为,潜移默化的增强了问题。
其次,消退原理的应用必须注意场合和安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显然不是实行消退的首选,而且孩子一些危险的探索性行为,如捅电门,虽然可以归类于“想要得到”,但肯定不适合用消退法。
第三,任何一个行为的消退都会引起所谓的“消退爆发”,举例来说,你不给孩子买糖吃,他平时是哭,一哭你就给买。好了,现在用消退法,你不搭理他。他肯定会行为升级,比如开始满地打滚。这个时候你如果妥协了,那么他下次就会直接从“满地打滚”开始。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引起“消退爆发”,那么可能会引发“自残”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要挺过“消退爆发”的阶段,至少也要保证不要在“爆发顶点”选择妥协。否则就是“增强”了孩子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需求的行为了。
第四,无论我们采取任何方式,都是要在保证孩子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自残了,比如用头去撞地板。那么我们必须要先保证他的安全,比如把他抱到床上,或是干脆在地上铺张垫子等。当然,如果您的孩子消退爆发已经能到了这个阶段,说明您之前“欠下的债”太多了,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好了,消退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应用起来,一般都会遇到问题。这里家长对于除了消退爆发的妥协以外。还有一个就是,缺少辅助手段。
这里来介绍一个比较烧脑的“区别性强化”的方式,也是ABA里比较核心的一个章节。
说道“区别性强化”,真的可以洋洋洒洒的写上几万字,也算是我个人认为ABA中比较难懂的部分。这里只做一些基础的介绍,以后我会单独写几篇关于区别性强化的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还可以再单独写一篇来聊聊前文提到的,对于“A和B”的干预。)
所谓区别性强化,是指在同样的背景下,孩子可能会有多种行为表现形式,但只有一种可以得到增强,而其他行为得不到增强。则该情况下的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其他行为减少或消失。
区别性强化分为四种,分别是:
1、DRI(区别性增强不兼容行为)
增强一个适当的行为用以取代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发生是不予强化。
替代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功能(不一定)相同。
两者在形式上无法兼容。(如安坐就不能满地跑)
2、DRA(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
增强一个适当的行为用以取代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发生是不予强化。
替代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功能(尽可能)相同。
两者在形式上可以兼容。(如一边哭一遍说:“我要吃糖”)
3、DRO(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
在某个特定时间,问题行为没有出现时,给与增强。
增强“零反应”行为。(比如十分钟没有尖叫就给与强化)
4、DRL(区别性增强低频行为)
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几率,但不完全消除该行为。
使用区别性强化,配合着消退的方式,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好了,我们了解了关于行为分析的核心原理(这也是ABA的核心部分)。那么,我们再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时,不要再单单的说:“我孩子老是哭,怎么办”之类的描述了。
我们需要做如下的步骤:
1、先仔细观察,找出ABC。
2、分析行为目的(还记得哪4种吗?)
3、采取相应的C(增强?消退?惩罚?)同时辅助以“区别性强化”,最终建立起我们期望的行为。
举个我儿子的例子:
1、行为描述:
(A)仔仔在吃饭的时候,(B)拒绝自己吃,必须要喂着才肯吃,(C)仔仔妈无奈每次都用喂的。
2、分析行为目的:
很明显是“逃避嫌恶刺激”(拒绝自己用勺子的行为)。
3、采用的策略:
首先对于A部分的干预,平时尽可能停掉所有的小食品。让孩子有饿的感觉。
针对B的部分,事先通过DTT,以及精细课,已经教会其使用勺子。同时在吃饭的时候,用小桌子、墙角、椅子来围城一个固定的“吃饭地点”,使其难以轻易的离开。而且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引入了“代币”模式。
针对C的部分,事先给10个代币,发生一次问题行为(离开座位、用勺子乱敲、把食物有意的丢在地上多桌上)就扣除一个代币。吃饭结束后,根据代币兑换不同的强化物。
同时用肢体辅助其吃第一口,然后0秒延宕的给与其强化(录一段他喜欢的音乐,大概15-20秒)。等音乐播完,这一口也吃的基本差不多了。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同时做好“辅助和强化撤销”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导,现在仔仔已经可以独立吃饭了。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带仔仔时,他都能自己吃。可是一换到他妈带他,就又喂上了。
好了,我们用上述的3步来对我爱人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1、问题描述:
(A)她独自带仔仔吃饭的时候,(B)喂孩子吃饭,(C)孩子很快的吃完了(自己吃比较磨蹭)。
2、行为目的:
很明显,我爱人是“逃避嫌恶刺激”,她接受不了因为孩子磨蹭、掉饭粒等行为。
3、采取干预方式:
a、尽可能多的制造我带孩子吃饭的机会,让仔仔熟练这个行为技能。(前事)
b、当着我爱人的面,由我来带仔仔吃饭。同时大肆夸奖仔仔独立吃饭的行为,因为我爱人很爱听这些话。(对我爱人的正增强)
c、召集仔仔同学周末来我家聚会,孩子在一起玩,家长们各家下厨做菜。然后在吃饭时,我来引导仔仔独立吃(那几个同学都得喂)。然后那几位妈妈就会夸奖仔仔的独立吃饭的行为,同时我爱人也得到了增强。
金宝优——努力做中国最好的特殊教育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