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菲特儿童关爱中心

雷晓晨自闭症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菲特儿童关爱中心

雷晓晨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身心发育障碍。自闭症主要特征有:1、缺乏社会互动性。2、言语沟通障碍。3、行为模式刻板重复。言语沟通障碍又是自闭症儿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很多家长首先就是因为发现孩子“不会说话”、“听不懂话”、“答非所问”才注意到孩子有可能是异常的或说话比较晚等想法,然后才去检查、诊断、训练。他们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要遵循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借鉴其他残疾儿童的语言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又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寻找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语言理解能力差的表现
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有“语言理解障碍”。“理解力差”通常表现有两大类:A类:听不懂指令,自己无语言或会说会用的词汇很少,常常不愿说话;B类:能说话甚至能“阅读”,但语言刻板重复,要么鹦鹉学舌,别人说什么,他重复什么,完全不理解语言的意义;要么自言自语,重复别人曾经说过的话、重复他听过的广告词或看过的标语;还有一种是反复提问同一个问题,即使对他的问题给予了答复,他还重复问,他似乎对答案并不在乎,而是只热衷于问的过程。这类儿童说话好象在做一种娱乐游戏,或是自我情绪的表达,并不是要为说话给别人听,他们对别人的说话也没太大的兴趣。
二、语言理解能力差的原因
1、从语言的生理机制来看,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大脑半球的颞上回处,有一脑区具有辨别语言,形成语义的功能,这个脑损伤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患者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出现对语言(音和义)信息加工,对语言信息含义的理解障碍。
2、有些言语沟通问题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他们对声音的感知或过于敏感或过分迟钝,大约40%的自闭症儿童对环境中的声音敏感,他们的某些频率的听觉阈限可能超出正常人听到的范围,某些特定的声音会令他们极为反感。另外,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具有语音分辨困难,它们无法区分外界讲话的声音、自己的语言、额外的杂音和背景噪音的不同,这使得它们不能排除那些不适宜的声音和过度噪音的干扰。因此,有的自闭症患儿对提问者的反应时间明显的会延迟,有的时候要等上十余秒的时间。
3、自闭症儿童对注意不能有效选择,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对有些刺激又极其关注,在持续与切换注意上有困难。有些儿童专注于一项活动,要让他去干别的,他根本不能终止原来的活动。B类的儿童听觉记忆非常好,但他们只是机械记忆,并不理解语言的意义,他们有时能简单回答一个问题,再跟他说时,他却在背广告词了,不能专注于同一个话题,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对别人很少注意。
4、很多家长是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才去检查诊断的,对于B类的孩子,他们能说会背,家长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未作早期干预,而孩子不理解语言的意义,其结果是语言发展偏离正常越来越远。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理解力的训练
理解力差的自闭症儿童不理解语言的内在含义,听不懂别人的话,不懂得语言的使用方法是这部分儿童根本问题。训练首先要解决如何注意别人的说话,如何听懂别人的话;要长期培训他们的理解性语言,建立正确的概念;尽快要做的工作是,发展功能性语言去代替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语言。
(一)听懂指令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在他学会主动交往、提问前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多数是听从成人指令来完成的。所以,听懂指令对于A类的自闭症儿童很重要,对于B类的儿童来说则更多是与别人配合度的练习,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础。
1、师生配合度训练
(1)自我控制能力训练。
a、能独立的坐在椅子上。没有经过系统康复训练的儿童,在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上往往会很差,例如: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上课;坐在椅子上后,脚乱踢、手乱动等。训练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一个指令“坐好”,孩子坐好后要及时给予强化,然后逐渐延长配合时间。如果孩子经常会出现脚乱踢、手乱动的行为时,我们指令他“手脚放好”,当他不能完成我们的要求时可以辅助他让其完成指令,完成指令后及时给予强化,然后逐渐做到辅助的消失。孩子能配合老师了,同时对指令“坐好”“手脚放好”也理解了。
b、情绪的改善。当我们要求儿童学习时,有一部分儿童会出现比较激烈的情绪问题,例如:哭闹、尖叫等,对于这样的孩子的训练,首先,我们要控制好自已的情绪,尽量忽略儿童在训练中出现的我们所不期望的行为,还要做到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好的方面。另外,我们在训练中应该先了解儿童的能力,再根据儿童的能力制订目标,当儿童完成了我们的要求后,及时给予强化。我们还应学会在儿童比较开心的时候结束训练项目,让孩子知道与训练者在一起学习并不困难,并通过不断的强化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逐渐改善儿童的情绪问题。
(2)目光对视、巡视能力的训练。
“看着我”和“呼叫反应”训练是目光对视训练的两部分内容。a、“看着我”的训练的开始,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我们坐在孩子对面。手持孩子喜欢的小食品或玩具,举到自己的眼睛前面,呼唤孩子的名字并说:“看着我!”。当孩子与你目光接触了1秒钟,立即把强化物给孩子。逐渐延长孩子与你对视的时间,孩子看着你后,你开始数数:“1、2、3.......。”鼓励孩子坚持更长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要有“目光对视”。b“呼叫反应”就是叫孩子的名字时,孩子与你有目光对视或者答应“哎”。当他答应了“哎”之后表扬一定要跟上,同时必须让他去做一件事。巡视能力的训练:将孩子喜欢的东西出示在孩子的面前,给孩子发一个“拿”指令,在孩子看着并拿的过程中移动物品,让孩子手及目光随物品移动,及时强化孩子,逐步延长移动的距离,提高孩子巡视的能力。
2、指令理解
“听”是“说”的基础,不会“听”的儿童必然不会“说”。“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包含着听的兴趣、听的态度、“听”与“看”的结合(即对语言含义的理解)和“听音辨音”的能力
1)分辨指令。我们通过区分强化帮助孩子掌握。
我们教孩子第一个指令“拍手”,通过回合式操作,孩子能够在拍手指令发出后作出正确反应,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已经理解什么是拍手了。我们通过分辨学习来验证,选择与拍手差别很大的指令“跺跺脚”。当指令发出后,孩子可能仍然拍手,那么我们认为孩子并不理解“拍手”是什么,他认为老师发指令,我拍手就对了,而不考虑老师说的是什么,不同的指令要求有不同的反应。通过区分强化,孩子能区分“拍手”和“跺跺脚”了,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孩子真正理解了这两个指令。我们要将分辨更细微化,比如区分“拍手”和“拍桌子”,开始时,有的孩子一听到“拍”,还没等你说完指令,就拍手了,这说明他并没有注意到指令中重要的部分。还有,比如摆香蕉和苹果,让孩子“拿香蕉”或“拿苹果”,我们一说拿,没等说完孩子就拿起熟悉的一个;摆物品香蕉,让孩子“指香蕉”或“拿香蕉”,孩子都要拿起来。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分辨,他就必须注意到指令中重要的部分。
2)视觉配对练习,理解指令“一样的……”。
我们手拿一物品,让孩子注意看后再让孩子从两个物品中选取一个和我们手中的物品一样的;我们手拿一卡片,让孩子注意看后再让孩子从两张卡片中选取一张和我们手中的卡片一样的;我们手拿一物品,让孩子注意看后再让孩子从两张卡片中选取一张和我们手中物品一样的;我们手拿一卡片,让孩子注意看后再让孩子从两个物品中选取一个和我们手中卡片一样的。形状、颜色、符号的配对同样练习。
3)视觉分辨练习,理解指令“不一样的”。
我们放三个一样的物品,再放一个不一样的物品,让孩子看后拿出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物品。利用形状、颜色的不同也可以作“不一样的”练习。
4)声音与物品的配对练习,理解物品的名称。
我们让孩子“拿XX”,孩子拿物品或卡片给我们。我们通过单一呈现让孩子从许多物品或卡片中拿出XX,但这不能证明他已经认识XX了。我们还是通过区分强化让孩子注意到指令中的不同部分,对不同的指令作出不同反应。
通过区分强化,我们还可以教孩子认识各种物品、形状、颜色以及各种提问形式。
5)有修饰词的较复杂指令。
孩子能区分物品了,能区分颜色了,能区分形状了,我们不要急于纵向的给孩子加入太多的知识点,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把学会的知识点横向融合起来。
6)日常生活中听指令练习。
不管孩子在课上学会什么指令,我都要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可以让孩子听指令做动作,听指令做事情,“把XX摆好”,“把XX拿过来”,必要时运用手势,肢体语言,图卡等视觉线索给予提示,复杂的指令我们先示范动作再令其模仿。
(二)培养理解性语言,建立正确概念
1、对于A类的孩子,家长常常因为他们对别人所说的话听而不闻,或者听见了也不按要求做就以为跟他们说了他们也听不懂,慢慢地什么都不跟孩子说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功能性障碍,而不是生理性障碍他们都具有正常的发音能力及听力。
1)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要多跟这些孩子说话,平常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做语音刺激,让孩子积累更多的词汇。给儿童做语音刺激时,我们要面对孩子,把物品/图片(常见的或孩子感兴趣的)放在嘴巴下面,要求孩子看着物品/图片,同时我们说出物品/图片的名称。一般每个物品/图片说两至三次,每次之间间隔3—5秒。
2)通过模仿粗大动作、使用物品来建立孩子的模仿学习意识。然后让孩子模仿精细动作、按节奏模仿粗大动作及模仿嘴部动作,让孩子有意识地模仿说话并逐步习得各个音的发音技巧。
3)孩子能分辨不同的物品后,我们要让孩子给物品命名。比如,孩子听指令拿对了杯子,我们马上问他:“这是什么?”提示孩子说出“杯子”,提示渐退,孩子自己说出名称。并逐步的说出更多物品的名称。
2、对于B类的孩子,他们的语言中并不缺少词汇,但是这些词汇绝大多数是消极的、无内容的,只是一些语言的空壳。因此培养理解性的语言,建立正确的概念也是这部分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目标。
3、不管是A类的孩子还是B类的孩子,认识物品后都要泛化理解。比如杯子,通过改变教学材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杯子)使孩子懂得“杯子”这个名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的东西,而是一类杯子,是一个概念。明白一切用来喝水的东西都叫杯子。在建立杯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孩子也大大丰富了他关于杯子的理解性词汇。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4、分类训练。分类训练就是根据物品的特点把相同的东西归成一类,这是帮助儿童通过认识物品、学习词汇来锻炼抽象概括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按物品的不同分开:花生放在一起,豆子放在一起……,孩子就掌握了不同物品的名称;我们可以拿不同颜色、形状的雪花片,让孩子按颜色分开(不管形状的不同),或者让孩子按形状分开(不管颜色的不同),孩子能按不同的要求做时,就掌握了颜色和形状的概念。我们还可以拿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按两种方法分开等等。
5、物品的归类:比如说苹果、梨子、桃子、草莓、芒果、桔子等等这些食物,都是生着就能吃的,都有果汁,我们把这些都归为水果。同样让孩子理解动物、衣物、交通工具等,还可以从小方面去看,如鸟类、鱼类、苹果类、梨类……,这样的归类就更加抽象具体。
(三)、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功能性语言
所谓“功能性语言”是指自闭症儿童在他实际生活的环境中真正需要的,有用的,在适当的时候用得着,而且会用的那些语言。
最初的功能性语言包括以下内容:1)表达自我需要的语言(要、我要……,我想……);2)一般交往的礼貌语言(你好、谢谢、再见等);3)描述自我情况的语言(姓名、年龄、住址等);5)简单动词的使用;6)描述自我状态的语言(我看见XX,我有XX,我渴了,我饿了等);7)对不知道的问题回答“不知道”;8)征求别人意见,请求别人帮助的语言(XX,我可以…吗?XX,可以帮我一下吗?)
功能性语言不只是有声语言,还包括其他无声语言的沟通方法。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有了与人沟通的动机,而没有口语表达能力时,我们应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教会孩子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1、身体语言----如果孩子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的理解及运用上有较好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孩子使用身体语言与人交流。比如,在分果果课上,孩子若没有语言,我们首先让孩子们学会点头,在分果果过程中,确定孩子想要某种食品,就问他:“要不要……?”提示孩子点头,然后给他。孩子们慢慢就学会自己点头表示“要”。不同情境下还可以问:“谁要?”孩子们会拍自己表示“我要”;“要什么?”孩子用食指指出自己想要的食物,指出就马上给他。对于孩子不想吃的食物,问他:“要不要?”让孩子摇头表示“不要”就不逼他吃。2、图片语言----如果孩子对图片有较好的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孩子使用图片与人交流。例如:当儿童有需求时,能主动出示图片表达自已的需求,如出示杯子的图片表示要喝水;出示厕所的图片表示要去上厕所等。3、书面语言----如果儿童对文字有较好的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孩子使用书面语言与人交流,对于不会书写文字的儿童,我们可以做好一些文字图片给孩子使用,如“我要”“吃”“香蕉”等文字图片,让儿童用文字图片组合成一句话来正确表达自已的意愿。
要注意的是,这些非口语表达方式我们应只把它作为辅助沟通的方式,而非取代说话能力,因为口语是最直接、最简便的交际工具,所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教会儿童使用口语与人交往。
总之,要尽快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功能性语言是改善他们语言行为的根本手段,只有用实际有用的语言去代替那些刻板、重复、无意义的语言才能一步步引导自闭症儿童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菲特儿童关爱中心专业专注儿童康复教育事业,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关爱热线:1860774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