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自闭症能治吗?-爱童儿童发展中心

雷晓晨自闭症能治吗?-爱童儿童发展中心

雷晓晨
自闭症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大脑功能偏向发展导致的言行症状。如果把偏废或少用的功能提升上来,加大使用的频率,自闭儿的症状可以获得极大的改善,甚至消失。所以自闭症在医学上虽不能治,在教育上却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自闭儿的智能,分布在每个不同智力水平,有的有很特殊的能力或记忆力,也有的智力平平或低下。总的来说,他们想法上比较直、不利权变、不太懂玩笑、幽默、欺瞒或一些比较抽象的思维。他们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是因为智能有偏,太早出现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极大兴趣或专注,不利于学到一般正常孩童综合性的能力而已。
自闭儿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教什么”才是关键。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把自闭儿“偏废”的能力充分发展开来,让他们具备与同龄孩子的相同能力,自然就没有什么太特殊的行为。譬如“好动”、“四处张望”、“不爱说话”,都是能力不及和偏用造成的,只要把不用、少用和较弱的能力提升上来,“好动”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减少。因为具备不足的运动功能,才会让他动得像比较小的孩子——动得多。喜欢“四处张望”也可以因为听的功能被强化了而开始注意到声音和语言。当语言和理解能力都上来了,有了大孩子或同龄孩子的水平,只要他有了需求或被要求时,“社会交往能力”不就自然呈现了吗?
不了解自闭症是大脑功能偏向发展造成的,很容易就只看到他们“行为”异常、“社交能力”不足和“语言能力”落后;然后还分别在这三项领域里,创造一些方法“治疗”他们。试想,如果多动的主因是他们的“动作功能”水平没被提升上来,还像个更年幼的孩子,当然他就动得多;这时,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建立他们的“规矩”,能治本吗?不把语言能力和逐年该理解的能力先教上来,要他们在虚拟的情况里,扮演不同角色,用各种方法来提升“社交”能力,容易吗?
所以从“行为”、“社交”、“语言”来看自闭儿的表现,当然找不到造成这些表现落后的原因:因为它们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原因造成他们表现异于常人的,其实是他们大脑的基本功能发展的不均和落后。
从大脑能力的均衡、及龄的发展来教育自闭症儿童,多数自闭儿都可以大幅改善他们的症状,甚至最终不再出现那些症状。
自闭症能治吗?它不是病,医学上无从下手。所有的自闭儿检测都来自行为观察和询问;的确他们有异于常人的行为,但几乎所有非教育专家都在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从未有人长期研究这些行为背后产生的“能力”因素。简单说,一般孩童在一岁多之前,不会说话或只能说几个字或音的阶段,他们不就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只要醒着)都在东张西望、不太理人、动来动去、东摸西摸吗?这时小肌肉发展不好,甩轮匙链不就是上下甩而不能做别种方式的甩功吗?玩具有好好玩过吗?如果他是个“视觉型”的孩子相较于“听语型”的孩子,他听的接受和反应会少很多。这些行为不就是自闭儿后来坚持不改的行为吗?说他们坚持不改也太不正确,大陆的自闭儿早期(六、七岁之前)因为亲人众多,语言发展比美国的同龄段自闭儿句子要长很多。所以这点证明他们在句长方面能改。但为什么不是在章法、怎么把话说好上面呢?道理很简单,医生、心理行为治疗师、家长和多数特教老师,不清楚不同年龄的语言章法怎么来的。其实自闭儿他们自己也会随着年龄渐增,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掉一些异常行为,只是不全面而已。
所以自闭儿能否回到正常状态一如常童,关键在那些症状能否及时被“改”掉。改得不够,当然怪异仍在;改得不全,当然他仍然坚持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所以在语言、语汇不丰富的情况下,就无法做语言的连续思考;眼睛看到的世界如果没有语言的联想,结果当然还是在“视”和“动”里过日子。从没有语言到有一些简单的语言到有比较多语言的自闭儿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言行表现。
有了语言的自闭儿,如果不能同时具备那个年龄的理解能力,他的语言会用错时机,也无法做更深入、后续的思考。数量、分类、演绎、归纳的能力怎么来?如何在个年龄层去叠床架屋,配合语言来解说这个世界,获得不同年龄的认知,才是改变自闭儿的关键。
更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左右脑能力要同步一起往前走,才不会发生自闭儿能力发展偏向与落后的现象。
所以自闭儿如果做到了能力均衡且足龄的发展,他就是个没有这项标签的正常孩子。这时我们回头看当年的诊断,是或不是自闭症或高或低功能,实在没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一个医生或专家敢说谁教不上去;他们能力的复杂性不在医学里,也不在能力表现出来的“行为”上,只有了解人类的能力在不同年龄该有什么样的水平,自闭儿是可以和常人一样,剩下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而已。
再次提醒家长,自闭儿那些症状是能力发展不均和不及龄导致,画家、一岁多前的孩子、邻居那个古板老头……,不都有那些症状吗?老头我们接纳他,小孩我们教育他,事情不需要将它复杂化。
———摘自《让自闭儿走出学习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