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雷晓晨致匠心|那些被时光湮没的老手艺,你记得哪些?-流程工业

雷晓晨致匠心|那些被时光湮没的老手艺,你记得哪些?-流程工业

雷晓晨
老手艺是什么?生活准确点说应该是“曾经的生活”。每一件工艺品的出品,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凝聚着每一个匠人的坚守。生活中总会需要一些质朴本真,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
一段木块,一根毛竹,一团棉花,一块石头,经手艺人的妙手使弄,一件工艺品就闪现在你的眼前,一件精美的生活用品,就使用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件漂亮得体的衣服就穿在你身上。而成就这些精致物品的只是几件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那双粗大的巧手,这就是中华老手艺的魅力所在。
中华老手艺没有特定的生产时间,有的只是世世代代的口传身教。
中华老手艺没有一部完整的书本记载,有的只是散落在民间记忆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流水过往,一去不返,然而在社会进步日益发展的今天,短短几十年的时光让曾经的中华老手艺黯然失色。短短几十年的时光手艺人病弱离世;老年息手,中年改行,青年断档。绝活儿手艺几近成为“绝活儿”,能传承给后代人的又有庶几?
中华老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已日渐显现,走向消失灭亡的困境,这无疑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承受之痛。
今天流程君来盘点那些已经渐渐被时光湮没的老手艺。?
补 锅

以前生活条件差,能补的就补,能修的就修,不像现在烂了就丢了。
铝 锅 换 底

换铝锅底和补锅不一样,换铝锅底不用火,是将坏了的锅底剪下来换个新的底接上。
修 鞋

记得小时候新买的鞋怕开胶,也希望能穿的久些,都要去修鞋师傅那里走一圈线。
打 铁

小时候,家里的一切锅铲、菜刀、剪刀、柴刀、农耕用具等几乎都是铁匠师傅手工打造的。
弹 棉 花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

木 工

主要是修房盖屋制做梁、檩、窗以及各式家具、农具等,木工用具为斧、锯、凿、锛、刨、木钻、木径尺、墨斗、铅笔。
阉鸡、猪


记忆里提起阉鸡佬、阉猪佬,那可是几个村甚至镇上出了名的人物。
裁 缝

想起小时候爸妈结婚的时候很多人送布匹来,等旧衣服实在补不了了就会拿着新买的布去裁缝店制作新衣服。
做 扫 把

这项手艺已经很少见了,就连我们旧时候自己做的扫把也少之又少,都被被塑料扫把代替了。
手 工 锻 银

现在,手工锻造的银器的匠人虽然还有,但也已经很少了,十年后他们肯定会越发珍贵。
修 表

记得小时候,每逢圩日都有一个摆着小桌子低头修表的人,那一桌子的手表零部件,像古董。
剃 头

以前我们都叫剃头,现在时尚的说法叫理发。如今遍地都是新潮的理发店,只有在农村偶尔还看得到传统的剃头摊子。
篾匠

在农村,许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菜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牢固结实,经久耐用。
造秤杆

在电子秤无缝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杆似乎只能在街头小贩那里才能偶尔看到。造秤的老人却不管这些,带着花镜做的入迷,时间在她那里似乎已经静止!
磨刀磨剪子

寂静的午后,手艺人“磨剪子嘞……”的长吆喝,似乎总出现在午睡的梦里。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越来越锋利的菜刀,不知会在谁家案头,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纳鞋底

手工纳鞋底是一种传统鞋底工艺,像传统的千层底,就是手工纳鞋底的典型代表。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层叠起纳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成品穿着舒适,轻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气吸汗。
手工纳鞋底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我们穿的鞋款大多是机器制作。人们渴望时尚,却在心底怀念手工制作鞋款的舒适。
画糖人

细腻的白糖,恰到好处的火候,熬一锅金灿灿的糖稀。老人手里的工具一番辗转腾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现了。这样精致且带着余温的“艺术品”,拿在手里,你舍得将它融化吗?
老裁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曾经是中国寻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能够拥有一台缝纫机,绝对是一种体面和荣耀,绝对是富有的象征。

穿针引线、缝衣织布原本是中国妇女的本职,一手好的针线活曾经是家庭妇女传统美德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女孩们出嫁,如果能够向男方要到一台缝纫机做彩礼,那就足以说明自己的身价了。
修伞匠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日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所以常常需要修补。没必要修的伞,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顾客买新的了。
后来出现的铁骨架布顶的避雨遮阳两用伞,比较耐用,修伞行业因此也日益萧条……
手工制香
香,在中国不仅用来祭拜祖先,还有提神解乏、去秽除暑等功效。机械化进入制香工艺后,能提高约10倍的产品,但这并不妨碍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们依旧守着这份传统手艺。

制香的香粉需要经过不停的晾晒才能成香,时间和记忆,就这么一点点沉淀在里面。

香是供奉之物,就要配以喜庆的红色,将香面按比例调好后,香粉也能更好地上色。

虽然香粉晾晒过了,但制成香之后,还需要进行晾晒,慢工出细活,香在阳光下,渐渐成型。
瓦盆匠
瓦盆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品,经济实用,种类多样,但随着瓷质、铝制、不锈钢等生活用品的出现,以盆罐为主的盛储器就渐渐消失了。

轮坯是第一道工序,工匠们手握泥坯,随着台面的转动,捏作出适合的器型。

最大的难度就是制作大水缸了,工匠用拍打塑造成型,每个位置用多少力气,没有书面的标准,只有匠人数年累月间自成的手法经验。
柳编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虽然是实用的器物,但天然的编织纹路,赋予了柳编更多的艺术审美价值。

柳编工艺非常多,像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等,不同的造型也需要不同的编织手法。

平编就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形成十字交错的肌理。砌边则多用于圆形器物,先将编结物聚合成把,再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
蓑衣
现在的许多人大概都没见过,但老一辈的人们在孩提时,却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件蓑衣。穿蓑衣、戴蓑笠的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就像中国画里的人物一般。



蓑衣的原料是棕树皮,要先用棕叶铁抓弄成棕绒,才能绞出棕绳来,用棕绳编出的蓑衣,风吹不进,雨淋不透,就仿佛大自然的馈赠,处处透露着神奇。
即将消失的农村日常用具














我们的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传统手艺越来越少了。十年后,这些手艺有些还会见到,有些可能再也难看到了吧……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
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
它们逐步被淘汰出我们的生活
成为绝响,再美好也很难留住…
保护,记录,发扬还是挽留?
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你有何感想?
--END--
内容来源于公开资料,“流程工业”编辑整理发布,请尊重知识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荐文: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分析(点击图片进入全文)

荐文:第四单美国乙烷进口合同签署!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大热,附项目盘点(点击图片进入全文)

★5.5G的化工工艺学习材料★
点击以上标题即可领取!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