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自闭症教学中的坑-拂尘育新
雷晓晨
1、为啥孩子的应名反应一直上不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下面场景的A-B-C
当我们发出了A:唤名之后,孩子给了我一个正确的B(看我),可是我给了什么样的C呢?我给了一个嫌恶刺激(让孩子做课业)。
我们习惯的把重点放在了后一个行为链上:
可是,前一个行为链,我们的C(课业),作为嫌恶刺激,会消退孩子的B(应名反应)。
想一想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不是大量的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应名之外,诸如“看这里”,“看老师”等也是同一个原理。怎么样,小小的一个细节,就可能让孩子的应名反应倒退。
2、为啥有的教导者会把孩子教“蒙圈”?
很显然,“一样的”难度要低于“不一样的”。如果这时候,不采用实物强化,只用口头赞美,而赞美的语气又不够嗨(或是没有体现出差别强化)。那么孩子很难明白自己这回合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如此几回合,孩子就彻底蒙圈了。
3、强化延宕导致的教学品质下降
ABA老师必须手疾眼快,当孩子正确反应做出来之后的第一时间,有效强化必须到位。
试想一下,孩子作对了,这时候你在包里开始翻薯片,翻到了又嫌太大需要掰成小块。结果等孩子吃到薯片时已经离正确反应过去了4、5秒,如果在这期间内,孩子出现了走神、自我刺激等行为,那么你的这个薯片就连带着这些问题行为一并强化了。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能力不错,但是上课时的小动作很多。那么多半是之前经历过这样的强化。
4、让孩子有太多犯错的机会,
导致强化物给不出去,
从而降低了学习品质。
孩子只有在正确的反应之后才能获得强化,而持续的强化是维持教学品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关键。
可是,新手教导者经常手不够快,辅助不及时,导致孩子有很多犯错的机会。尤其是孩子的学习品质本就还没建立起来之前。
很多孩子连续几回合得不到强化,就会出现行为问题,从而打乱教学节奏。
5、辅助、强化撤不下来
这条和上一条正好是两个极端,上一个是辅助不够及时,这一个说的是过度的辅助了。
其实,能把辅助和强化“玩明白”,是一个老师功底的体现。如果你一直全肢体辅助,孩子确实没有犯错的机会了,可他也根本学不会了。
撤销强化,还记得FR1、FR2、FR3、VR2、VR3......吗?
如果强化撤不下来,那就真成了“训狗”了。
6、一个课业教导太长时间
我们一般一个课业不会超过10分钟,比如今天的计划是:两步指令、三步模仿、仿说、视知觉配对,以及接收性命名这5个课业。
那么基本上每个都只会上十来分钟,三小时下来,可能会轮上好几遍。但我绝不可能把一个课题持续的教上半小时,否则孩子很容易陷入“不过大脑”的情况,一脸生无可恋的对付你。
有些家长或新手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定要把一个课业磕明白了,才会进行下一个课业。我儿子就曾经在某位老师手上被一个课业卡了半个多月,结果非但这半个月课业0进展,而且还出现了一大堆行为问题,教学品质大幅下降。
7、泛化
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疑惑:
◆为啥跟老师会,跟别人就不会了?
◆为啥问你几岁了会,你多大了就不会了?
◆为啥在教室会的技能在户外就不会了?
……
泛化的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除了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精熟”作为泛化之外,NET的部分,以及游戏课,甚至居家生活中也要大量的泛化。否则就像我背会了5000个单词,但见到老外依旧跟哑巴一样。
注: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欢迎留言
爱是,悄无声息的陪伴。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