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杨志芳为四川送去最早的红薯和妈祖信仰 清代30万福建人移民四川-凉山天后传媒

为四川送去最早的红薯和妈祖信仰 清代30万福建人移民四川-凉山天后传媒

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大爱无疆
经过37年的连续战乱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数百万人口到康熙初年只剩下5万丁税之口。为了令四川恢复往日生机,朝廷发动“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在这场人口大迁徙中,远在东南的福建,前后向四川输入约30万人口。

随着福建人特别是客家人的到来,四川一跃成为粤闽赣桂以外,全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有趣的是黄丝菌,福建人还为四川带来了红薯和妈祖信仰。当然,人才的输入也为四川恢复生机贡献了力量。譬如四川籍作家郭沫若,祖上便来自福建宁化。






汀州一带为最大迁出地

经过连续战乱,清初的四川百废待兴栄仓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起的。移民虽号为“湖广”,实际上除湖南、湖北以外,迁移的人口还有不少来自于东南一隅的福建和广东。

福建的人地矛盾,自宋代已肇其端。特别是闽粤赣交界的客家地带,百姓常年生活在穷山恶水之间,无奈只好加入到这场人口大迁徙中。根据统计,汀州府及其所辖的上杭、永定、武平、长汀,建宁府的建宁县等地百姓,占了入川福建人的大多数。也正是因为闽粤客家人的到来,令四川成为粤闽赣桂以外,全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
为求得更好的生存资源,彼时福建人入川多采取举家搬迁的方式,有些甚至是举族迁徙。譬如南靖石门隐溪里的陈姓,举族200余家、约2000口人浩浩荡荡迁往四川,最后落脚于金堂县。

根据学术界统计,在这场人口大迁徙中,福建约30万人流入四川。值得关注的,福建移民在四川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彼时四川共有126个县级单位,福建移民的足迹已涉及80%以上的州县厅。
大规模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建省内的人口压力,同时也为百废待兴的四川带来充足的劳动力。






为四川带来红薯和妈祖庙

背井离乡的福建人,自然也在历史大背景下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孔庙祈福。以红薯为例,它于明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福建,后又随着福建移民落脚四川。善于耕作丘陵的福建人,把红薯和玉米种到了低矮的丘陵上,开拓耕地的同时也改变了四川的生产面貌。至于福建先进的蔗糖炼制、烟叶种植等技术,也正是此时被大量引进四川。






舌尖上的美食

番鸭,顾名思义福建地区圈养的鸭子,在四川称之为建鸭(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从印度尼西亚带回),随建宁府移民入川,并把建宁板鸭带至凉山(今建昌板鸭)早在宋孝宗赵昚时,建瓯已有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在建安(今建瓯)称建王,因对建欧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

至清朝建瓯板鸭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

流行于云贵川一带的小吃"抄手”,源于东北的水饺,在历代漫长的移民史中,在江浙称馄纯,福建称“扁食”、“扁肉”五子棋棋谱,流传到广东称"云吞",到了江西称"清汤",湖北称“包面",云贵川、重庆一带的"抄手",由福建移民传播而至。

远道而来的福建人,将更深远的影响镌刻在了文化层面。譬如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郭沫若,便曾在文章里追溯过祖先的迁徙印记——他祖籍福建宁化,祖先于乾隆四十六年始迁来四川,定居乐山县。

至于和福建直接相关的妈祖庙和地名,至今仍是四川重要的历史遗存。在迁徙四川的福建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军队成员。他们大多是郑成功的老部下,后来归降清政府,史称“福建投诚兵”。

然而当时的统治者对他们并不放心,朝廷随后下旨让投诚兵远离福建并解甲归田八连杀 苏三。相当一部分投诚兵加入到入蜀的队伍中星星哨水库,孔垂燊远赴四川屯田垦荒。至今在成都还留有“大福建营巷”、“小福建营巷”等地名,便是与投诚兵有关。

闽蜀之间更直接的交流印记则是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四川的天后宫达200余所,遍布于四川的92个州县厅内。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神信仰,也跟着福建移民的脚步,落在了内陆的四川伊月生发液。至今四川不少妈祖庙内,仍有旺盛的香火。

有意思的是,迁居内陆的妈祖,只好入乡随俗,从“海神”转变为“内河神”,护佑着内陆江河港口的航运平安与繁荣,且又额外加了一项任务,管理起人间的财运来。
或许这是因为迁居四川的闽粤商人群体大多比较富有,这便很容易给当地人造成一种印象:闽粤人的财富来源于对妈祖的信仰。
因此,当地人也愿意跟着这些迁居的外省人一起,供奉和信仰妈祖了。他们希冀在妈祖的庇佑下,自己也能跟着财运亨通起来。于是,妈祖的“职能”也在他们的热切期盼下,杨志芳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妈祖再入川 福佑美凉山
明清时期盛行于凉山地区的妈祖文化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相继落户于西昌城厢街、礼州瑯环村(现存),会理北门正街(今文化馆)、老街金岩村(现存)、黎溪镇红牌太监,德昌黄家坝(重修),冕宁泸沽,盐源白盐井,宁南披砂,越西北门、越西(老法院)、雷波娘娘庙(现粮食局)等地。再加上南华宫、五省庙内供的妈祖圣像,在凉山地区妈祖文化传播分布之广,香火之盛堪称儒释道信俗之冠。



2017年9月14日,在众多信众的护送下安达吧,妈祖乘坐厦航班机抵达西昌鬼手天医,参加越西县第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两岸四地妈祖文化节。这是西南地区千百年来,首次在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四川凉山,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妈祖分灵凉山,她不仅仅是为在四川打拼的闽商带去一份家乡的寄托,更是为凉山的发展默默奉献出力。凉山地区是古代丝绸丝路的重要节点,现有零光、茶马古道和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厚重文化,这次妈祖文化在凉山地区的活动使人们重拾妈祖文化的历史记忆,实现丝路文化的海陆接花桥生活网,使凉山地区与台港澳,和世界各地建立一个崭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刘正刚《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郭明章、郭启熹《清初福建移民入川以及川、闽间的互动发展》,《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喜欢点赞 感谢关注
1.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2.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
资料:腾讯·大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