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橘梨纱全集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南方杂志

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南方杂志

点击标题下「南方杂志」可快速关注
文丨顾易

编者按
“清、慎、勤”被后人称为从政的第一箴言。其中的“慎”,便指谦虚谨慎,做到慎言、慎初、慎微、慎独、慎终。 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慎 ”,学习修身的至高境界。

慎:心真意实,严以律己
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杨震年少好学,博览经籍,先后担任过司徒、太尉等朝廷要职,为官数载多以公正廉明著称。后来遭小人诬陷,迁为东莱太守时,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是杨震的旧交,昔年得到过杨震的帮助,得到消息后,王密连夜来到驿站,要以十金感谢早年杨震的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表示:“夜深人静时,此事无人知晓。”杨震却正声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又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听闻愧疚拜离,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杨震四知”。

慎独是为官者的基本素养,即在明处暗处橘梨纱全集,都能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而杨震正是这样要求自己,他可说是为官慎独的一个典范。


“慎”,会意字。篆文。“真”“心”相合,抛开头脑中其他杂念,意为一心一意认真对待。本义为小心在意,如审慎、慎察、慎言、慎行、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慎也表示千万、务必,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说文?心部》有云:“慎,谨也囧哥吧。从心,真声。”左形为“心”,寓意心之态度;右形为“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

康熙匾额
宋代吕本中撰写的《官箴》一书中道:“当官之法浴血罗霄,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思是说,为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正、谨慎、勤勉。为官者明白了这三项法则,就可以保住禄位,远离耻辱,得到上司的赏识,还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此后,“清、慎、勤”就被后人称为从政的第一箴言。康熙更将“清、慎、勤”三字刻石,以此为鉴,约束自己与朝廷百官的言行罗灵戒。其中的“慎”,便指谦虚谨慎,做到慎言、慎初、慎微、慎独、慎终。
为官须慎言,三思而后言
“慎”,从真,意即“慎”是用心考虑过的真实的情况。为官者说话,必须慎,所有发言必须真实,并且经过用心的思考。俗话说:“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墨子》告诫我们:“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明朝大臣方孝孺在《棠溪书舍记》也说:“慎言,笃行之一事耳。”
《论语》中有对于为政的问答。子张向孔子求官位得俸禄的方法,孔子回答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即是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无疑问的事情则也要谨慎地说出,这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无疑问的地方要慎重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悔恨秋波媚媚。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官职俸禄就在里边了。
言语上的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敢于直言是可敬的,但是直言也要看对象、看环境,看时机,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历史故事
后周皇帝郭威于公元954年驾崩,周世宗柴荣继位。北汉刘崇想趁这个新旧交替、局势动荡之时对其发起进攻,占点便宜。消息传到汴京,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提出要亲自带兵抵抗。大臣们纷纷劝说:“陛下刚刚继位,人心容易动摇,不宜亲自出马,还是派个将军去吧黄莺花!”周世宗说:“刘崇趁我刚遭到丧事,又欺侮我年纪轻、新继位冯敬尧,想吞并中原静园瑜伽。这次他来,我必须亲自去对付他!”
大臣们看周世宗的态度坚决,也就不作声了。可是,偏偏在这时,太师冯道仗着多朝元老的身份来劝阻周世宗亲自带兵出征。周世宗对冯道说:“过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带兵。我怎么能苟且偷安呢?”冯道冷冷地笑了一声说:“陛下能够比得上唐太宗吗王国塔?”周世宗看出冯道明摆着是瞧不起自己,就激动地说:“我们有强大的兵力,要消灭刘崇,还不是像大山压鸡蛋一样容易?”冯道又针锋相对地问道:“不知道陛下能像一座山吗?”
这下,周世宗听了十分气愤,一甩袖子,就起身离开朝堂。不久,周世宗传下圣旨,把官运亨通的冯道打发去修墓了。就这样,因为一番傲慢的直言,素有“政坛不倒翁”之名的冯道把好好地宰相官位给弄丢了,最后于孤独忧愤中死去。冯道明明知道世宗的态度,却凭借其资历深而口出轻蔑之言,显然是不慎之为。
那么魔法异界游,要如何做到慎言呢?曾国藩有提出“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诚,勿言;无益于世,勿言;损益相兼,勿言;后有流弊,勿言;往哲已言,勿袭言;非吾力所及,勿轻言”。这“六禁”放在今天的社会处事法则中,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崇的地方茶树网。
慎言并不是拘谨,更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少说多听,从别人身上学习他人的经验,让自己在具体实践中少些错误,少走弯路。人们常说“言多语失”“祸从口出”,古时也有“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警世箴言,所有这些都是告诉人们“言必适时,言必适性、言必适度”,说话要看场合、看时机、看对象,把握好分寸,否则宁可不说。聪明的人,口中说的心里一定要想,心想的口中不一定要说。
为官在慎初,走好第一步
“慎”从心,意即做事之前要用心衡量。慎初,即把握第一关、第一次,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截止在萌芽之初。古往今来,无数失足的官员,感慨最多的一句便是“悔不当初”。古语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许多贪官在堕落之前,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有过非常优秀的政绩。但后来却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考验,堕入金钱、权力的漩涡。而所有祸事发生的节点,往往都是那不曾被在意的“第一步”。第一步是善行,是良好的开端,而一旦迈出恶的一步,则有可能走向恶的深渊。有一便有二,一而再再而三,当自我的约束第一次遭到破坏,往后便如河溪入海,浩浩之势再无法阻止。因而不迈出第一步,便能截止往后千千万万步,慎始慎初,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发生的可能,明理智、心有慎,永远不给自己创造发生错误的机会。
《蔡仲之命》有云:“尔其戒哉封神传说,慎厥初惟厥终。”唐代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中亦点出:“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历史故事
明朝张翰的《松窗梦语》里面记载着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张翰刚当上御史的时候,就去拜访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为了鼓励张翰当好官做好人,给他讲了自己乘轿的故事。王廷相说,有一次他乘轿进城公务,半路上下起了雨,有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
开始时,这个轿夫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无水的地方走,可是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再往前走的时候,这位轿夫就再也不顾及自己的新鞋子了,随便它往泥水坑里踩。王廷相感叹地对张翰说:“做官、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这位轿夫的新鞋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是一样的啊!只要人一不小心犯了错,那你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因此,常常约束自己行为,是一个人经常修炼的功课。”张翰听了,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很清楚地说明了一种规律:如何使一双鞋由新变旧,让一个人从警醒到放弃——只需要踏错第一步即可。故事告诉人们在思想上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第一步错,继而步步错,导致再后来破罐子破摔,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贵善始。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事实证明,为官者贪污腐败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由轿夫从“择地而行”到“不复顾惜”的变化,启示为官者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把好第一关。
为官重慎微,细节见品质
“慎”从心,这个心是细心、小心,即注重细微事端,是重小处、重微末。与慎言同样,“慎微”自古便是圣贤者推崇的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谏言。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一定条件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见微知著,最隐蔽的东西往往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透一个人的灵魂。其中,更有“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的深刻训诫。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白圭在防洪治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勤查勤补,勤于巡视,一旦发现堤上产生小洞,哪怕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防止漏水。许多人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认为只是一个蚂蚁洞的破损,未免太过兴师动众,但白圭坚持己见,严堵一切微毫之处,防止它们扩大决口造成灾害。在白圭担任魏国相国期间,庞晓杰魏国没有闹过一次水灾密道追踪。这就是后来“堤溃蚁孔”的典故。
《韩非子》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宝,以突隙之烟焚。”三国时的应璩的《杂诗》也说:“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白蚁蛀洞虽小,但由量变到质变,从寥寥星火到燎原之灾,不得不引以为戒。管理学上讲:“魔鬼藏在细节里”,生活中,一个违规动作足以酿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不合格零部件足以毁掉一架航天飞机,一瓶酒一条烟就有可能把一位优秀的干部拉入腐败的污流。细枝末节上的大意,往往正是败事之端。相反,只有在细节上“不舍尺寸之功,成功才不会失之于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专注于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把每一日的小事做好,日积月累就是真正的成功。细节决定成败,小处决定命运,敬始慎微在任何工作中都不可或缺。
“慎微”的把握,对每一个人的言行表现都尤为重要,尤其是官员,需得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我,阐明是非,修身养性,将腐败的苗头止于清廉正气,保持刚直本色。
为官要慎独,时刻严自律
《说文解字》:“慎,谨也。”谨慎,不但只对人对事,即使是独处时,也该对自己谨慎。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时期儒家著作《礼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即在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依旧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中庸》强调的“慎独”,指的是道德修养方法对自我进行规范节制,而在之后的《大学》中,“慎独”的释义又被推至更高的境界,不仅仅在无人的情况下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思行,坚持行善行仁,更把自己的思想举止彻底融为一体,将贯彻仁善自律之举形成自己的本能。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做人做事贵在自觉。
“慎独”作为一种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始终警醒着为官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警、自律、自重、自爱,规范守己,无愧天地。
凡人做事,不论是否有人知晓,都要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民;如此,方为君子慎独。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坦诚相待的心态,慎独的人做每一件事,甚至每一次起心,都担得起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君子坦坦荡荡,应无愧上下,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下的从容豁达,更在无形中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错误消弭在自律自戒之中,以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为官须慎终,恒心贯始终
慎,从心,这颗心是恒心。许多人一开始是谨慎的,不敢放纵自己,但要做到慎终如始,往往有点困难。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在这里强调,“行万里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没有败事可言。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这些古代帝王,早年问文治武功,造就了丰功伟绩,但到了人生的后期,无一不老年昏聩,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请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历史故事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讲到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时,强调了慎终如初的观点。李自成最初发难的十几年间,身先士卒,连《明史》都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以致“饥民从自成者数万”。3年间,李自成率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破洛阳、克襄阳、夺西安、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令人遗憾的是,紫禁城“新主人”只知“慎初”而忘却“慎终”,“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帝。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刮赃款,严刑杀人。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全不在意”,“似乎都沉沦进过分的陶醉里去了”,“居安不思危”,把当初深入民心的作风忘得一干二净,又岂有不败之理? 在中国历史上,岂止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未能“慎终如初”?远者,被司马迁誉为亡秦有“首事”之功的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但他在建立农民政权后,“为王沉沉者”石无忌,骄傲信谗,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最终落个被人杀害的悲剧。所谓“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很多时候,从功臣到罪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正因为慎初而未能慎终,才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官 箴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崔汝真。
——《大学?中庸》【译文】
小人闲暇时,什么坏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一见到君子就表现的畏畏缩缩,心虚之极,在人前极力掩藏自己不好的行为,试图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根本一眼就能将他看完全看穿,他这样(人前人后不一致)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所谓:内心的思想想法会诚实地展现在外表,任何错害都掩盖不住。所以君子一人独处的时候,依旧应当严谨的要求自己,不出格,不做有违道德的事情。
【解读】
为官者,应该是个真君子,胸怀坦荡,实事求是,慎独谨行。无论人前人后,都要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不说空话假话,言出必行。切忌做“两面人”。台上正人君子,台下偷鸡摸狗。众人面前循规蹈矩,众人之后我行我素。如果在没人监管的地方“不善而无所不为”,那即使面对人民群众或上级下属时庙街故事,为官者做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也不过是虚妄的外在,而背地里做的一切终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相比普通群众辰巳ゆい,官员更应严格自律环球厨卫网,慎言慎行,面对民众“言之有物”,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不做空许诺。同时不可忘记慎独,人前人后言行一致,无论是否受到责任约束都能严格规范自己,不回避属于自己的责任,不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高木雄也,牢牢把握本心。
字说为官
第1期: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我掌华娱,从“官”字说起
第2期:今天的官员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么?
第4期:这样的人才提拔比较快
第5期:做到这点,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离不开这个字
第7期: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莫群 林琳
统筹丨戎明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