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晨

沐泽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障碍”(残疾)?-蒲江残联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障碍”(残疾)?-蒲江残联

残障人士出门在外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小朋友会长久注视,并且问你或家人,你的残障是怎么回事?残障人士往往想不到合适的答案。而此时更尴尬的是小朋友的父母,他们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提出的这类问题更是猝不及防。大部分父母都希望教育自己孩子从小尊重、平等地看待残障人士,可他们确实不知道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阎晶晶认识世界,密切关系到他们怎样定义自己、认识自己沐泽兰西小屋。无论孩子目前有还是没有某方面的障碍,例如言语障碍、运动障碍、视觉或听觉障碍、认知障碍、社交或行为障碍等等,认识人类的多样性,学习用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别人,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课,也是“反偏见教育的目标。
既然如此,关于“障碍”的教育,就应该与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安全教育、体育等其他教育一样,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而不是坐下来两个小时就完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而不是推给家长负责的,是言传身教的而不是只讲大道理生活中却成为反面榜样的。
积极的障碍价值观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人的存在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高矮胖瘦,用语言沟通或手势沟通,用轮椅或双腿行走,用热情拥抱还是更含蓄的方式表达亲密……并不存在谁更“好”或谁更“次/劣/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同样申智秀,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御龙记,给别人以帮助,给社会以贡献。
有某方面障碍的孩子可得益于积极的障碍价值观终南望馀雪,减少因社会偏见和社会建构不公导致的自卑、焦虑等压力,更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活出自主人生。
目前没有障碍的孩子,将更加得益于积极的障碍观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 他们很难了解、体会到有障碍的经历和感受,缺少机会质疑社会上占主流的“健能中心主义”。然而世界上没有谁能一生中完全避开障碍的影响。即使你现在没有障碍,难道100%没有车祸的风险?100%不可能因衰老而视力听力下降、体能减弱或患上长期疾四书五经六艺病?就算你全都没有汉京峰景苑,你的父母、配偶、子女、同胞、同事……呢?小时候完全不学习,怎能保证你长大了自然就懂得怎样以尊重的、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必然遇到的障碍?
怎样跟孩子谈“障碍”?
【例子】4岁的萌萌跟着妈妈逛超市,迎面来了另一对母女,7岁的女儿坐在轮椅上,萌萌困惑地看着妈妈……
做法一:
妈妈蹲下来,微笑着平静地说:“萌萌,我看你见到这个小姐姐,好像有些问题想问,是吗?”萌萌说:“妈妈跳舞机脚谱,她的腿怎么了?”妈妈说:“有的人用腿走路,像你和我,有的人用轮椅走路,就像小姐姐。”萌萌说:“为什么小姐姐不用腿走路啊?”妈妈说:“因为小姐姐的腿跟我们的腿不一样蓝心网。”萌萌问:“怎么不一样啊?”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原因有很多夜半梳头。你想不想去问问?”萌萌:“想。”可是不好意思,躲在妈妈后面。
妈妈过去dstwo,礼貌地对另一位母亲说:“打扰了刘万鑫,我家萌萌第一次见到有人用轮椅,很好奇,想要问一些问题,请问你们愿不愿意回答?如果可以的话,她应该问您,还是问小姐姐呢?”对方母亲大方地说:“好恐龙特工队啊,让萌萌自己问姐姐好了。”
于是萌萌过去问问题,姐姐耐心回答,两个孩子聊起天来,从轮椅聊到了《冰雪奇缘》。小姐姐说:“艾尔莎的手就跟其他人不一样啊,点到什么就会变成冰,一开始她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她学会了控制,这就变成她的魔法了!我也在学怎么控制轮椅,让轮椅变成我的魔法!”萌萌笑道:“轮椅魔法!”
做法二:
妈妈深吸一口气,皱起眉头一把将萌萌搂在怀里,说:“别看人家!要有礼貌!”
你说,哪种做法更有教育意义?
有人会觉得“提问的和轮椅母女吵起来怎么办?”“轮椅少女的母亲掌掴提问的母亲怎么办?”的确,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我们无从判断他们是否友善,主动上前问话肯定有风险。你就算是问路、问时间、问天气、问他们漂亮的发型在哪里做的包菜炒鸡蛋,都有可能被嫌。如果不愿意承受这个风险,就别问呗,自己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像例子那样跑过去问。说到底,人家只是在使用轮椅,并没有责任教育你家孩子。愿意谈那是人家乐于助人,不愿意谈也很正常。
如果真的以轮椅代步为奇耻大辱,有礼貌地问一句都要抓狂,恐怕会躲在家里不出门吧?即使心里难受,不愿意跟别人谈论,小姐姐的妈妈或者她自己只需平静回答:“抱歉,我不想谈论这件事。”萌萌的妈妈完全可以客气地接受拒绝谭玉龄,自己跟萌萌谈论什么是轮椅、为什么用轮椅,为什么她们不愿意谈论轮椅……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要点总结:
1. 平静地使用准确、积极的语言描述障碍
例如,用轮椅行走,而不是“她的腿走不了路”
2. 鼓励孩子思考和提问,与孩子讨论,一起去寻找资料解答疑问,而非给孩子搪塞一个便利却没有帮助的答案:“她是残疾人。”
3. 强调人与人的不同、多样性,而非简单粗暴地将障碍等同于“不正常”、“不幸”、“痛苦”、“缺陷”、“无能”……
4. 强调学习和合作,而非简单粗暴的敬而远之
让孩子明白可以学习有关该障碍的科学知识,可以学习与有障碍人士互动的实用技能
5. 强调障碍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引导孩子看到这个人除了障碍之外的其他方面欧阳剑平,特别是与孩子相似的方面(例如,都爱吃冰激凌,都喜欢玩滑梯等),以及这个人的特点(例如,爱笑、喜欢红色、带着一只小狗等)。在我们的社会,坦诚、平等、尊敬地谈论障碍是新鲜事。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末国门刚打开时,很多国人见到外国人觉得别扭,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相处,也忍不住用猎奇、褒贬的态度谈论外国人打领带教程,是一样的。没有人天生懂得太阳从西边升起,都是学的。同样,没有人天生具备人类多样化的知识,以及怎样与跟自己不同的人合作共处的技能,这也得学。
来源:知乎专栏